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在重新编辑的碑刻中寻找吴越归宋的另一面被
TUhjnbcbe - 2023/9/4 21:43:00

钱江晚报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年二月,冷。

吴越国最后一代王钱俶,50岁。他从杭州出发,第二次前往宋都开封。

此趟,路程仿佛拉长了,时间可以走得慢一点吗?

第一次去开封,入觐于宋,是两年前。吴越国的每个子民都在祈福,保佑国王能平安归来。那次,他回来了。

但这一次,他知道,自己回不来了。

五月初一,钱俶以所部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一十一万五千三十六,纳土归宋,以臣自居,宋改封钱俶为淮海国王。

公元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年至年,这18年里,钱俶一直效忠于北宋朝廷。那些年,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做这个决定之前,钱俶在想什么?

文献记载是“已有的历史”,那么,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新的历史来吗?

年后,有个叫黎毓馨的人说,可以。

“年4月23日发现、25至27日发掘清理的海宁智标塔元代地宫,是我十二年考古生涯中最后一个主持的项目。”

一篇题为《海宁智标塔元代地宫出土的吴越国钱俶时期佛教遗物》学术文章的开头,不易察觉的情感。

对于钱俶,对于经营了吴越国71年不断的钱氏家族,或许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年3月11日上午9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做了电视直播。黎毓馨作为考古领队,在淤泥一角,看到了残碑——《华严经跋》断碑,钱俶亲作。

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现场

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现场

雷峰塔考古发掘,整整20年过去了。

黎毓馨在海宁智标塔元代地宫发掘结束后不久,调至浙江省博物馆工作,研究方向转为吴越国时期佛教文物和中国古代佛塔地宫。这20年,他始终在找吴越,找归宋前夕,那些细枝末节,那些“全新的历史”。找,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不是爬文献,而是在文献典籍之外,寻找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金书铁券、投龙银简、摩崖碑刻、文书经卷等,上面的文字是第一手资料,可视为吴越国实录。

最近,杭州碑林有个展览:石铭江南——钱氏吴越碑拓展,在安静的劳动路上,开了许久。20多方墓志,静立其中,贯穿五代宋初吴越国时期,上起后梁开平二年(),下讫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还有早年发现于洛阳的北宋端拱二年()钱俶墓志等,许多全新的历史信息,得以重现。

这些展品“不好”看,跟“精美文物”也搭不上边,可能很多人看5分钟就想走了,但作为策展人,黎毓馨坚持要让大家看墓志,看那些摩崖、石碑、塔幢上的题记,看那些在杭州发现的字字句句,这是发生在吴越大地上的真实故事。

年,雷峰塔出土文物首次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在《钱江晚报》上,黎毓馨和钱俶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7年后,我们在碑林的展厅又碰头了,站在钱俶墓志前,突发奇想,未完待续。

新的直播间,再次打开了。

钱俶

原名钱弘俶,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入宋称俶,改字文德。钱镠的孙子,钱元瓘第九个儿子

黎叔

黎毓馨,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雷峰塔地宫发掘考古领队

小黎

钱江晚报记者

小黎:我先来介绍下你的履历。年,赵匡胤代周称帝,国号宋,册封你为吴越国王。在平定江南的时候,你出兵有功,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宋开宝元年(),被封吴越国王。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在北宋立国18年之后,你突然主动把整个户口本献给大宋?你掌管时(—),吴越国疆域达到全盛,有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北起苏州,南抵福州,大体包括今浙江、上海全境,以及江苏苏州,福建福州、宁德等地。这是个义无反顾的决定。

钱俶:这不是突然决定的。一来是遵先祖遗训。二来,此时,只剩我吴越一国。随着南方诸国逐一被灭,统一天下之趋势遂明,我不想民众受战争之苦,杭州的平安,吴越的平安,就是我的平安。

黎叔:你说的这些,后世文献都这么记载,我怀疑你是照本宣科。我们想知道更多幕后。我知道,你永远都不会说。没关系,我会找。很多时候,尽管原物已毁,但收藏于博物馆的碑拓,再现了已毁摩崖经幢碑铭的原迹。石头上,落字无悔,所有的修改和涂抹,都会留下“已编辑”。

看到这块《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的时候,我就知道了。

原石是宝正六年(后唐长兴二年,年)立的,现存于德清县三合乡二都村防风祠原址,你爷爷钱镠亲撰,讲述自己重修防风祠的缘由和过程。那年,他已经80岁,第二年去世。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看到,石碑上的“宝正”二字,被抹去了,但是没抹干净。

史书记载,钱镠统治吴越期间境内私改年号,但实物发现极少。纳土归宋前,你把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主动抹去,因为你知道自己回不来了。

黎叔:我刚刚去库房找了一块拓片,天竺寺年乙未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铭文是吴越国高僧汇征写的,年代相对比较早。原物过去在上天竺,后来移到了下天竺,但实物已经不存——这就特别重要,好在拓片和图片都留了下来。

我就发现,这里写到的某一个人的功臣号竟然也被抹去了——你们看,“钱师勇”前面的一串字就被抹去了,毫无疑问就是功臣号。

小黎:功臣号,皇帝赐予臣子的名号,从唐代开始出现。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延续唐朝的传统,继续使用功臣号来褒奖臣子,这一制度也为十国君臣所沿用。因为中原王朝对各地藩镇节度使赐予功臣号,其中一些藩镇自立为国时,也效仿了功臣号制度。比如吴越国,自己也给自己国家的高官授功臣号,这是一种荣誉。后来,北宋初因循旧制,也大量封赐、改易、加增功臣号。宋太祖乾德元年,改赐钱俶“承家保国宣德守道忠正恭顺功臣”。

钱俶:这也被你发现了。

黎叔:年号、功臣号,都凿掉了,这是你在纳土归宋前有意识去掉的。我还发现了另一个细节,上面刻着:吴越国王。

小黎:等等,在说谜底之前,让我这个数学很差的人来做一道数学题。

后唐长兴三年(年)三月,钱镠去世后,后唐朝廷不再封后继者为吴越国王,钱元瓘继位后,“以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到了后晋天福二年(年),后晋才封钱元瓘为吴越国王。

但是,这个经幢在年就刻好了啊!难道……

黎叔:没错,说明钱元瓘又提前自己当吴越国王了,也是效仿钱镠郊坛的做法。

小黎:这里插播一条关于郊坛的,就在杭州玉皇山吴越郊坛摩崖。后梁龙德三年(),钱镠受封“吴越国王”,正式建国。但我们看到,这块摩崖题记刻文的时间:。这说明,钱镠在朝廷册封前,已自称“吴越国王”。

黎叔:说到这里,再补充一下,钱俶和钱弘佐的情况也不同,他们一即位,朝廷就给他们“吴越国王”。这些细枝末节,耐人寻味。“吴越王”和“吴越国王”完全不同,后者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了。吴越王要纳税,而国王的体制和汉代的诸侯王是一样的,他只要纳贡,送大礼——比如秘色瓷每年送多少,特产每年送多少就行了,税收是不用上交的。

说到私立年号的事,我们在民间的墓志里也发现了,这也是另一证。

这次我特地把三块墓志铭放在一起,他们是一家人,男主人姓危。你爷爷对这种不太吉利的字,坟、丘,包括死对头杨吴政权的杨(杨行密起家),很感冒,都要改掉。

小黎:插播一下。像东阳,当时不叫东阳,叫东场县,也是因为你爷爷特别讨厌杨行密,老是打不过他,上书梁太祖,“凡郡县名称与杨字同音者都予奏改”。

谐音梗王看到yang,就难过,改掉改掉,五代梁开平四年()钱镠改东阳县置。入宋后,北宋咸平二年(),又改回了东阳县。浦江也是——后梁开平四年(吴越天宝三年,),改浦阳县为浦江县。

黎叔:其实你爷爷这个人很可爱的哦。我们说回来。这个投奔他的人姓危,后来改赐姓元。他也打不过杨吴政权,在江西抚州一带失败后,举家投奔到了吴越,吴越王对他特别好。

徐氏,是他的前妻,璩氏,是他的妈妈,这三块都是民间收藏,刚好在宁波同一个地方出土。妈妈和前妻同在年去世(妈妈去世得早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同一天下葬的。但奇怪的是,璩氏的墓志铭写的是“同光二年”,徐氏的墓志铭写着“宝大元年”,而代表的又都是同一年——年。这清楚表明,在这一年,你爷爷改年号为“宝大”。

历史记载,钱镠改过三次年号:天宝、宝大、宝正。这些资料一直很少,大部分都已被毁。但我们还是要捡起这些碎片,只字片语也好,去拼图,试图还原这些历史信息。厉祖浩过去写过,在很多瓷墓志罐上发现过“宝大”,但在石板状的墓志上发现“宝大元年”,是第一次,我也很震惊。

但私立年号,在我看来,这是你爷爷管理吴越国在政治上的大智慧。

我们可以再说另一件同样发生在民间的事,来自苏州。

小黎:这事我知道一点。年,临安举办了一个研讨会。一位苏州学者在会上做讲座时,讲到“皇帝大行”,你跟郑嘉励说,哎呀,这太重要了,总算发现了。

黎叔:年,你爷爷去世。苏州博物馆藏的《霍府君墓志铭》里,提到几个关键词:“长兴四载”,也就是年,“皇帝大行之后”——民间把钱镠去世一事,直接称为“皇帝大行”。你爷爷去世以后,没有获得谥号,也没有马上下葬(年下葬),但民间很明确称他为皇帝。

文献可以修改,但碑刻是第一手资料,涂抹、凿字,也会留下痕迹,为何而凿,为何修改,都可以从中发现线索。墓志多发现一块,就会提供很多信息,对于吴越地方史研究的历史价值所在。

小黎:钱镠改年号与善事中国的国策并不矛盾。他尊奉中原为正朔的国策,既有忠于中原维护大统的历史原因,又有实力不济远交近攻的现实需要。“称帝”虽属事实,但更多是表现一种姿态,是吴越国在群雄纷争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2.

黎叔:钱元瓘庙号“世宗”,按道理不能叫庙号,这是皇帝才有的。所以,钱氏政权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与众不同。这些新的材料,给我很多启发——真王。

年,在绍兴望仙桥村出土过两块钱镠银简,一块是他62岁投的,另一块是77岁投入的。

小黎:年,杭州西湖就出水过一件银简——不是出土,是出水。把祈福消灾的文字刻在简牍上,与金龙一起投入水府山洞,“洞天福地”,龙作为驿骑和信使,将文字传递给神灵,这是一种道教科仪。上面的文字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和社会风俗,你是什么身份、生日等身份证信息都要在银简告文中书明,这很重要,否则老天听不到,也不知道你是谁,前功尽弃。

银简在吴越国都杭州西湖发现得最多。

黎叔: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块钱镠77岁的银简,未曾著录,去年上博《春风千里》的展览首次展出。我特地去看了看,不得了,有三个字,重大发现。

上博这块简上,刻着“东都乾元府”,“东都”,指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吴越国曾改越州为东都会稽府。《越窑瓷墓志》收录了多块吴越国墓志,也称越州为“东都”。但“乾元府”三个字,在历史上没有所载。

那时,钱镠75岁,受封吴越国王第4个年头,但他称绍兴,叫乾元府,我吓一跳,我以为会写会稽府。

吴越有两京制度,东都和西都。杭州是西都。在钱元瓘、钱弘佐统治时期,称西都钱唐府。钱俶统治时期称钱唐府。有西都必有东都。

开封是四京制度,我们是两京制度。南唐称帝,吴越效仿,这是真正的僭越。

我现在想,他就是在使用一种介于皇帝和一般王之间的一种制度——真王。在吴越地方政权里,它仅仅低于皇帝,高于其他割据的政权。

钱俶,在你统治的时期,同样如此。宋太宗为什么封你的夫人叫“皇妃”?简直不可思议,其他吴越王的妻子都是叫“夫人”的,从来没称“妃”。这个皇妃,不是你擅自册封的,而是宋太宗的特殊恩典,就是要高于别人一等。在我看来,这也能跟“真王”挂起钩。

小黎:很多人,包括大部分杭州人,至今不知道雷峰塔的原名——皇妃塔。如果在网上查,你会看到雷峰塔的另一个名字:黄妃塔。人们对此的普遍解释——钱俶为了纪念一个姓黄的妃子,或为了庆贺黄妃生子而建了塔。

钱俶:我根本没有黄姓的妃子,吴越国三代五个国王,也没娶过一个“黄妃”。这个误会,我看到黎老师已经在很多场合帮我解释过了。可惜,误会太深。

小黎:年,妻子孙氏第一次陪你赴京朝觐,同年3月,朝廷赐封孙氏为“吴越国王妃”。大臣们当然反对,异姓诸侯王从来没有封妻子为妃的,但宋太祖觉得,吴越国对大宋皇朝忠心耿耿,破一次例又如何?

可惜,孙妃福薄,回杭州后,11月就过世了。而到了第二年,(宋太祖已死)宋太宗追封孙妃谥号,所有史书不约而同这样记载:“谥王妃曰□□”。

没错,两个空格。但,是什么字,后人心里有数。

吴越亡国后,宋廷为巩固皇室权威,消除钱氏统治的影响,下令将吴越故境的刻石,凡属年号或有僭越嫌疑的文字悉行铲除,“皇妃”两字,自然要消失。

如果不是多年后,那块残碑从淤泥中露出棱角,我们或许要继续将错就错,而你的那份真情,也会随风而逝,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雷峰塔钱俶华严经跋》断碑,钱俶亲作,详述建塔原由,在雷峰塔发掘中被考古队员发现了。

黎叔:这篇跋我现在终于背出来了,那天给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读者直播导览,我一紧张背不出来了。

小黎:断碑和皇妃的故事,我过去写过。今年,雷峰塔发掘20年了,此刻值得重温——

文保员一边清洗石头,一边让黎毓馨猜,上面写着什么。他心里多么希望看到“皇妃”两字,但又怕失望。没想到,转身一看——“塔因名之曰皇妃云”,一字不差,一颗心终于落地。

谜底解开了。宋太宗追谥“皇妃”之时,塔刚刚建好,钱俶你为了纪念爱妃,才把这座塔称为“皇妃塔”——这才是雷峰塔的本名。

除了这块残碑,还有一面画有线刻图的铜镜,扬之水有一番考证。

线刻图里的人物以龙凤为标识,可以推定画中主角的帝王身份。而铜镜放入的年代,是在孙妃去世之前。可知这幅画,一来是宗教的,钱俶为了“发愿往生净土”,更重要的,是钱俶和王妃孙氏共同的愿望,愿世世代代为夫妻。

为啥是孙妃,而不是第二个老婆俞妃?扬之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地方,线刻图画着月宫图景,让人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七夕之誓,而杨贵妃字“太真”,巧合的是,孙妃的本名,也是“太真”。

黎叔:这是皇妃的福气。而前些年,我又有新的发现。

小黎:这个故事我来讲讲。你有多爱皇妃?有一个插曲。孙承祐,你妻子的弟弟,你的小舅子,名字很像韩剧里的男主角。

要先提一个人,你爷爷第六个儿子钱元璙——本来他是继承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你爸爸钱元瓘即位了。不过他们兄弟关系还是很好。后来,他迁到苏州,担任中吴军节度使,镇守苏州。

钱元璙和儿子钱文奉在苏州任刺史各三十年,苏州的园林情趣,舒服的气质,都跟父子俩的经营有关。虎丘塔,便在那个时代建成。钱元璙特别喜欢建造园林,建起了苏州发展史上最大的园林——南园。《吴郡志》载:“南园,吴越广陵王元璙之旧圃也。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参差其间。王禹偁为长洲县令,尝携客醉饮。”北宋诗人苏舜钦也在游南园之后,写下诗歌:“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后来苏舜钦构筑的沧浪亭、范仲淹创建的郡学之庙等,都仅是南园的一部分。

元璙之后,其子文奉又继续任苏州刺史三十年。父子俩都是“中吴军节度使,开府于苏”,经营了苏州快一个甲子。

但是,年以后,文奉去世。钱俶马上用了孙承祐,让他担任中吴军节度使,不再用自己的孙子辈了。这件事特别重要。

黎叔:再说个插曲,苏州有个灵岩寺,里面有座塔,我去现场看,原来,孙承祐在姐姐去世后,又在苏州为她建了一座塔,为她超度。

小黎:一座,是丈夫为她超度而建,一座,是弟弟为她而建。孙太真,真·福气。

3.

小黎:纳土归宋,是一个《回不来》的故事。其实,还有一个《来不及》的故事。

黎叔:你命人在雷峰塔塔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我们在底层的回廊、门道填土中发现了件石经碎块,大小不一。文献记载,石经原先放置在外套筒的外墙面上。五代石刻佛经的大量出土,仅此一例。

我花了10年时间,一块一块“拼图”,按佛经的卷次重新编号为石1—石49,缺失10块。我发现你原来准备刻满完整的80卷,但结果只刻了第一层48块共32卷,后面的内容,一个字也没刻。围绕八面”的块大小不一的石经,经拼接复原后成49大块。

钱俶:你有证据?

黎叔:当然有。实际上,所有的内容,你都已经排进去了,我们可以连起来,只不过你没有刻。我发现有一块石头,下面刻了整齐的文字,忍冬花纹的边框(这种花纹也传到了宋代)也留好了,但上面却是大片空白。你是个做事极仔细的人,我们拼碎片的时候发现,所有内容,你都事先亲自排版,设计版式,一行17个字,一个壁面刻四卷,我们全部都可以连起来。所以,没刻完,这是很不正常的。

小黎:这件事,黎老师在意了很多年,把拓片挂在了办公室墙上。

钱俶:这不能怪工匠。

黎叔:当然。你第二次去开封,纳土归宋,使得杭州避免了战祸,百姓得以保全。你自己却被永远羁留在北方,再也无法返乡,更别说完成石刻了。所以,雷峰塔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工程,已经来不及刻了。

我觉得自己很笨,这几年都在做这些“拼拼凑凑”的事情,这几年把吴越佛教遗物全部梳理了一遍。拼石经,太重了,但我明年还要整理一次。一块石头,厚17厘米,单手拿不动,我称过,一块石头五六十斤。一大块全部拼好,一米多长,有好几吨重。

钱俶:塔倒后,砖里的秘密,你发现了吗?

黎叔:塔倒后,经我手的砖有上千块,砖上有藏经的小圆孔,就是你放经卷的,有些砖上面还有字。俞平伯先生认为,雷峰塔的砖头要么有文字没孔,要么有孔没文字,有孔又有文字的,太珍贵了。刚好,我就发现了一块,藏经孔上面有一个“天”字,只有这么一块,这说明,这一块就是您供养的佛经。

钱俶:你们很厉害。

黎叔:《大藏经》里,按照千字文编号,天地玄黄,“天”是排在第一位的。

塔倒时,大家以为是“金砖”,砖头里有金子,抢着去捡,把砖头砸烂,里面的佛经被破坏了很多。其实,这经卷比黄金都要贵,它是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术的见证。

不过,还是有识货之人的。8万4千卷经卷,好多人去抢,很有名的版本鉴定家叶恭绰辗转得到了其中一卷,真是捡漏啊。还有个杭州诗人陈曾寿,塔倒时,买通了现场的警察,才找到了一卷,真心不容易。

钱俶:所以我说,知心人不用太多,一两个足矣。

4.

小黎:第二次去开封,就算不回家,大家也在祈求你平安,但人生有时候就是充满了戏剧性。年,你60岁生日那晚,宋太宗赐来一桌好酒好菜,你举杯而尽。夜半,读完数篇唐书睡下,却在凌晨暴毙。

谁也不知道是宋太宗毒死了他,还是多年的风湿要了你的命,还是喝酒中风导致猝死,答案已经飘在风中。只是,我在想,如果你知道雷峰塔在后来遭到两次火劫,一定会伤心。

黎叔:还有一件事,你会不会在意。我读你的墓志,国王级的,是最高级别,高度92厘米,宽度在93厘米,墓志铭达到了53行。洋洋洒洒三千字,对建国的历史,有意识的避开,大量写对北宋如何谦卑。你不会写自己,也不会写纳土归宋有多伟大,因为在你看来,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更重要的是,志文通篇没有出现“钱俶”,甚至没有出现“钱”,而以“邓俶”称呼,以至一度被误识为“邓俶”之志,多年不为人知。这块志石原陈列于洛阳古代艺术馆东展室,如今藏于洛阳博物馆。

人们查阅五代时期的历史之后,并没有找到“邓俶”这个人,又把墓志铭和北宋时期为了吴越地区的国王钱俶之死所制造的册文进行比较,只多出中正两个字。不管是墓志铭主人的名讳还是谥号,或者是曾经追封的一些称号,都和钱俶相同,而钱俶也曾经被封为秦王或者邓王,直到年,洛阳才将这份墓志铭的主人定为钱俶。

还有一件很有意味的事,入葬之地。

你初葬于汴京之东,南阳邓州之野。后却迁葬于洛阳,距巩县帝陵很近。

小黎:作为亡国之君,却没有葬在营庄村——这里葬有东吴末帝孙皓、南朝后主陈叔宝、西蜀后主孟昶以及高句丽、百济国的末代国王和后裔,是个末代王陵区。按道理,亡国之君,只配居“阴”。而你却葬在旁边的陶公里,与帝陵相望。

黎叔:确实纠结。你是亡国之君,但不能完全按照亡国之君的规格来对待,而你又忠实于皇帝,但又不能埋到帝陵里去,毕竟还是亡国之君。宋太宗为避臣属及后世之讥,葬钱俶于"亡国之君兆域”之侧,既安抚了钱氏子孙,又堵了臣属及后世讥口。

可见,宋对钱氏不薄。百家姓,赵排第一位,钱第二位,第三位,就是孙,你的夫人,是朝廷封过“皇妃”谥号的,那有多厉害。这是后来孙机先生告诉我的,我也没想到这个细节。再看墓志上,朝廷对你的谥号:“追封秦国王”(),不得了,不是秦王,而是秦国王。

钱俶:你们有一句话:生在苏杭,葬于北邙,这是人生很高的境界。所以,我是无憾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重新编辑的碑刻中寻找吴越归宋的另一面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