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年糕香最浓不过故乡情(*)
作者:*
浙江学习平台
我家每年都要在年末做些年糕,外婆说市场上的年糕太硬,没有自己做的年糕柔软。在浙江东阳,不仅我家,似乎每户人家都会在过年时去市场或是农村买上些年糕,从腊月一直吃到正月元宵节。
没有年糕的年,是不完整的年。
我儿时跟着外婆做过年糕。十斤糯米大约可以做成十五斤年糕,有时人们也喜欢在糯米中加入玉米,做出来的年糕呈淡*色,既有糯米的细腻,也有玉米的清香。所有的米都要先碾成米粉,再加入冷水和匀,放入笼屉里蒸熟。蒸熟后的米粉放进“捣臼”里打成米团。打年糕需要两人默契配合,一人用木槌打,一人在捶打的间隙翻动年糕。米粉团子打的时间越长,做成的年糕也越软糯。刚蒸好的米粉温度很高,翻动米粉团子的人要眼疾手快,一不小心,怕是要被木槌打到手。但我从小看了这么多次打年糕,从未见过哪个翻转米粉团子的师傅出过岔子,好不佩服!在一捶一翻的动作之间,软糯可爱的年糕渐渐成形。最后再将年糕揉成长条状,摆成四行四列的“井”字形,整整齐齐,诱人可爱。
胡扬辉摄
小孩子总喜欢农村里这样热闹的盛事。一群孩子紧紧围在旁边看着这有趣的一幕,刚打出的年糕留有余温,站在旁边的孩子总能尝到这美味。哪怕不蘸糖,那满嘴的年糕香也能让天真的孩子舒展出灿烂的笑容。
东阳的年糕,从制作过程开始,就已经有家乡独特的味道了。
孩提时代的我,在大人蒸年糕时总喜欢和哥哥抢烧火的差事。一把把收割下来的稻草,被源源不断地递进“沃孔”(东阳方言,即土灶烧柴火的地方)。东阳特有的土灶,可以激发出米面的清香。农家升起阵阵炊烟,年糕的清香飘进千家万户。
之后因上大学,偶然吃到过西北的年糕。年国庆期间去了北京,也吃到了北京的年糕。北京的年糕为北方年糕的代表,有*、白两色,象征金、银。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但是,不管异乡的年糕种类如何,东阳人在外,终究还是最想念家乡的味道。
外婆告诉我,20世纪60年代粮食紧张的时候,东阳人家娶媳妇儿,会用年糕代替喜饼,喜饼、年糕可以算是送给女方家最丰厚的彩礼了。直至今日,不仅婚嫁,每逢喜事,如乔迁之喜、满月之喜、贺寿之喜等,东阳人都喜欢做些年糕,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东阳人喜欢用年糕来寓意阖家团圆、吉祥如意、喜乐平安。
每一个东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糕故事”。不管东阳的孩子此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这软糯香甜的美食,已然成为在外拼搏的东阳人心中的一份牵挂。而这最美的清香,象征着人们心头最柔软、最温暖、最可爱的家乡。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三中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暨晓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