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宋代杰出的民窑之一。如果按今天学术界多数学者认可的传世钧窑不属于宋代的观点评判,钧窑出局后五大名窑的候选者中,排名第一的当属龙泉窑。明代龙泉窑曾经为朝廷烧制瓷器,称为处州官窑。但你知道吗?历史上处州曾经属于会稽郡,那么,龙泉青瓷和越窑青瓷是不是有关系呢?本文为大家介绍一批早期的北宋龙泉窑瓷器,读完当对龙泉窑发展历史有所了解。
说到龙泉窑,一般读者都知道它产自浙江,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最初烧瓷的历史,可能早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的龙泉青瓷主要模仿瓯窑,越窑和婺州窑,到北宋时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
到北宋真宗结束了和辽国的战争,全国进入和平年代后,龙泉窑也积极响应北宋真宗皇帝进贡土特产的诏令,把自己的产品送到了当时的北宋首都开封府。
不过,这一时期的龙泉窑产品,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受到北宋统治阶级的青睐,仅仅得到一句“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的评价。
由于这句话来自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所以历来是研究龙泉窑烧制历史的关键文献。我们从目前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状态来看,确实是质地较为粗厚,釉面为玻璃质感较强的石灰釉,和北宋时期越窑的产品有些类似。在越窑秘色瓷都被北宋朝廷放弃的大环境下,模仿越窑的龙泉青瓷也不被重视极为正常。
拿此时期的北宋龙泉窑青瓷和同时期的北方青瓷汝窑,耀州窑相比,龙泉窑确实属于上不了台面的粗使丫头。拿它和北方白瓷的杰出代表,北宋定窑相比,则定窑之洁白,轻薄,也远非此时的北宋龙泉青瓷可比。所以,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只能说是初级产品。它釉色不美,纹饰不精,在北宋时期北方青瓷都已经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偏居于浙东山区的龙泉,还停留在仿越窑的位置。只能说北宋龙泉青瓷,确实还比较原始落后了。
北宋龙泉窑进步缓慢,直到北宋晚期,宋徽宗上台执政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据庄季裕《鸡肋篇》中讲,“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或许宋徽宗这个文艺皇帝的上台,给北宋龙泉窑带来了一些生机。此时的龙泉窑,得到了朝廷的部分技术支持。
所谓“禁庭制样须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来样加工。有了北宋朝廷给的模板,龙泉窑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进了一个台阶。
或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北宋龙泉窑不再仅仅满足于生产传统意义上本土流行的瓷器多管瓶,而开始涉足于梅瓶,执壶等日用瓷器的生产。北宋时期的龙泉窑日用器,也主要采用刻画花装饰,釉面发黄者多,青绿者少。
此时期的日用瓷,还是喜欢模仿越窑的釉色。越窑,就是越州窑,越州就是古会稽郡。会稽郡设于秦代,西汉晚期的会稽郡范围非常广,包括了今天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属扬州刺史管辖。下图是北宋龙泉时期执壶,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釉色,和北宋越窑的釉色极为类似。这是一种青灰色,不蓝也不绿。
到了东汉中期,会稽郡被分为两块,以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三国时代吴国又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三国时代结束后,到南朝末年,会稽郡只剩下今绍兴、宁波一带。到了隋朝,隋朝文帝废会稽郡置吴州。隋朝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朝初置越州,唐朝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朝肃宗时复为越州。以上,就是会稽郡到越州的演变过程。所以,历史上的越州窑,唐代主要指绍兴,宁波一带。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唐朝玄宗设明州,管辖浙江慈溪、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县四县。所以历史上的越窑,也就是越州窑,其实在唐代是两个窑明州窑和越州窑。不知道为何唐朝的茶圣陆羽在写作《茶经》时没有把越窑和明州窑说清楚。而北宋时代《宋会要辑稿》“青瓷库”一条有文曰“青瓷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定、青州白青瓷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把明州青瓷位列在越州之上。
那么,仿越窑的龙泉青瓷和越窑又有何种联系呢?西汉昭帝二年(前85年年)起,处州归属会稽郡回浦县地,此事记载于《浙江通志稿·疆域考》。处州是浙江省丽水市的古称,明代的《名胜志》载:隋开皇九年,处士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龙泉就属于丽水市。所以,明代以处州窑代指龙泉窑。也就是说,处州地在西汉时代就已经属于会稽郡了。三国时代,龙泉属临海郡,东晋以后则属永嘉郡,后来就跟会稽郡没有什么关系了。
历史上的龙泉青瓷,确实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但三国时期,龙泉已经不属于会稽郡,更和后世的唐代越州没有什么关系了。但确实有龙泉属于处州,处州属于会稽郡这么一段历史。我们今天看到的有收藏价值的龙泉青瓷,始于北宋龙泉窑。它早期多生产多管瓶一类的江南地区随葬用具,到北宋徽宗时期,才按照宫廷样式生产瓷器,青瓷生产技术,在北宋晚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也是后来南宋朝廷南迁之后,把龙泉窑作为主要瓷器生产基地的原因之一。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