“后杜村,有火情,赶紧来。”电话那头,声音急促。
“马上!”“这就来”“收到”……
有的人小跑着,有的人骑着小电驴,有的人干脆开着私家车……5分钟不到,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民间义务消防队带着专业设备赶到事发现场。我负责找水源,你负责抬水带,他负责握水枪灭火……训练有素的一群人在东阳市消防救援大队到达前控制了火情,附近村民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几天前发生在东阳市南马镇龙山村后杜自然村的,有些不可思议却极其感人一幕。
这支神奇的民间义务消防队来自南马镇上安恬村,自30多年前组建以来,闻火而动,灭火无数,勇往直前,守护一方平安。
他们因此也被村里乃至周边乡镇街道亲切地称呼为:“邻里守护神”。
历史悠久
百年前村里就有民间消防
这支民间消防队有个据点,就在上安恬村。这是一间多平的老房子,由老供销社改造而来,斑驳的墙面显露出它的年代感。正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南马镇上安恬村微型消防站”。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走进里间,消防水泵、吹风机、水带、消防服、安全头盔等,应有尽有。完备齐全的消防器材让记者刮目相看。“绝大多数都是村里买的,有些是消防救援大队送的。”上安恬村党支部书记马顺淼说,能有今天的场面,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安恬村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古村,有0来户,多人口。村里现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有省、市级文保单位多处,规模和档次在金华境内内罕见。
或许也正因为此,村里的民间消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该村一座祠堂里,记者就看到了两台古老的灭火器。这是由一只口径1米、高80厘米的木桶和铜制压缩装置组成的抽水设备,桶上有两根杠杆与压缩装置相连。“把水倒在木桶里,人站在杠杆两头,配合着上下压,就能将水抽上去,再从出口喷出。”71岁的村民马千楼告诉记者,水最高能喷30多米。这就是上安恬村最早的消防设备,据马千楼回忆,当时一家着火,全村出动,接龙装水、灭火,全民消防。
不过,要追溯这个消防设备的年代,就有些难度了。“反正我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起码上百年。”马千楼说。桶身上,“上安恬水龙会”这六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
分工明细
党员带头冲在前面灭火
更先进的消防设备出现后,“老古董”退出历史舞台,由村民自发组建的民间消防队接过了交接棒。
灭火不是儿戏,往往危机四伏。民间消防毕竟比不了专业,要安全灭火,规矩是不得不立的。如今的消防队,有义务消防员20多人,其中,党员有4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开红木家具厂的、有开小店的、也有在家务农的。
为了能让灭火过程更安全、更有秩序,上安恬村村委兼消防队队长马军弟对流程做了明确的分工。“2个人专门负责第一时间运送消防水泵,4个人负责进入现场找水源并握牢水枪冲在前面灭火,8个人负责梳理水带,其余待命。”马军弟说,为了避免现场混乱,每个人站的顺序都是固定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东阳市消防救援大队送给民间消防队的消防车
持水枪进火场的4个人,离火源最近,也最危险。党员们身先士卒,接下了这份重担。党员马培进就是其中之一,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一次,南马镇张山头村一间红木厂着火,由于红木易燃,厂房二楼早已火焰四窜,浓烟滚滚。马培进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水冲灭一点,人再往前一点。他从楼梯口开始,一步步艰难地往火堆里冲。“水被火焰烧得很热,即使隔着雨靴都烫的要命;火光冲天,整个脸被灼烧一样。”马培进说,不过当时这些都顾不上,“只能往前冲,把火灭了就行。”
时间最久的一次,马培进握着水枪,整整灭了4个小时。火场里下来才发现,双手早已失去了知觉。
村支书马顺淼是曾经的老队长。“每次火灾警报传来,总是扔下手头任何事情,经常半夜起床,第一时间冲出去叫人,带头冲向第一线。”马培进说,正是这种精神感召了大家,也使村里越来越多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加入他们这个行列。
只讲奉献
这是他们最淳朴的初心
正是这样的义无反顾,让上安恬村民间义务消防队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光是本村,整个南马镇都成了他们的灭火范围。“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冲。”马军弟说。
不过,危险的次数多了,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