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从张溥的七录斋谈开去
TUhjnbcbe - 2023/4/13 21:25:00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24/4800901.html

我国古代文人,常常喜欢替自己的书斋取上一个既有来历又含深意的雅号。如清代钱大昕的书斋名为“十驾斋”,显然是取荀子《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意思;而鲍廷博的书斋名为“知不足斋”,则是来源于《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这句话。那么,明末复社领袖,《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又有什么深意呢?

据《明史》记载:“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请他写文章),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看来,张溥确实是明末一个大才子。但他是否天生就这样敏捷呢?如果弄清“七录斋”命名的由来,就可知道他的敏捷,正是由勤学苦练得来的。

原来张溥幼年十分爱好学习,读了很多书。他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每读一本书之前,都先要手抄一遍,抄好后再高声朗读一遍,随即烧掉它。然后,再抄,再读,再烧,如此连续反复了7次,这本书也就烂熟于胸了。因为抄书抄的太多了,所以右手握笔的几个手指头都磨出了老茧。每当隆冬腊月,手上皮肤裂开好几道口子,僵硬疼痛,无法执笔,每天要用热水敷洗几次,但还坚持不懈地抄录。为了纪念这一史实,他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七录,就是抄7遍。正是这种勤苦,使得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把群书装在脑里,到了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就是,自然用不到起草了。

确实,想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不勤,怕苦是不行的。这里再举几位他们的作品被选为语文教材的知名作家的例子。《订*》的作者王充,是东汉时代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幼孤家贫,好读书而无钱买书,就到洛阳的书店里站在那里看书,天天如此,腰酸腿痛,毫不在乎,终于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写出了《论衡》这部巨著。

《马说》,《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有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而他正是由于“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篆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日影),恒兀兀(劳苦)以穷年,才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

《醉翁亭记》《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幼年丧父,家贫,买不起纸笔,只得用芦荻画地练字。他总结自己写作实践经验为”三多“,即”看多,做多,商量多“。他说自己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是明代开过文臣之首,他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幼年读书,抄书,寻师,求学的勤且艰。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叶剑英同志,用精炼的诗句揭示了“勤和苦”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这正是学业上,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关键。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张溥的七录斋谈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