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0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蒋雯
周晓刚在采访凉亭关系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城很多东西正在慢慢消逝,比如古建筑、传统风俗习惯等。对于消逝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达,很多历史场景和活动现场以及原来的历史面貌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想象上,但是如果配以摄影作品,历史的瞬间不仅被重现,历史的记忆也将重新开启。周晓刚就是这样一位开启我们记忆的摄影人,他手中的摄影作品就是一把把钥匙。
周晓刚是六石街道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华娱摄影培训学校校长。同时,他也是二轮修志图文征集组的征访员,为修志提供了很多珍贵的摄影作品。
“我努力做的就是抢救性拍摄,将正在消逝的影像定格。”近日,在周晓刚家中,他翻开自制的手工书《寻亭记》,将自己的摄影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年,周晓刚开始接触摄影,主要拍摄鸟类、自然风光的照片。年,他加入浙江省摄影工作坊,在导师卢广的指导下,开始专题摄影的创作。近年来,拍摄了横漂、东阳龙灯、东阳黄包车、东阳美食、东阳非遗等多个专题,寻亭记就是其中的一个专题。
聊起寻亭记的创作灵感,周晓刚的思绪回到年的冬天。那时候,他的摄影作品《横漂在路上》入选“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在摄影专题创作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摄影手法,提高了对摄影的理解,内心不断涌现创新的摄影冲动。周晓刚说:“正寻思着创作一些有内涵的作品时,我开车经过了一座凉亭。这座凉亭位于高速公路边上,它静静伫立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中。虽然它在眼前稍纵即逝,但一下子和我的内心思想产生了碰撞。我心里一想,这不正是自己热切寻找的创作题材吗?”
有了目标后,周晓刚翻寻史志,寻找东阳遗存的凉亭。他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市遗存的凉亭越来越少,很多都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决定把它们找出来,不仅仅是创作专题,更是为了记录历史。每一座凉亭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它的建造者是谁,它是何时建造的,它有什么用途……为了追寻这些,周晓刚走访了很多农户,他碰壁过但从不气馁,坚持寻找历史的真相。
周晓刚回忆,在探寻位于六石街道西后里的永丰亭的历史时,建亭者的后人闭口不提先人的事情。当他两次登门拜访后,后人终于被其诚意所打动,聊起当年先人节衣缩食捐资造亭的经过,后来却因为历史原因遭受不公正的打击,所以一直不愿提及这段往事。
“永丰亭的建亭者以酿酒、腌火腿为生,在当时算是经济条件很好的人,所以个人出资建造了这座凉亭。凉亭位于怀鲁、巍山到东阳城区的必经之路,赶路的人可以在此歇脚。”
周晓刚说,还有一座凉亭,名叫新茶亭,也很有特色。凉亭建好以后,又在新茶亭的边上造了几间义屋,提供给施茶人居住。作为回报,施茶人要给过路人泡茶喝。当然,泡茶是没有酬劳的。
周晓刚说,凉亭建好以后,还有很多人主动捐出笠帽、草鞋,挂在凉亭中,供过路人需要时免费使用。当年那些人并不是很富有,但他们仍很慷慨出钱去做这样的事情,是很难能可贵的,值得现在的人去学习。
为了将这些凉亭的历史更好地呈现,周晓刚制作了摄影手工书《寻亭记》,他将凉亭里里外外拍摄的照片经剪辑后巧妙地搭成一个可拆卸的立体凉亭,真实呈现其完整的状态,从而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在书中他还保存了凉亭关系人的手写简介,历史的沧桑感、时代感,翻开书本就一跃而来。
周晓刚说,年出版的《东阳市志》交通卷有专门记录路亭的章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许多凉亭已不复存在,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的高速发展,路亭作为交通设施的功能被弱化,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在二轮修志中路亭将不作为交通设施写入交通卷,而是写入文物胜迹的章节。他希望自己拍摄的凉亭照片和搜集的凉亭资料,对全市二轮修志有所帮助。目前他已经拍摄了50多座凉亭,未来他还将一直拍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