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头昏目眩感
走路不稳感
视物漂浮感
转头或抬头时头晕感加重
症状不同于耳石症发作时的眩晕,即没有明显的视物旋转感、体位改变后眩晕及眼震的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目前关于耳石症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原因及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归纳为以下几种可能的机制和原因:
耳石器官本身病变部分患者由于耳石器官(椭圆囊或球囊)存在病变,继发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内,引发半规管功能紊乱,才出现眩晕。
患者半规管内的耳石虽然成功复位,但由于耳石器官本身病变所致功能的紊乱,恢复仍需要一定时间,那么多久可以恢复呢?
目前有研究表明,因人而异,但耳石器官损伤后在3个月内大多数能得到恢复。
耳石复位不彻底
由于耳石复位不彻底,半规管内或管壁上粘附着少许细小颗粒,或嵴帽上黏附有残余的细小耳石颗粒。
细小耳石的持续轻微重力牵拉,但轻微重力的牵拉不足于诱发明显的位置性眩晕及眼震,而只是单纯表现出头晕不适感。
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的一些残余头晕的症状,可以再次进行复位治疗。
耳石症合并其他前庭系统病变部分患者耳石症的同时,可能伴发外周或中枢性等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持续性姿势性知觉性头晕、脑干或小脑的梗塞等。
而这些功能的障碍又无法通过现有的检查方法检测出来,或由于既往病史回忆追溯的不确切,从而在耳石症复位后残存头晕及姿势不稳的的症状。
国外有研究报道如果患者病程越长,复位成功后残留的头晕症状就越明显。同时研究还发现女性及复位次数越多的患者,其复位后残留的头晕症状也更明显。
目前认为产生上述临床现象的可能机制考虑为女性的“中枢适应”时间需要更久。
因此在这,我们仍然要特别强调一点,耳石症的早期诊断、早期复位治疗,对减少复位后残余头晕是非常重要的。
“中枢适应”的特殊性
有些患者由于自身特殊的体质,耳石从椭圆囊斑上脱落后,打破了耳石器官自身的功能平衡,引发不适应的头晕反应。
这种反应即使在成功复位治疗后仍需要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中枢适应”过程。
因此,耳石复位后出现残余头晕的症状时,也不用过多的担心,因为中枢对这种不平衡的适应也是有个过程的。
精神心理因素引发残余头晕
临床发现许多反复复发的耳石症患者在发病后,如果避免头部或体位的快速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眩晕的发生。
因此这部分患者在日常活动时(抬头、转身、躺下或坐起)常常强迫固定体位,久而久之便开始出现紧张型头痛、颈肩背痛、焦虑和紧张,同时对正常体位变化的反应增强。
一些研究也证实,在急性前庭周围性眩晕发作后,持续的非前庭性头晕症状与原发的器质性病变无关,而与心理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并且如果耳石症造成的眩晕症状越严重,患者的恐惧感就越明显,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持续的时间就越久。
因此我们经常嘱咐患者:耳石复位成功以后没有必要强迫固定体位,完全可以患侧卧位。
复位次数与残存头晕的相关性
复位次数越多的患者,说明其原始的耳石及眩晕症状更严重,所以需要多次复位。
在复位的过程中和发病期间导致患者恐惧心理更明显,精神应激压力越大,从而更容易出现精神性头晕的残余症状。
耳石症伴发较重眩晕症状的患者,容易出现精神性头晕残余症状的机制可能是前庭功能障碍造成海马、杏仁体、皮质下等结构神经环路功能的障碍,影响单胺类和去甲肾上腺素类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导致焦虑和抑郁。
神经元的变性造成残余头晕症状
国外有学者对数例耳石症成功复位后长时间残余头晕不适症状的患者去世后进行颞骨解剖及病理生理特征分析,提出耳石复位后残存头晕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神经元的变性,而并非由于耳石器官感受器的机械刺激所致。
总之,关于耳石复位后残存头晕不稳的机制仍不清晰。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这些耳石复位后出现残余头晕的患者,我们还是推荐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前庭功能检查。比如眼震电图、双温实验、头脉冲实验、转椅等。
关于我们
科室主任——常红娟(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每周三门诊楼二楼高级专家诊区7室
坐诊医生——陈燕(副主任医师)
技师——朱继红
联系方式:
技师——张凯羽
联系方式:
眩晕门诊联系方式:-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