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Ray先森(RayZhang)
/01
消费主义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从文化研究观点,消费主义被视为是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
这句话,是摘录于百度百科中对于“消费主义”的解释和说明,也可以简单理解为:
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从而获得愉悦。
但问题是,消费真的就能带来愉悦感吗?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先按下不表。
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在如今这个年代“消费主义”会如此盛行?
从改革开放以来,东亚国家包括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陆续进入物质丰盛的时代,民众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因为物质消费而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也屡见不鲜。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麦当娜曾有一首流行全球的成名曲《MaterialGirl》,直译过来就是“拜金女孩”的意思。
这首歌歌词大意也很直白,说的就是:
拥有物质财富的男人,才会对女孩形成致命吸引。因为他们可以为女孩付房租,买衣服,这比只会谈情说爱的男人,更让女孩感到安全。
坦白地讲,4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减少。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4点因素,系统的揭露了为何许多人常常深陷消费主义难以自拔的根本原因:
①消费串联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系列产品的搭配组合,超市里最常见的捆绑销售,买了这个就必须买那个,要单独买绝对没门。
又比如洗衣机、冰箱、洗碗机,是不同功能的家用电器。但这些家用电器,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新兴中产阶层的家里,代表的就是全新的优越生活。
因此只要你接受优越生活方式的理念,你就会把这些电器全买了,钱不够,刷信用卡也要买。
再比如,女性的包包、大衣、鞋子、化妆品,看起来没有关联,但可以排列组合成各种消费主张,只要你接受某种主张,就会把构成这个消费主张的物品全部买进。
就例如不少商家销售文案说,“这件外套和包包不搭,那件裙子和鞋子配不到一起”“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你”“不为你花钱的男朋友,就是渣男”等等。
但实际上,你动脑想下很多时候两者并没有真正的关联。
在消费主义盛行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消费形式的串联,这种串联又极大的冲击着消费者的思考带宽。
②消费自控
消费自控,也就是面对商品时,你的自控力。
诸如杂货店、超市、购物中心、综合商业体、现代机场等消费集中的区域,在欧美国家大量出现,人们去买买买,不知不觉就被这些消费所控制。
我们的消费比过去更便捷、舒适和有效率,消费者以为是自己在按意愿挑选商品,但其实不然。
当你随意打开一款购物软件,你就会发现我们被各种“购物算法”安排的明明白白,从诸如“满减、领券、尾款、捡漏、拼团、抽奖”等等多不胜数的电商名词中,你就会发现:
消费自控力和消费方式难易程度,保持反比例态势。
消费方式越简单,消费者自控力越强,因为你不需要思考太多内容。
反之,消费方式越复杂,你需要思考的内容就越多,到最后可能也就随便买了,因为反正也算不清楚那干脆不算了。
实际上,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早在商家的规划和设定中。从购物环境、物品陈设,到消费服务、消费时间,均被有序安排。
于是乎,我们看起来选择自由了,但实际上很难自控。
③消费依赖
热爱买买买,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依赖的表现。
大量出现的商品广告,推动了商品销售,也创造了人类空前的“现实眩晕感”,让消费者不知不觉形成习惯,就好像每次打开某宝不买点什么东西。心里好像不舒服一样。
而要打破这种焦躁,获得暂时宁静,唯有靠买买买,就像吸*。
当这种习惯达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路径依赖,每次不开心了就想着剁手,最后陷入反复拉扯的死亡循环。
④消费过度
我见过很多人,买东西并不是为了满足实用性,比如明明已经有很多支口红了,还想要最新款的口红,仅仅是为了拥有一款不同的色号而已。
还有的甚至没用完的东西就直接扔了,丝毫不会珍惜,对他们来说:
消费不只是满足生活的需要,更少为了炫耀,为了体面,为了不落伍。
比如,有些人在搬家或收拾屋子时,会发现有些衣服鞋子或日用品,买回来以后从未拆封。消费社会引诱人们占有物质、享受消费的欲望空前高涨,结果就是过度消费,创造了部分虚假的需求。
我们从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进入到一个物质全盛的时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也从物质的主人,变成了物质的奴仆。
/02
物质满足是美好的
但是也是有限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上文中的第一个问题:
消费真的就能带来愉悦感吗?
这么说可能还有点含糊,我重新换个方式问一遍:
满足物质上的欲望能让人获得愉悦感吗?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和菜头曾经在《成年人修炼手册》中讲过的一个故事:
我在北京的生活状况已经稳定下来的时候,但是依然受到物欲的折磨,所以一方面在努力储蓄,一方面又时时对生活感到绝望。
我的朋友知道以后,问了问我手头有多少钱,每个月能赚多少,然后几乎是强行把我扭送到了商场。到今天我都记得很清楚,他逼着我花了近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双极为浮夸的范思哲皮靴,然后又逼着我买了许多件衣服裤子。他比我有钱得多,平常经常请我吃饭,赠送我各种有趣的电子产品,但是那一次他非常坚持,一定要看着我去收银台刷卡,当着他的面把钱花掉。
在商场咖啡厅,我惊*未定地坐下来和他喝饮料,一想到花掉的钱就心如刀割。他坐在对面和我说了一番话:
“现在你肯定会感到非常痛苦,非常不安,但是将来你可能会感谢我今天做的所有事情。在过去,你空有物欲,其实并没有去享受任何物质生活,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好东西,也不知道好东西能好到什么程度。于是,你只知道攒钱,却从来没有想过钱是要用来服务你自己的。过了今天,等你真正感受到拥有的感觉,真正体验到物质带来的感受,你的整个想法才会因此而产生改变。”
后来,我也非常感激他向我传授了人生中宝贵的这一课:
那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物欲。
因为我怀抱物欲,知道难以满足,干脆就不去消费,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态度。
我越是不敢消费,越是望而却步,物欲的力量也就变得越发强大。我越是想去克制,越是想去消除,物欲就像是野草一样不断生长,这同样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所谓积极健康的态度是说,首先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有美好的物质存在,而且不止一样。然后也要承认虽然一套风景绝佳的三室一厅自己买不起,但是一双42码的好鞋是可以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穿上一双42码、花费一个月工资的好鞋,感受一下拥有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受一下它的转瞬即逝,那么就可以推断出拥有其他物质之后的感觉:
物质满足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的,并不值得花那么多心思在上面纠结,也并不值得重复一万次。
就像很多人常常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获得快感,但最后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特别是当钱包被迅速掏空的那一刻,心里想的可能是担心接下来的房租、生活费和开销该怎么办的问题了。
有时候,安全感未必一定需要物欲来满足,工作、事业,哪怕是盲目地相信自己有某种谋生的能力,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工作的能力,同样能提供安全感。
更不用说一个人投身于某种事业,目睹它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感觉自己为世界提供了什么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工作机会,这在安全感之外还能提供满足感和幸福感。
写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曾学过明代学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在文中他也曾如此回忆求学之苦: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段话大意是,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吃的好用的好,看上去光彩鲜明,如同神人。而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代指读书),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多年以后,随着经历的丰富和年岁的增长,让我明白物质上的满足,虽然确实能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短暂一瞬而过。
而真正能使我感到内心安稳的,是我对当下工作和生活的掌控力,当我有安身立命的能力,当有我不假于外物来证明自己地位的定力,就像百年前的宋濂,不会因为口腹之欲而泯灭对求学的渴望,也并不因物质条件的匮乏而失去内心的追求。
这种精神上的自洽与丰盈带给我的,远远多过物质上满足的愉悦。
/03
抵抗消费主义
不如正视内心欲望
以前刚刚毕业去深圳的时候,因为没钱只能租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城中村里,望着空荡荡的墙壁,真的是连买墙纸的钱都掏不出来。
也是因为那段经历,让我后来常常秉持着“物尽其用、少即是多”的原则,还可以用的东西就接着用,没必要买的东西就尽量不买,我从不为虚荣心买单,也不会为了跟风而购买时下最新产品,一件高中时的运动卫衣我也可以穿到如今,
因为,我内心深知物质上的满足已无法为我提供精神上的愉悦。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这也太抠门了吧?
对于很多花钱如流水的人来说,确实如此,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观,我觉得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到自己最好的生活也无可厚非,能降低自己的物欲寻求精神的富足同样勇气可嘉。
我想说的是,消费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就像辩论一样,你永远不可能说服对方,你最多只能说服坐在台下的听众。
就像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抵制消费主义,反而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该买就买,该省就省,直到如今,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消费观念也一样,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在这里我也想趁这个机会和你分享一个我一直坚持的观念——极简主义,这个观点同样在日本作家佐佐木典士《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中出现过,在这里不妨可以参考一二。
所谓“极简主义”,就是要求我们尽量排除一切没必要存在的东西,舍弃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包括身边的物品,做事的流程、沟通的环节等等,从而迅速找到应该去珍视的东西,让自己彻底实现“不为外物所累”。
关于如何做到“极简主义”,这里分享几个做法我自己的做法:
①享受简单生活
你知道吗,其实想要过上简单的生活也很难,因为你需要放下内心多余的欲望,只买该买的,只用该用的,只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的,不攀比消费,也不盲目消费,更不会为了买而买。
光是这一点,足以劝退一大波靠花呗和信用卡度日的消费主义者了。
生活,并不会因为物欲被满足的越多就越幸福,但绝对会因为物欲变得更少而简单。
②专注精神体验
严重依赖并享受通过消费而产生的“多巴胺”,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另一种“上瘾”。
如何戒掉这种成瘾行为?
我的做法是让注意力换个方向,比如选择通过其他形式追求另一种快感。
完成工作目标的成就感、享受运动的快感、读完一本书的充实感,这些通过长时间且专注的行为,无疑会让你精神感官的体验更上一层楼。
③学会独立思考
有时候内心想要的太多,可能并不是你自己想要的。
特别是对于意志力较弱的人来说,商家五花八门的带货广告和精心炮制的销售话术,无疑是加快掏空钱包的重要原因。
这个时候,记得千万要学会独立思考,想想自己有没有必要买这个东西,想想自己买了真的就一定会用吗?想想我能不能通过咸鱼或二手网站看看有没有同类型的产品?
甚至,你可以睡一觉第二天再想想自己真的还想要买吗?
有时候,物欲渐渐变少,同样也是一种极简主义的表现。
写在最后:
《善恶经济学》中有个观点:
“消费者购买了某件商品,理论上说,他需要的物品总数应该减去一个。而实际正好相反,随着拥有的物品总数递增,他想拥有的物品总数也在扩大。”
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这就是消费的魔力。
就像新衣服需要新包包来搭配,新包包需要新鞋子来搭配,新鞋子需要新裤子来搭配,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
久而久之,消费者并不能通过消费行为的本身来改善生活,反而被其劳役其中,这种吊诡之处让我想起另一句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真正厉害的人,是善于利用外物条件创造成功,而不是被外物所困。
这大概也是消费主义者和极简主义者之间,存在的最根本之差。
Ray先森(Rayzhang):《预期思维:让自己的未来更值钱》作者,36氪、领英、BOSS直聘等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和你分享职场工作及感悟,主要内容涉及:职场认知、个人成长、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
《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13版)》
作者:(美)戴维L.马瑟斯博德尔I.霍金斯
国际营销学界的两位大师联手,造就了非常经典的《消费者行为学》第13版。它系统介绍了在当今市场变动下,消费者行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及应对的方法和策略,用生动具体的营销案例和专栏拓展了消费者行为的视野。本书根据消费者行为总体模型组织各章内容,结构严谨,布局得当,解析精到,案例多彩。新版更是吸收了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营销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极具指导性和前瞻性。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