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文化新地标精神好家园浙江日报
TUhjnbcbe - 2023/4/2 17:28:00

-11-:33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郭钧衡楼瑶琳吕晶晶

编者按:亲情、乡情、家国情,道德、礼仪、文化情。青山绿水之间,白墙黑瓦之下,越来越多的文化礼堂不仅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农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耸立在田间地头的一幢幢精神家园和一个个文化新地标。

石马村文化礼堂:聚了人心好了村风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传统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传承家风的重要依据,也是乡风民俗养成的重要渠道。六石街道石马村以文化礼堂建设为突破口,对村民集中开展爱国、爱集体等教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聚了人心,好了村风。

11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六石街道石马村文化礼堂,只见大门上方的电子显示屏正在滚动播出*的十九大精神内容,东侧的阅览室里,十多名村民津津有味正在阅读报刊,其乐融融。

据石马村*支部书记王国良介绍,早些年,村里打牌*博、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群众需求,让村民“吃饱”精神食粮,凝聚村民的人心,年,石马村决定建设文化礼堂。

当时,文化礼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结合实际,建起一批特色各异的文化礼堂。“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王国良等村干部的脑海里。“石马村地处北山脚,山清水秀,而且有传统的石马十景,我们原先准备创建一个以山水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礼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村*支部、村委会决定创建一个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的文化礼堂。”王国良告诉记者,创建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的文化礼堂意义深远:一方面,石马村有诸义东阻击战遗址,至今,村里的九间堂屋大门上弹孔累累;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多的人勿忘国耻。

当年,石马村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礼堂。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传统的村史、礼仪、孝道文化外,石马村文化礼堂有一长排由不锈钢制成的宣传栏,将近一半是有关抗战题材的史料,既有抗战文化栏、诸义东阻击战遗址,又有石马坑战役调查纪实、日寇在东阳的暴行等,图文并茂。

年5月14日,著名的诸义东阻击战在石马村附近打响,数百名抗日将士在抵御日寇侵略的战场上,洒尽了自己的鲜血。“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已经深深地烙在了石马村里老一辈人的心中,而年轻一代却并不清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化礼堂建设可以牢记历史,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王国良说,文化礼堂建成后,村里又出资数万元,为抗日将士立起了纪念碑。

“每天来文化礼堂逛逛已经成了习惯,不来看看,老觉得心里缺点啥。”采访中,村民王菊萍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各忙各的,关系疏远了,有了文化礼堂,村民们又有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和理由,大家一起看看报纸,跳跳舞,关系就亲密起来了。

据了解,文化礼堂建成后,石马村的*、团、妇、老协都以此为阵地开展活动。除夕,村里邀请书法家免费为村民写春联,大年初一组织拔河、舞蹈等比赛,作为市基层*建督导员的王国良更是利用各种机会,向村民灌输红色文化、礼仪文化、乡愁文化。

文以化人,润物无声,石马村文化礼堂在改变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村民的思想。“吃”饱了精神食粮,邻里间的口角矛盾少了,乡里乡亲的凝聚力强了。

上卢小区文化礼堂:百年厅堂延续文脉

11月23日上午,恰逢江北街道上卢集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集市的西南角,有一处白墙黑瓦的古建筑,名曰六经堂,是市级文保单位,如今已是上卢小区文化礼堂的所在。

“上卢自古崇文重教,先祖卢宣曾带着粮食,遍访私塾求学。其子卢元吉为宋朝武进士。”上卢小区*支部书记卢连生介绍说,时至今日,上卢的学风也十分严谨,现有幼儿园、小学、初中。

在文化礼堂里,设有先祖事迹榜,还有学子榜,上面记载了历年来高校毕业学子的名录,不乏国内外名校毕业生,以及博士研究生。

环顾六经堂,红漆立柱,笔直挺拔;牛腿、雀替雕花精美;斗拱、冬瓜梁保存完好,一派古色古香。

值得一提的是,该厅堂已有百余年历史,所有木构件都不用一根铁钉,全部由榫卯结构固定。

年,上卢组建老协时,将六经堂修葺一新,辟为老年人活动中心。年底,上卢小区又集思广益,花费一个多月,将六经堂建成文化礼堂,延续文脉。为了搜集相关资料,筹备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登记高校毕业学子信息;到市档案馆查资料,了解历任小区*组织、居民事务管理组负责人信息。如今,在励志廊上,历任干部可追溯到年。

此外,筹备人员还遍访老者、查宗谱,收集整理村史、先祖事迹,并精心撰写、配发图片,陈设于礼堂内,供居民抚今追昔,更好地珍惜现在、奋发有为。

现在,文化礼堂陈设内容已涵盖上卢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工业、村史、民居建筑、风景名胜、荣誉等。

据上卢小区老协负责人卢万杰介绍,文化礼堂自设立开始,经常根据节气、节日组织活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上卢老协要为七十、八十及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召开祝寿大会,送上红包,以示庆贺;每年重阳节适逢小区物资交流会,要请来戏班唱戏,热闹一番。此外,过年会开展春节联欢活动,端午会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平时还会开展科普宣传、乡风评议、全民读书、文艺演出等活动。

除了特定活动,平时的文化礼堂也很热闹。上卢的老人们都喜欢聚在这里,玩棋牌、看电视、读报纸,在热闹愉悦中安享晚年。

甘东小区文化礼堂:重温村史记住乡愁

从市区出发,沿学士路一路往北约3公里,不经意间,一座白墙黑瓦,古朴而又生动的古祠堂就跃然眼前。晨光熹微中,这座有着百年沧桑历史的古建筑,从沉睡中醒来。

“我们甘东小区用地指标有限,因此在迁建这座馀庆堂的古祠堂时,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唤醒这座沉睡的古建筑?将它改造成为文化礼堂,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甘东小区*支部书记陈洪义介绍说,年,甘东小区开始实施整体搬迁时,古祠堂也不得已易址重建。“为了发挥古祠堂的价值,在投资多万元的馀庆堂修缮完成后,小区又投入50多万元将古祠堂建设成了文化礼堂。”

走进古祠堂大门,全木结构的雕梁画柱错落交织,建筑曲线流畅,古朴、深沉、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厅馀庆堂的正中间陈列着朱熹的《家训》,警醒后人谨守规矩;两侧分别是馀庆堂版铭和捷报、学报,记录着馀庆堂的渊源和傅氏先人曾获得的荣光;两侧的厢房,是陈列的村史馆和家训馆。

而在家训馆对面的村史馆中,原村落的模型是迁建后的甘东人最难以忘怀的乡愁。除了原村落的模型,村史馆内还完整记录了甘东的村史村情,名人榜、*人榜、村官榜、寿星榜、孝善榜等都历历在目,呈现在眼前的是整个甘东的人文风情。

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祠堂内还设立了“男耕坊”和“女织坊”,利用居民们在各地收集的旧时代生产、生活用品,生动展示了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古祠堂内,随处可见各种“老古董”:天井里的水车、廊下的石磨、厅里的八仙桌、房内的架子床……还有蓑衣、耙犁等许多非机械时代的原始手作工具,在如今社会已难觅其踪,却在这里成为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建设一座文化礼堂,当然不能仅止步于做一个展览馆,更多的是希望激发它的活力,继承传统文化。”陈洪义告诉记者,在古祠堂二楼还专门开设了一个书画室、一个阅览室和一个儿童活动中心,都由专人负责管理或教学,甘东居民们可以在此免费阅读、学习书法绘画,极大丰富了居民们的业余生活。

如今的馀庆堂,再不是当年的庭院深深,在文化礼堂的推动下,这座古朴的祠堂经历世事变迁,斗转星移,在古建筑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氛围里,让村民重温了村史,记住了乡愁,焕发了新生。

下昆溪小区文化礼堂:载体多种内涵丰富

“过去,这里是菜市场,是小区最脏乱的地方,现在宽敞整洁、设施齐备,成了小区居民茶余饭后最爱的活动区域。”11月22日,下昆溪小区*支部书记楼永福在介绍小区文化礼堂时这样说。

几年前,下昆溪文化礼堂所在地还是一个菜市场,由于经济效益可观,许多居民代表都提议将综合楼的主体建筑继续出租以增加集体收入。但是下昆溪小区下辖6个事务管理组,人口余人,却没有一个活动场所。为此,在*员干部的倡议带动下,投资近万元、实用面积超平方米的“下昆溪学苑”应运而生,它和楼前的下昆溪文化广场、下昆溪文化长廊等一起,组成了下昆溪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走进下昆溪文化长廊,下昆溪的历史渊源、姓氏宗谱、家规家训、乡风民俗、风景名胜都历历在目,人们很容易就能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了解下昆溪的“前世与今生”:寿星榜上张贴着小区32位80岁以上老人的照片,彰显着小区的敬老之风;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孙氏祠堂、东泽桥和樟树娘成为小区的历史古迹,被重新修缮和保护;传承数百年的吴氏宗谱家训和吴宁托塘张氏宗谱家规,依然为后人传诵遵循……

据了解,下昆溪文化礼堂的建设总体围绕“干部带头、*员奉献、群众受益”的工作思路展开,以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内容对文化礼堂的功能设计进行了安排。

“比如溪里的孙氏祠堂,就是作为孙氏家规家训等宗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纪念馆进行修缮保护;付店联合工会设立了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为小区的千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打造了一个开放的休闲活动场所;下昆溪学苑设置了*员活动室、会议室等,集中展示了小区在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增强了*员干部和小区居民的凝聚力……”楼永福介绍。

据史料记载,孙氏祠堂位于溪里东侧,后靠昆溪,相传至今有四五百年历史,是东阳西部一座具有典型性代表的祠堂。在小区居民的支持下,下昆溪对孙氏祠堂启动了修缮工作,通过前期的规划设计与招投标等工作,修缮前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截至目前,小区居民已自发筹款70多万元,为下一步的修缮工作打好了基础。

楼永福坦言,如今的下昆溪正通过文化礼堂的丰富内涵,传播着新的思想文化,宣传着*的*策,润泽了万千群众的精神世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新地标精神好家园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