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从校长到学生人人都会雕东阳这所小学的
TUhjnbcbe - 2023/4/13 21:23:00

-05-:57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通讯员吴国平傅晓丽

玉不琢,不成器。近期,白云中心小学首本教学叙事专集《雕华集》正在编辑中,即将出版。这是该校参加新教育实验“师生共写随笔”活动的一项成果,也是该校在全市教育大讨论活动中的自选动作。“每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把它们记录下来,反思、分析,提炼更加有效的教学行为,这是帮助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校长卢永俊说,本学期,全校教师每月上交一份教学叙事,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第一期《雕华集》就收录了20个真实可感的教育小故事。

雕是雕琢;华同花,既是花朵又是精华。自从去年9月因学校扩建而“暂驻”东阳中国木雕城以来,学校根据新教育实验、“传承与创新”大讨论、全市教育大讨论的精神,结合中国木雕城的文化优势,逐渐形成了办学新特色:甘当“琢人”,雕琢灵动。

校长“雕”老师从“工程师”到“艺术家”

作为语文老师,卢永俊对《核舟记》中的“奇巧人”感受深刻。“每读《核舟记》,我都要被文中‘奇巧人’王叔远的绝伦雕技深深折服。王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其技艺之精湛着实令人服膺。但更令我感慨的是王叔远在选材和构思方面独到的眼光和独具的匠心。”卢永俊说,王叔远雕刻艺术的成功奥秘就是“因势象形”。受此启发,卢永俊认识到,教师的定位必须从“人类灵*的工程师”跃进到艺术家,善于发现、认识和把握每一个“雕琢”对象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为此,卢永俊还写了《雕华思》,提出雕之源在于生活;雕之功在于刃,要找准教育切入点;雕之神在于灼,善于发现亮点并放大,让学生灼灼其华;雕之*在于创,以教育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校长,首先要雕琢好老师,才能为学校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在老师们眼中,卢永俊是个没有架子、颇为亲和的校长。只要有想法,随时都可以走进他的办公室,而他也会笑眯眯地和老师品茗论道。这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也因此创意迭出,亮点纷呈,带动了甘井、银田等3所完小形成以科技为特色、错位发展的格局。

对每位教师的个性优势,卢永俊如数家珍。他说,雕物更是雕心,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就是匠人的成长过程。“某种程度上,老师和学生是相互成就的。”他为每位老师把关教研课方案设计,亲自参与每项赛事的准备工作。去年暑假,学校舞蹈队备战浙江省首届体操嘉年华。卢永俊冒着酷热跑了杭州4趟,邀请了国家队退役艺术体操运动员施嘉怡来校,给孩子们面对面指导。最终,该校的艺术体操节目喜获金奖。“雕之积,在于知识的积累。”他把提升教师素养的方法浓缩为四要点:一看二听三练四赛。老师们在工作中产生了困惑,都习惯找“卢老大”聊一聊。“在与校长的交流中,我可以获得很多灵感。”前几日,教龄8年的教师王秀在市木工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之前她曾获市校本课程优质课一等奖、市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素养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卢校长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上教研课、写论文不是为了交差或者得奖,而是在思考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雕”学生让自己“多长双眼睛”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木飞机。

如何因材施“琢”,使每一块“浑金璞玉”都能够物尽其材、扬长避短,最终被雕成精美无瑕而又各具特色的艺术品,这里面恐怕就有更大的学问了。对此,卢永俊教给老师们的法宝是“道法自然,顺势而导”。

《最特别的你》是王丹红的教学叙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每天来学校不是睡觉就是发呆的学生,被心理学家称为“发展暂时受阻的儿童”。有一次,王丹红发现了孩子画画的天分,于是给予鼓励,给予关怀。终于,这个孩子在画画中找到了自信。“这件事时刻提醒我要多长一双眼睛,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而让她“多长了一双眼睛”的关键所在,则是教育大讨论学校动员会上,卢永俊朗读的《雕华思》中的一段话:“雕之始,在于识。良材有瑕,废柴有华。识材不是区分三六九,而是辨出闪光点,把脉学生,规划方向。”这段话让王丹红深受震撼,也让她认识到,许多“后进学生”和“问题儿童”并非“废柴”,而是有瑕疵的良材,老师的作用就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科学地因材施教。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雕文化”的引导下,白云中心小学的老师开始培育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六(2)班班主任杜扬颖,为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她对每名学生采用了不同的互动方法,建立信任感。女生包展颜个子比杜扬颖高很多,经常和同学打架,老师批评她,她就和老师“唱反调”。杜扬颖发现包展颜喜欢“多肉”,就邀请她一起种植,一起谈心。渐渐地,包展颜向她敞开心扉:她并不是故意去打同学,是因为同学经常嘲笑她,让她很自卑。这让杜扬颖很心疼,她决定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于是,她鼓励包展颜参加校运动会,结果不仅破了学校纪录,还获得了市运动会铅球第三名。现在,包展颜已成了班级里的“人气王”。

因材施“琢”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物尽其材、避短扬长。杜扬颖说,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依着木料本来的样子去勾画、设计所要雕刻的事物的形状。套用一句哲学术语,这事先斟酌的过程便是求得主观构想与客观事物完美有机的统一。她的学生吴承烨前几天收到了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的录取通知,而在3年前,吴承烨人缘很差,竞选班干部都没有人给他投票。杜扬颖发现他成绩不错,就不断“打磨”他。“这道题你负责讲解给全班同学听。”“这个活动方案由你策划。”“这张试卷你代替我上台讲评。”……一开始,吴承烨并不能胜任。在老师的引领下,他的能力逐渐增强,同学们纷纷认可了他。“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我就着重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我宁可他们做不好再去收尾,也不要事先干涉或者包办。”

学生“雕”自己从小养成“工匠精神”

“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锻炼学生的口才。

在白云中心小学有一间极具特色的教室,这就是木雕活动室。每周五,木雕兴趣小组的成员们就会到此参加木雕实践活动。从上学期开展木工活动至今,孩子们已经尝试制作了筷子、小鱼、书签、企鹅小摆件等,每一件作品都由孩子自己设计、拉锯、打磨、抛光。“这些小作品看似简单,磨练的却是细心和耐力。”指导老师李斌说,一开始,有些学生心很急,总想快点做好,但越急反而越容易出错,像画图的时候各部分比例不协调,导致无法拼装;锯木头时锯子卡住了取不出来……但没有人半途而废。慢慢地,孩子们掌握了切割、打磨、抛光等技术,能静静地做手中的活,等手法纯熟了就将转入学习雕刻。

“雕之进,在于体。从立体到平面,从三维到二维,从具象到抽象,需要不断压缩层次精进技艺。”卢永俊说,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能停留于“师授生学”,而要全方位互动。同时,这也是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师生的能力都在“雕刻”中螺旋上升。学校对面就是中国木雕博物馆,为了让学生体悟木雕文化,培养口才和自信,上学期始,白云中心小学和馆方合作推出了“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每班挑选若干学生,由博物馆和木雕城的专业讲解员负责培训,每名讲解员带4名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的培训指导。这个学期,“小小讲解员”活动扩展为每名学生都参加。4月20日,学校组织了模拟讲解操练,一人担任“讲解员”,其余同学担任“游客”。除了聆听讲解有无不足,“游客们”还随机提问,锻炼“讲解员”的应变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当好一名木雕讲解员,需要背诵大量与之有关的文字资料。当问及是否枯燥无趣时,孩子们纷纷摇头。四(2)班金祺说:“我非常喜欢这些木雕知识,东阳木雕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化木头为珍品,让我惊叹!”

“我们学校约六成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许多学生都有科技和木雕方面的专长。”该校办公室主任潘敏华说,学校通过师生结对、学生优点上墙展示、每月一秀一年四节等活动,让学生“化平凡为优秀”。对此,卢永俊表示:“我们的目的就是唤醒灵性,雕出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校长到学生人人都会雕东阳这所小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