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特鲁德·瓦格纳
年春,西湖畔举行了一场婚礼,众人为之驻足。18岁的奥地利女孩格特鲁德·瓦格纳跋山涉水,成为了出身小山村的杜承荣的妻子。
婚后数年,一家人生活并不富裕,瓦格纳却始终甘之如饴。这段穿过流言蜚语,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异国之恋,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天之骄子与逆天改命
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一个欧洲著名的城市。当维也纳的乐声响起,世界的目光将聚集在此处,令人如痴如醉。与此同时的中国,深受战火荼毒,百姓民不聊生。尚未获得独立权的国家,是西方人眼中的弱者。
那时,瓦格纳是奥地利人,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杜承荣,出生于浙江东阳的小山村,贫穷且渺小。没有人相信,国籍、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两个人,会产生奇妙的缘分。
瓦格纳的父亲是一名警察,虽不比富贵人家,却也可以保证女儿衣食无忧、顺利长大。
瓦格纳自小生活在父母的宠爱之中,是以,她看待世界单纯而美好,也愿意将爱传播给更多的人。
杜承荣出身于中国的偏远山村,自小家庭贫困。尽管起点不高,杜承荣却勤奋努力,最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浙江警校。
战乱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正探寻富国强民之路。众青年远渡重洋求学,杜承荣也是其中之一。中国与奥地利建立了合作关系,拿到了省民政厅公费留学生资格的杜承荣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的旅程。
巧合的是,负责教授中国警察警务知识的奥地利教官,正是瓦格纳的父亲。
初次来到传说中的欧洲之城,杜承荣感觉十分新奇,这里遍地庄园,富丽堂皇,不论是绅士或者妇女,都打扮精致而奢华。
然而不久后,他却清楚地感觉到了敌意。年,当奥地利的街头出现一队中国警员,奥地利群众的目光并不友善。他们对异国求学的中国人付之轻蔑一笑,随即便窃窃私语起来。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杜承荣心有不甘。不愿轻易服输的他更加努力,坚持训练,阅读书籍,最大程度地汲取奥地利的先进军事、警务知识。见到如此勤奋的中国学生,奥地利教官们也十分惊讶。
警务训练压力过大,勤奋如杜承荣,也同样需要放松的时间。在同学的推荐下,杜承荣接触到了一项娱乐活动:溜冰。
于奥地利人而言,溜冰是传统,也是每个当地人掌握的必备技能。瓦格纳溜冰水平极高,她总是频繁出入溜冰场,在冰面上翩翩起舞。
第一次接触溜冰的杜承荣,显然有些吃不消。他信心十足换好装备,在站上冰面的那一刻却失去了平衡,只能搀扶着其他人缓慢前行。
冰场之上,几乎所有人的动作都行云流水,如杜承荣一般不擅长溜冰的人不自觉间便成为了舆论的中心。黄皮肤、黑眼睛,一个外国的溜冰人,更是引起了其他人的浓厚兴趣。
杜承荣感受到了众人的注视,不禁慌乱起来,脚步也踉踉跄跄。他跌倒、站起、再跌倒……反反复复,却始终没有找到溜冰的技巧。一筹莫展之际,杜承荣的眼前,竟然出现了一只白皙、细长的双手。
杜承荣抬眼,便撞进了眼前人深邃的眼眸之中。那是一名奥地利的姑娘,二人第一次相见的场景,杜承荣一生都无法忘怀。
瓦格纳用德语说道:“来,我教你怎么滑。”杜承荣显然愣住了,一时之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瓦格纳用询问的眼神注视着眼前的小伙子,误以为他听不懂,特意放慢了语速,再次重复了刚刚的话。
杜承荣回过神来,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手放入瓦格纳的手心之中,两个人在冰面上滑动起来。瓦格纳十分耐心,杜承荣很快便掌握了技巧。
与此同时,瓦格纳开朗、活泼、温柔,不自觉间便吸引了杜承荣的目光。就这样,奥地利女孩瓦格纳与中国小伙杜承荣相识了。
后来,杜承荣在两个人的交谈中得知,瓦格纳的父亲正是自己的教官。瓦格纳的家,也在杜承荣居住地附近。自此,瓦格纳与杜承荣经常相约见面,两个人也逐渐熟悉起来。
杜承荣为瓦格纳的美貌、性格心动,然而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却让他有了诸多顾虑。
最终,杜承荣还是从自我怀疑中挣脱出来,决定向瓦格纳表白。二人约会过程中,杜承荣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愿意跟我在一起吗?”
杜承荣并不知道,瓦格纳见到他的第一眼,就产生了深深的迷恋。
主动靠近杜承荣,教他溜冰,也是瓦格纳的“阴谋”。他们抛弃了东西方的差异,克服了地位差距,勇敢地走在一起。
瓦格纳与杜承荣
我愿誓死追随
成功抱得美人归的杜承荣虽欣喜不已,却也存在着诸多顾虑。杜承荣反复向瓦格纳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我的祖国距离维也纳很遥远,她正处于危难之际,我的家里也非常贫穷。”杜承荣担心瓦格纳不知晓具体情况,专门找来了一份世界地图。
望着忐忑的杜承荣,瓦格纳却笑了起来。她轻声安慰道:“我愿意跟你在一起,也相信你的祖国一定会好起来。”
瓦格纳也坚信,她与杜承荣的爱情虽充满困难,但只要二人相爱,便能够冲破所有阻力。
不久后,瓦格纳和杜承荣的恋情曝光,一向宠爱女儿的父亲却勃然大怒。他不愿意瓦格纳下嫁穷困的中国人,遂坚决反对两个人的婚事。
瓦格纳的朋友们得知此事,也纷纷劝阻她。瓦格纳丝毫没有动摇对杜承荣的爱意,她说道:“我决定和一个中国人结婚,哪怕我的父母坚决反对,我也要这样做!”
杜承荣在奥地利的培训时间只有两年,两年时间结束,他必须立刻返回中国。瓦格纳不想同杜承荣分开,便打算同他一起回中国。
那时的瓦格纳尚未成年,想要离开奥地利,需要经过监护人的同意。也就是说,在1年的时间内,瓦格纳和杜承荣必须搞定父亲。
瓦格纳的父亲态度坚决,她只能先求得母亲的支持。在瓦格纳的软磨硬泡之下,母亲产生松动,答应帮助瓦格纳劝说父亲。
与此同时,瓦格纳发动了父亲的同事。一名奥地利警察听闻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感动不已,决定施以援手。他找到瓦格纳的父亲,故作高傲地说:“杜非常优秀,我有两个女儿,要是她们中哪一个想嫁给他,我一定同意。”
瓦格纳在奥地利的表现有目共睹,父亲的同事自然对杜承荣赞不绝口。在妻子、朋友的共同劝说之下,瓦格纳父亲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改变。
二人的感情苦尽甘来之际,杜承荣却不得不先行离开。离别之际,杜承荣带着瓦格纳来到了歌剧院,二人观看了剧目《微笑的国度》。
剧作主人公奥地利贵族与中国清朝大使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像极了瓦格纳与杜承荣的相互守护。他们彼此约定着,不久后便会相见,此后不再分离。
虽粗茶淡饭,却有炽热爱意
年12月,瓦格纳年满18岁,等待许久的她终于有了独立离开奥地利的机会。瓦格纳迫不及待地给远在中国的杜承荣打电话,杜承荣兴奋不已,为瓦格纳寄去了一张前往上海的船票。
此时的杜承荣,通过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他成为杭州警校的教官,生活、工作稳定下来。杜承荣相信,自己已经有能力给瓦格纳好的生活。
接到船票后,瓦格纳孤身一人踏上了旅程。望着女儿的背影,瓦格纳的父母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酸楚。此去经年,他们何时能够再次相见?瓦格纳看出了母亲的不舍,同他们承诺,五年之内,她一定会回到奥地利。
瓦格纳在海上漂泊20余天,几经辗转,最终到达上海。轮船靠岸时,瓦格纳飞奔进杜承荣的怀中。此时她才知晓,为了尽快见到自己,杜承荣在码头整整守了3天,生怕二人擦肩而过。
那一刻,瓦格纳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她兴奋地说道:“我就知道,他不会骗我,他让我觉得,就算我受再多苦难,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年,历经重重困难的两个人修成正果。在北山路新新饭店,瓦格纳成为了杜承荣的妻子。自此,这名奥地利女孩正式在中国扎下根来。为了行事方便,杜承荣为妻子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华知萍,意为“萍水相逢,人生知己”。
“华知萍”写的信
两天后,瓦格纳跟随杜承荣回到了家乡,那个丈夫曾经同自己提过无数遍的小山村。在那里,瓦格纳与杜承荣举办了一次中式婚礼。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差距,婚礼上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杜家迎娶媳妇大摆筵席,走完婚礼流程的瓦格纳早已经饥肠辘辘。她指着桌子上的饭菜问道:“我可以吃吗?”杜承荣点点头,瓦格纳笑了起来,她拿起一个馒头,却被丈夫拦了下来。
杜承荣说:”馒头不行,它是蒸出来的,在我们这里,结婚吃馒头,便等于与婆婆‘争气’,寓意婚后和婆婆的关系不佳。”瓦格纳似懂非懂,却还是将手中的馒头放下,转而寻找其他的果腹食物。
瓦格纳和杜承荣在家乡度过了20几天的甜蜜时光,农村生活艰苦,她却从未有过一丝的抱怨。她穿上粗布衣服,挽起了中国人的发髻,开始融入中国农村的生活。
甜蜜的生活没有维持许久,瓦格纳与丈夫被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形势危急。按照上级指示,杜承荣所在的警校,只能不断搬迁。
战火纷飞的年代,瓦格纳亲眼见证无数人的离去,纵使恐惧,她却从未动摇过陪伴在杜承荣身边的决心。
年,瓦格纳带着一岁的儿子杜强华,跟随丈夫辗转多地,最终来到了重庆。因为战乱,瓦格纳与奥地利家人的联系被迫中断。两个相互牵挂的家庭,并不知晓对方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众人纷纷松了一口气。瓦格纳却做了一个噩梦,父亲带着自己在欧洲攀登阿尔卑斯山,两个人即将登上雪山顶时,瓦格纳的父亲却突然从雪山上摔了下来。瓦格纳醒来后后怕不已,却无可奈何。
年,瓦格纳想方设法,恢复了与奥地利的联系。此时她才知晓,早在1年前,父亲已经离世。
得知消息的瓦格纳悲痛万分,未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一直是她的遗憾。当初立下的五年之约,瓦格纳终究没有遵守承诺。
瓦格纳一直处在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走出,她向朋友借了德文书籍,试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近乎疯狂地沉浸在德文世界中,仿佛父亲从未离开。
年,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率领手下逃往台湾。身为国民党,杜承荣原本也拥有前往台湾的机会。他不愿离开家乡,遂拒绝了国民党的邀请。
新中国成立后,瓦格纳奥地利人的身份以及杜承荣曾经是国军的经历,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与不便。深思熟虑后,杜承荣带着瓦格纳和孩子回到家乡。
不久后,瓦格纳与杜承荣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两人为其取名为爱华,表达对中国的热爱。
农村生活,举步维艰
新中国刚刚成立,浙江的经济水平依旧落后,杜承荣的老家东阳,同样贫穷不已。瓦格纳和孩子们居住在丈夫祖辈传下来的小木屋中,房屋残破不堪,漏风、漏雨。
对此,长子杜强华深有感触:“我一直记得少年时江南的冬天,天气相当寒冷,房屋抵御严寒只靠一层单薄的油纸。”
杜强华的记忆中,习惯生活在欧洲的母亲并不适应这样的气候。她的双手常年在冷水中浸泡,十个手指都生出了冻疮,红肿地好像馒头一样。为了补贴家用,瓦格纳还是忍着剧痛制作布鞋、缝补衣服。
一家人的生活步履维艰,瓦格纳却甘之如饴。他们早出晚归,过起了农耕生活。瓦格纳向来乐观,每到傍晚,她借着昏暗的灯光缝补衣服时,总会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
“那个场景,我至今难忘。”杜强华如是说。
瓦格纳从不缺生活的仪式感,每年圣诞节,她总会在家中立起一棵圣诞树,帮助孩子们准备礼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庆祝欧洲节日。
瓦格纳从前的生活锦衣玉食,下地种田这样的粗活累活,她从未接触过。经年累月的劳动,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成为了农妇,瓦格纳的手上也有了老茧。
她学会了饲养兔子,用兔毛织毛衣。婆婆心疼瓦格纳受尽委屈,她却始终乐观,反而安慰身边人:“这也算是男耕女织了。”
做饭、洗衣、耕地、养鸡……瓦格纳承担起自己作为一名妻子、母亲、女儿的所有责任。从前漂亮而精致的姑娘,已经彻底融入了农村生活,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并无差别。
20世纪60年代,瓦格纳的母亲和弟弟曾经多次同她通信,希望瓦格纳能够回到奥地利。然而瓦格纳无法割舍丈夫、孩子与公公婆婆,便推迟了一家人团圆的日期。
年,杜承荣的父亲卧病在床,瓦格纳始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直至其终老。年,瓦格纳母亲离世,依旧未能见女儿最后一面。
虽然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却依旧拮据。年,杜强华到了上高中的年龄。杜家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瓦格纳忍痛割爱,只能将自己从奥地利带来的金镯子变卖。
那只镯子,也是母亲最后的遗物。
年,在瓦格纳和丈夫的努力下,杜家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与此同时,得知瓦格纳的在华经历,奥地利感动不已,大使馆多次向她发出回国邀请。
瓦格纳婉言谢绝了奥地利的好意,依旧守护在丈夫和孩子身边。杜承荣感动不已,也尽自己所能予以回报。
他在村中开具证明,强调瓦格纳并未加入中国国籍。只要瓦格纳愿意,未来她依旧可以回到家乡。
正当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杜承荣却患上癌症。他并不惧怕死亡,却对瓦格纳有着深深的牵挂。
瓦格纳得知丈夫的病情悲痛欲绝,杜承荣却安慰道:“别怕,我的病会好起来,我们还要一起去看长城,我想再陪你走一程。”
这一次,是杜承荣失约了。年,杜承荣已经奄奄一息。奥地利政府再次向瓦格纳发出邀请,只要她回到奥地利居住一年,便可以重新获得奥地利国籍。
瓦格纳几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祖国,在丈夫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不能离开。
后来,人们曾经问瓦格纳,是否对自己68年的农村生活后悔?她说:“不后悔,我嫁的是他这个人,不是那个年代,也不是曾经的环境。”
瓦格纳依旧居住在农村,同乡亲们相处和谐。年,瓦格纳突发脑溢血于家中去世,奥地利女孩儿的中国之路,终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