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媒体人学党史的补充教材多彩年华一
TUhjnbcbe - 2023/4/2 17:27:00
北京中医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一本突出反映部分中国名记者、新华人风采以及新闻史研究等内容的新书《多彩年华》,在庆祝建*百年的大喜日子里,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刘成章称之为“媒体人学*史的一本补充教材”。


  《多彩年华》是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边江退休后所写文稿的选集。全书共40万字,配有照片多幅。除了写新闻人、新闻史、新闻界,还写了专家教授、战斗英雄、咨询建议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新华社原副社长何东君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题词:“回首奋斗岁月,珍惜多彩年华。”


  该书浓墨重彩地反映了部分入选由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名记者》丛书的中国名记者的感人事迹,其中有曾任新华社收复延安报道组组长的“老新闻”乔迁,首位常驻南非的新华社记者李言年,当年《群众日报》曾多次登报表扬的“战士记者”汤洛,以报道焦裕禄等模范人物著称于世的新闻界泰斗穆青,被誉为“人民记者”的冯森龄,毕生从事*的新闻工作的陕西日报原总编辑张光,曾在陕西工作过8年、后任新华社社长的名记者郭超人,以及已有83年*龄的百岁老人、新华社老前辈李兴邦等10多位新华人的精彩故事。


  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刘成章为本书作序,称:“边江的这本书,是为我国数十年的名记者刻出的一组群雕。他们大多都是革命前辈。他们的身影,在烽火年月中闪耀,如乔迁、汤洛、李言年等人,也在和平建设中大放异彩,如穆青、张光、冯森龄、郭超人等人。”他说,读这样的书,就像看一部可歌可泣的电影,时间跨度几与当代史等长,而电影的主人公,是一批对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的新闻战士。以冯森龄为例,他以记者的职责和良知,甘冒风险,如实写出了陕北的贫穷情况,帮陕北解决了迫切问题,陕北的老百姓十分感激他,在他去世后,在延河畔上,为他建造了一座雕像,这样的人,自然成了描绘的对象。郭超人也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贡献卓著,广受崇敬。假如把这些人物连起来看,这本书又是一本新闻史。而其实,这本书的有些内容,写的就是历史。刘成章认为:“现在的媒体人学*史,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补充教材。”“在书中,张光和李季、石鲁之间的多年的友情,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写到他们的生命终结,娓娓道来,细节逼真,生动,充盈,读来引人入胜。书中这部分内容是十分珍贵的文学史料,应该尽快得到文学界的注意和珍藏。”(辛华)


  边江著《多彩年华》序


  刘成章


  此刻已是年农历三月,柳条泛绿,花蕾欲绽,我坐在京城的书案前,为好友边江先生写序。


  我上学时,曾读过宋濂的著名古文《送东阳马生序》,至今记忆犹新。但那属于赠序,是惜别赠言,是以自已早年借书求师之不易,阐明不吃苦不苦学“无以成”的道理,情真意切,勉励后学刻苦努力。这只是序的一种。


  更多的序,是书序,是指正文开始之前的简短文字,其内容也,或议正文,或谈作者,或写些别的有关事情。此种书序,一些文学大师,如欧阳修,如鲁迅,如柏杨,如孙犁,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这些序都言简意赅,文彩四溢,情趣盎然,使人百读不厌。可惜,我们近些年所看到的一些序,实在不敢恭维。序的名声,早已被摆弄成了敝屣,很有些不堪入鼻之味。如若不信,你可试试对编辑们放个风说:我手里刚刚写好个序,看看人家是动容呢,还是避之唯恐不及?这恐怕怨不得人家。人家不是文体歧视。其原因不外乎你所写的序难脱普遍窠臼:既无精辟的见解,也无简明的概括,有的只是陈词滥调,有的只是信手复述和廉价的赞誉,而且文字也不好,读之令人昏昏欲睡直想打哈欠。这些年我们看到的序,总体大略如此。


  公道地说,此种情况,也不是序中独有。我们古时的诗词大家,曾经写出过无数佳作,然而也不尽然,从他们手里出来的应酬之作,大凡都是次品。此类诗词,恰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序,相差无几。其要害是缺乏生活感受,新鲜识见,属于平庸中的平庸,遑论思想价值和欣赏价值。


  据我了解,这些年来大量的所谓游记,也和它们差不多,充其量只是些装扮了一下的导游词,很使编辑们伤透脑筋。


  听我这睥睨天下的口气,我是否高明于人家?否。其实,我更和平庸二字难分难解,我本身就很平庸,所以我惧怕写序,以为写序之难难于走李白的蜀道。我从来写不好序,更是无力改变当前序的窘境。


  我忽然想起,在过去,大戏开演之前总要打一阵开场锣鼓,我的家乡把那叫炒台子。这词儿很妙。这可叫做高词在民间。炒台子时,那打击乐节奏强,速度快,转眼就把冷寂的戏台子炒得红火烂溅。如果在农村,那些老太太小媳妇,即使口里的饭还没咽下去,已急着洗碗拿板凳。我还联想到正餐前边的开胃小菜,当我们坐在酒桌前,举起筷子随便吃那么几口,口舌生津,食欲就来了。序,或有声有响;序,或有滋有味;序,就应该呈现这样的面目。序,起码应能有点儿新意,成为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好文章。我虽不能,却心向往之。


  边江的这本书,是为我国数十年的名记者,刻出的一组群雕。他们大多都是革命前辈。他们的身影,在烽火年月中闪耀,如乔迁、汤洛、李言年等人,也在和平建设中大放异彩,如穆青、张光、冯森龄、郭超人等人。边江一直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但是这一回,他却像在陕西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挖出了一批出土文物。他们中有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无论是哪一个,都不应被历史所遗忘。比如其中很不起眼的汤洛,他虽然在建国后除了担任《延河》第一任副主编之外,没有写出影响较大的作品,但是,他在战争期间,却是一个出生入死、具有大贡献的好记者。他的事迹得以记录,绝对是应有之事。他在新西兰时,曾写信给我,说他已收集好材料,并且还有点雄心,要写成《习仲勋传》。奈何天不假年,他未能如愿。即便名气不算大的汤洛竟如此,别的人就不用说了。读这样的书,就像看一部可歌可泣的电影,时间跨度几与当代史等长,而电影的主人公,是一批对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的新闻战士。以冯森龄为例,他以记者的职责和良知,甘冒风险,如实写出了陕北的贫穷情况,帮陕北解决了迫切问题,陕北的老百姓十分感激他,在他去世后,在延河畔上,为他建造了一座雕像,这样的人,自然成了描绘的对象。郭超人也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贡献卓著,广受崇敬。边江的笔,很善于写故事,也不忘精心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还对一些早已尘封了的历史稿件,做了认真的评点,就像忠于职守的考古工作者,撰写鉴赏文字。而仅评点一事,就足见边江对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作品的真心敬重。假如把这些人物连起来看,这本书又是一本新闻史。而其实,这本书的有些内容,写的就是历史。窃以为,现在的媒体人学*史,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补充教材。


  在书中,张光和李季、石鲁之间的多年的友情,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写到他们的生命终结,娓娓道来,细节逼真,生动,充盈,读来引人入胜。李季和石鲁的性格,跃然纸上。特别是李季,他的身型,步态,习惯动作,内心世界,都刻画入微。作为记者的边江,文学手法的运用,显得游刃有余。书中这部分的内容,相信还未进入文学界,而其实,它是十分珍贵的文学史料,应该尽快得到文学界的注意和珍藏。


  边江这本书共有九章,除了写新闻人、新闻史、新闻界,还写了专家教授、战斗英雄、咨询建议以及诗歌、书法等,内容丰富,琳琅满目,这也反映出边江退休生活的多姿多彩,在此不一一赘述。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提笔杆子的秀才,实在是一些非常可爱、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们忍受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终生孜孜矻矻地写文章,为的只是贡献于人民。他们每写一篇文章,无异于以自我的骨肉做柴炭,燃烧一回自已。张光、冯森龄们是这样,边江也是这样。他的《多彩年华》,如此厚重的一部书,一件浩大的工程,却完全是退休后的写成的。他以自已的行动证明,人虽退休,生命能量的释放,却还有无聚的可能性。这使我想起在春晚上给了人不少欢乐的赵丽蓉。赵丽蓉是退休之后才走上人生的峰巅。边江是新闻界的赵丽蓉。谢幕也可以成为新的启幕,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演出别开生面的新剧大剧连续剧。为人谦和处世低调的边江,意外而无言地给人们树立了一个耀眼的人生标杆。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其中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两项,未免有些壮烈,作为一个善良谨慎的人,边江也许远未做到,但是,前面的两项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边江无疑是做得很好很好了。


  我和边江认识,是年,那时边江虽已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其实却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从此,我和边江再也没有断却联系。其原因在于边江的谦逊厚道的好人品。边江是人见人爱的大好人。我想借此书出版的机会,向边江表示深深的敬意。


  (刘成章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多彩年华——边江退休文存》,边江著,新华出版社年6月出版。)


   后记


  《多彩年华——边江退休文存》即将出版了。如同书名所标示的,这本书中收录的作品,都是我退休后五年来所采写的一些东西。


  刘成章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著名作家,他如今已85岁高龄,仍坚持笔耕不辍。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不能延长生理生命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作品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延续生命的社会长度。他曾不止一次对我说:“我要把一世人当成两世人活。”我虽然做不到刘先生那样好,但我要向先生的拼搏精神学习,这是确定无疑的。


  年3月我退休后,根据自己所在单位新华社陕西分社的安排,承担了编撰分社社史的任务。分社社长李勇同志说:“从你退休算起,一年时间够不够?”我说:“应该够了。”因此分社会议上就定了一年为期。年3月,《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李勇、边江主编,上卷《分社简史》,下卷《作品集萃》)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上下两卷的书印好,恰好是年3月底。


  陕西特别是陕北延安,与新华社有着特别深厚的缘源。年10月红*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中社很快在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县)恢复文字广播并出版《红色中华》报;年1月,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新华社陕西分社的前身,可追溯到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西安事变解决过程中决定成立的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个分社一一红中社西安分社。年初,在战火硝烟中成立的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及前线分社,更是陕西分社的创建者、领导者和前身。所以,这部陕西分社简史时间跨度80余年,其中简要回顾了新华社跟随*中央在陕北的13年,介绍了红中社西安分社(后改称新华社西安分社)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工作情况,记述了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及其前线分社的战斗功绩,概括总结了陕西分社自年6月成立以来至年底的发展历程。《分社简史》共有文字30余万字,照片多幅;《作品集萃》选收文字稿多篇,照片20幅,上下卷总规模逾百万字,具有重要的史料、参阅、收藏价值,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年,分社简史增加了5万多字和几十幅照片,经新华出版社审定后印刷再版。


  年,我应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老前辈张光先生之约,编著了40余万字的《张光新闻生涯》,并选编了40多万字的《张光文集》,当年8月15日经张光先生审阅签字同意后,提交给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已印出样书,待报审定稿后正式出版。)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年已九旬的张光先生于年9月15日因病去世。张光是刘志丹烈士的女婿。他13岁参加革命,年成为新华社记者,先在新华社工作8年,后长期在陕西日报社工作,曾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省记协主席等,去世时还是陕西省记协名誉主席。


  年,我根据张光先生(他是年底入学的延安大学新闻班首期学员)的遗愿,与孙江、郭小良同志合作,编著了30余万字的《延安大学新闻班——中国共产*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专业》一书,去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李建新等权威专家认为:本专著是研究中国共产*延安时期新闻教育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创新性、创造性的学术贡献是确立了中国共产*大学新闻教育的源头,作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独家性、学术性、理论性。从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的层面来讲,该著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在如何传承延安时期新闻教育优秀传统、推动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方面,亦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入选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社科类)排名第60位。


  这本《多彩年华——边江退休文存》,是上述几本书之外,我退休后所写文稿的选集。全书40万字,配照片多幅,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名记者,收录了我根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安排为人民出版社《中国名记者》丛书撰写的乔迁、李言年、汤洛三组稿件,以及我写的穆青、冯森龄、张光、郭超人等几位中国名记者人物通讯;第二章,新华人风采,写了十多位新华人的故事,包括我为新华社《新闻业务》杂志所写的约稿;第三章,新闻史研究,收录了我参加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交流及在一些刊物发表的几篇论文;第四章,新闻业务谈,是我所写的几篇讲稿;第五章,卓越奉献者,记述几位知名教授、著名作家、战斗英雄及家乡名人的事迹通讯;第六章,决策咨询篇,是以省决策咨询委员名义写的几份咨询建议;第七章,前言与后记,是为几部书籍写的前言、后记、书评;第八章,乡土诗歌选,是近几年发表的一些诗歌;第九章,书法习作展。文中照片除本书作者所拍外,有的系采访对象本人或其亲友提供,有的系资料图片,在此对原拍摄者及提供者均表谢意。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新华社陕西分社领导和许多方面、多位同志的大力支持。新华社原副社长何东君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题词:“回首奋斗岁月,珍惜多彩年华。”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刘成章先生为本书作序。新华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董朝合先生,西安新华印务有限公司马培红、马汉宇等师傅,摄影家范勇夫妇以及我的家人等,都付出了艰辛劳动。我向他们均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边江


  年5月31日

1
查看完整版本: 媒体人学党史的补充教材多彩年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