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周青皋光东阳
TUhjnbcbe - 2021/2/15 19:07:00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皋光东阳

周青

夏州海阳这一如皋特有地名,自楚称之后,建置名未有遗续。又因海陵仓与东阳太仓均称为吴王濞仓。故有必要验证七国楚至东晋时如皋建置即为东阳县(郡),以解项楚九郡之谜。东阳始称郡于汉初,有东阳太(如皋话读tai第3声)仓,直至东晋仍有对东阳名人陈矫及地名的记载。故基本可以认定东阳县在此期间一直存续的。前篇《华夏文明溯源之皋与港》推测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楚汉争霸期,如皋的故称由海阳更名为东阳郡。东阳的得名,就是特指东海之阳或指海阳东境。《道光泰州志》开篇也对东阳郡这一地名反复推敲,但因检索、查询没现在搜索古籍这么来的简单、便捷,从逻辑始终无法验证前泰州志所记载“建武六年海陵省入东阳(在盱眙)属广陵”。因东阳(明史记载在盱眙,因明清史学研究者引用东阳与广陵被侨置于北记载,加上受明朝皇族先人祖坟在盱眙影响,而作出的推断)的方位布局难以跨过高邮。本文通过史料分析,推证自秦汉至晋朝,海阳、东阳、如皋、海陵、潘旌县治均指向如皋西部一带。一并考证晋朝以前东阳及如皋地区相关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遗迹。

一、古文献中的东阳

1.楚时海阳与广陵。公元前年,楚威王的儿子楚怀王在邗城旧址置广陵邑。《扬州建置笔谈》引用《战国策·楚一》[西汉,刘向(前77年~前6年)]述:楚杀越王无强的当年,确认已占领广陵及其以东的海阳。可知广陵邑即在海阳以西地域。22年后,公元前年,楚占吴邑,兼并狼邪,故海阳处于广陵之东是有明确记载的。而且时广陵为邑,应隶属于海阳郡管辖。海阳就是现如皋海安地区众所周知,海阳是东阳的前身也应理所当然。

2.秦楚时海阳郡向东阳郡的转变。秦朝分封三十六郡无法考源楚国的海阳如何演变与广陵所属何郡,盖是因为秦未完全征服楚国,东阳应由楚国项羽自海阳而改设东阳。《扬州建置笔谈》引用《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广陵归秦以后,县制仍沿楚旧,县、封邑、郡均并行”。《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汉书·高帝纪》则云:“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按《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当代,颜岸青,第期,史学研究]所证,清初以来史学大家全祖望、钱大昕、姚鼐、梁玉绳、刘文淇等人考证,认为东阳郡不是秦始皇设置,文中综合各位学者观点,“羽所以者,于秦三十六郡中,实得泗水、砀、薛、会稽四郡”。然则九郡者中多数史学家认为包括东阳郡的。

3.楚汉之时东阳郡。有关东阳郡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高帝纪》:“(高帝六年)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时东阳郡领所称为“故东阳郡”,而荆王刘贾受封在高帝六年(前),距高帝五年(前)项羽之败仅一年,所以可以推定东阳郡应为项羽所置新郡。《史记·灌婴传》[汉,司马迁,(前年或前年~不可考)]有灌婴“渡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的记载,高帝四年(前),韩信攻下齐地后,灌婴对项羽后方之薛郡、东阳、东海等郡发起强大攻势,按当时淮河以南已为东阳郡,所以灌婴攻至广陵,进一步证明东阳郡属于西楚国。《汉书·地理志》。故按《晋书》[卷十五·志第五]:“楚汉之际,分置东阳郡。汉又分置东海郡,改泗水为沛,改薛为鲁,分沛置楚国,以东阳属吴国”,可印证东阳为项羽所设,也可知东海是从东阳划分出来的。

4.汉初判乱至汉武帝。汉十一年(前),英布叛反,刘贾被杀死。汉十二年(前)十月,刘邦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东阳郡归属吴国。汉景帝三年(前),刘濞造反失败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徙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治故吴王所属之地。刘非在位二十七年,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年)十二月病死。其子刘建继承了江都王的爵位,元狩二年(前年),因造反事泄被查,自知罪不可赦遂以衣带自缢身亡。《汉书·卷五十三》载:“六年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就是说刘建死去四年后,到元狩六年(前)时,汉武帝废除了江都国,江都国的辖地收归朝廷,新设立广陵郡来治理。应该说东阳郡是随着江都国的废除而撤销的。至此秦汉东阳郡和江都国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但东阳县仍然保留。东阳作为郡在汉武帝之前曾因大粮仓、盐仓及运盐水道的繁华,将郡治设在东阳县,这个观点与《扬州建置笔谈》P15页表格所示相符。

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东阳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海陵仓、邗沟和如皋蟠溪盐场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5.汉武帝时分析小县。《晋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分沛、东阳置临淮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前)置临淮郡,郡治徐县(今苏北泗洪县南),下辖徐县、赘其县、高山县、盐渎县、取虑县、犹县、开阳县、射阳县、淮浦县、东阳县、僮县、海陵县、淮阴县、淮陵县、下相县、富陵县、播旌县、西平县、睢陵县、盱眙县、舆县、堂邑县等。汉武帝为了因地置宜发展海盐生产,同时为了解决百越族问题,曾先后两次将百越族居民移居到江淮。建元三年(前年)从欧越(今浙江温州一带),元封元年(前年)从东越(今福建闽侯县地)将那里数万渔民移民到江淮来,以恢复和发展江淮地的盐业生产。从时间上来看,这两次大规模移民分别是七国之乱后的十六年和四十四年。

《后汉书》[刘宋,范晔],广陵郡,景帝置为江都,武帝更名。建武中省泗水国,以其县属。雒阳东一千六百四十里。十一城,户八万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万百九十。广陵[一]有东陵亭。[二]江都,有江水祠。高邮,平安,凌,故属泗水。东阳,故属临淮。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三]射阳,故属临淮。[四]盐渎,故属临淮。舆,侯国,故属临淮。堂邑,故属临淮。有铁。春秋时曰堂。海西,故属东海。(注意此段无海陵,时海陵为仓名)

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更为下邳国。雒阳东千四百里。十七城,户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万一千八十三。下邳,本属东海。[一]葛峄山,本峄阳山。[二]有铁。徐,本国。有楼亭,或曰古蒌林。[三]僮,侯国。睢陵,下相,淮阴[四]淮浦,盱台,高山,潘旌,淮陵,取虑,有蒲姑陂。[五]东成,曲阳,侯国,故属东海。司吾,侯国,故属东海。良成,故属东海。春秋时曰良。[六〕夏丘,故属沛。

可知到了汉武帝时期,东阳县是归属于广陵郡管辖。

6.三国时期。临淮郡辖二十九个县,其中有潘旌县;《后汉书·地理志》记潘旌属下邳国;《晋书·地理志》载:“及太康元年(),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郡治在盱眙,辖领十县,其中有潘旌县,据此推测潘旌县应在淮南。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在《三国郡县表补正》[清,杨守敬]一文中说:“考证徐州下邳郡所辖的高山、盱台、东城、潘旌四县时认为:三国之际,淮南江北墟无人户。按《晋书.地理志》载:东阳县被废于建安年间,据《三国志·蒋济传》记载:东汉建安十四年(),曹操不听蒋济劝告,强令淮南数万人迁往淮北,结果造成百姓恐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江淮民众纷纷逃往东吴,东阳县首当其冲,人口不断减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终至历经四百多年的东阳县被废除。查《晋书·地理志》,虽有东阳县记载,但永嘉之乱后,地入北土。实际上潘旌县、东阳县、广陵县一同形成了南北双建置。

《史记·集解》[刘宋,裴骃]中说:“陈婴母,潘旌人,墓在潘旌。”《史记·索引》按:“潘旌是邑聚之名,后为县,属临淮。东吴*队可以直入淮泗及榖阳等地,可知潘旌县为魏弃地。”此说也表明潘旌在淮南。自晋以后,潘旌在志书中消失,不再有记载。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解释:汉临淮郡二十九县中有九个县无考,潘旌名列其中。就是说潘旌只有县名,辖地没有证据证明在什么位置,晋以后的演变传承无有考证;只能作为历史疑案。各朝对陈母阻止陈婴为王的举动历来都有很高的评价,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刘义庆的评价最有代表性,他在《世说新语》中将陈婴母亲列入“贤媛”篇并记到:“陈婴者,东阳人。少脩德行,箸称乡*。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婴为主,母曰:‘不可!自我为汝家妇,少见贫贱,一旦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可见陈婴的母亲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人,陈婴也是从小就注意加强道德品行的修养,为人一向诚信谨慎,在县里很有名望,因此被人称道为敦厚长者。那与潘旌同音的搬经有著名的奶奶庙,而且是陈氏的聚居之地,是不是双关了这层关系了呢?

《汉书》载: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莽曰淮平。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四。县二十九:徐,故国,盈姓。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莽曰徐调。取虑,淮浦,游水北入海。莽曰淮敬。盱眙,都尉治。莽曰武匡。犹,莽曰秉义。僮,莽曰成信。射阳。莽曰监淮亭。开阳,赘其,高山,睢陵,莽曰睢陆。盐渎,有铁官。淮阴,莽曰嘉信。淮陵,莽曰淮陆。下相,莽曰从德。富陵,莽曰虏。东阳,播旌,莽曰著信……

可知,东阳与潘(播)旌还被王莽称为过著信。按《水经注》[郦道元(约-年)北魏]:“淮水历潘城南。置潘溪戍。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虽然此处记载的是安徽淮南八公山淮水,但是潘溪明显与蟠溪相通。而且此段也适合解释潘旌之地建戍。如斯此,那潘旌即为现如皋市搬经镇,古时自此沿邗沟北上可直达淮泗。

可就是这么富庶之地,只因曹操的一纸移民令,数万乡民作鸟兽散,以致存在四百余年的东阳县,最终与东阳郡一样,没能摆脱被撤废的结局。

二、东阳治在如皋西乡

1.关于长洲泽与吴王濞仓。《后汉书·志第二十一》记载:“东阳故属临淮。有长洲泽,吴王濞太(如皋话读tai第3声)仓在此。”文中长洲泽应当是如皋通向南通的那条狭长的洲泽,在远古时候为少昊之国,山海经描述为东海大壑,也可以称为扶海洲,而后成为蒲涛县。文中吴王濞太仓即海陵仓,经《邗沟考证》《蟠溪迷案》推定位于如皋西乡。后大名鼎鼎的东阳被侨置于浙江金华,太仓被侨置于苏州。

吴王濞仓建于此。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此仓临海,便于江南及其他船运粮食向北运送入仓,且可充分发挥故如皋港的贸易功能。二是此仓临近如皋蟠溪盐场,便于海盐转运发往全国。三是此仓北通淮河,西通江中之都。可以借助置闸控水,利用江潮、海潮实现漕运。从《上书谏吴王》[西汉,枚乘]:“转粟西向,陆行不绝”与《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东汉,赵晔]:“缘(沿)江溯淮,开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而使“齐师还锋而退”可知吴人在开邗沟时,就利用江潮、海潮实利反向漕运。就是到了义熙五年(年),刘宋攻南燕,刘裕于四月自率舟师溯淮水入泗水。五月,进抵下邳,留船舰、辎重,改由陆路进至琅邪。可知东阳邗沟在隋开江都大运河之前曾长期是一条经济功能、水利功能、*事功能重大的运河。

2、关于东阳的麋鹿。南朝梁刘昭在补注《后汉书》时引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东阳县多麋,“千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其意是汉代东阳一带地势低洼,野草滋生,麋鹿(犴)为吃食草根,将泥土扒开,当地居民就便在扒开的泥土上种稻,收获颇多。不过查《博物志》并没有相关记载;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解释道:《博物志》原书有四百卷,晋武帝令张华删定为十卷。可知有关东阳麋鹿的记载在四百卷本《博物志》中,十卷本则没有记载。可惜的是四百卷本《博物志》已失传,东阳的富饶并非仅靠民人随畯种稻,不耕而获取得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遇到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及牛耕的普及。现如皋有鹿门的老地名。如皋在解放后也在现桃园乡位置出土过古麋鹿角。

3、东阳曾经如此繁华。《三国志·陈登传》记载,陈登在任东阳长时,“养耆育孤,视民如伤。”也就是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因此被徐州太守陶谦举荐为典农校尉,又因“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秔稻丰积”而出任广陵太守。由陈登的升迁过程可以看出东阳的农业发展水平。另外牛耕的使用促进了江淮间农业的发展。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刘峻,在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卷上之《言语篇》时说:“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资料显示,早在东汉中期,牛耕已传入两淮,魏晋间的淮南水田均已使用水牛耕作。《南齐书·州郡志上》记东阳:“旧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阳平石鳖,田稻丰饶。”《芜城赋》描写广陵郡是“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街市上车轴互相碰击,行人摩肩,里坊密布,歌唱吹奏之声喧腾沸天。形容街市上车辆拥挤互相碰撞,行人摩肩接踵,店铺林立,歌声音乐声喧腾沸天,如此繁华的景象,应该是靠发达的农业支撑起来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东阳的富庶。但是淮南农业的发达都仰于通淮邗沟与引江吴王沟,以涝排旱灌。而邗沟主要作用是排淮入海入江,而东阳作为三水节点方称临淮守险。

三、东阳名人传(引述公开资料)

1.能王不王的陈婴被后朝所标榜。在《史记》中,有三次提及陈婴。第一次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陈婴和东阳联袂出场:“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陈婴便为王,异*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第二次提及陈婴的还是《史记·项羽本纪》,不过陈婴是和盱眙连在一起的:项梁“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且不说项梁此举对怀王的用意,仅就对陈婴的安排来说,是有深远谋虑的;让陈婴与从东阳带来的二万*队分离,名为上柱国,实是剥夺其兵权;立怀王本就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让陈婴跟着怀王,减少其过问前方战事的机会,随之减少了来自后方的威胁。但敦厚的陈婴谨遵母训,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安于在幕后当无名英雄,极少走到台前显露自己;直至汉朝建立后,仍心安理得的游走在被边缘化的边缘,从不抱怨什么。

第三次记陈婴是《史记·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堂邑。以自定东阳,为将,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壮息,侯,千八百户。复相楚元王十一年。(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安侯陈婴元年。”整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堂邑候陈婴,在东阳起义率兵归顺项梁后,为楚将。后为楚怀王柱国。公元前年项羽死后,归属刘邦。率*平定了占据豫章、浙江一带并建都于浙地自立为王的壮息。后被封为(堂邑)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再后任楚国相国,辅佐楚元王十一年。汉六年(前)十二月甲申日,是堂邑侯陈婴元年。另外陈婴受封堂邑侯十八年后,于公元前年去世,谥号安侯。因此堂邑候陈婴又称为堂邑安侯陈婴。

事实说明,陈婴为汉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归顺刘邦后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十二月甲申日,封堂邑侯,在汉高祖功臣列表中排名八十六;等级是倒数第二等列侯。堂邑侯封地仅六百户,因为陈婴后来做楚元王丞相的关系,增加到一千八百户。就是说做一个辅助楚王刘交的丞相,待遇相当于三个堂邑候,可见堂邑候的地位待遇之低。当然派陈婴到楚元王府,不能说是发配,但陈婴远离最高权力中心,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刘邦封杀楚怀王的需要,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没有陈婴传记。幸而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留下寥寥数笔,才不至于使陈婴在历史中被湮没。

2.东阳县长三国时期又一陈姓名人陈登。其任东阳长时筑邗沟西道(推断两个可能,一是古马干河,二是曲塘向西至现泰州扬州运盐河),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可见东阳在坚壁清野之后率先发展于邗沟南端要塞周边。

陈登在少年时代就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群书,为人文雅有文艺气质,旧书跟文章,都能融会贯通。在二十五岁时,被推举为孝廉,担任东阳县长,抚养老人,养育孤儿,视民如子。这时候,有饥荒,担任州牧的陶谦请陈登担任典农校尉,妥善种植谷物,减少饥荒。建安二年(年),陈登及其父陈珪设法解除了吕布与淮南袁术之间的联姻,削弱了吕布的力量。随后,陈登出使许都,向曹操面陈破吕布之计,深得曹操嘉许,被任命为广陵(原治今江苏省扬州市北)太守。陈登就任广陵太守后,移治于射阳县(治今江苏省宝应县)。他明赏罚,重威治,使广陵松弛的吏治为之一振。为了筹划一支精兵策应曹操,他恩威并济,成功化解薜州武装,转为己用。同时,陈登很注意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不到一年,便使广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百姓深服陈登之治*,对他既敬畏又拥戴,在当地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建安三年(年)冬,曹操挥*东出,进剿吕布。陈登事先获知消息,由广陵出发,亲率精兵为曹操先驱,围吕布于下邳城。吕布以陈登三位弟弟作人质求和,为陈登所拒绝,反而包围下邳城得更加紧迫。吕布刺史张弘,害怕被连累,趁夜将陈登三弟放出回到陈登身边。吕布伏诛后,陈登因特殊功勋进封伏波将*,仍为广陵太守,甚得江、淮间民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陈登不仅仅是文臣,他在用兵方面也很强悍,广陵郡(治所今江苏省扬州市)地接长江,向来为江东孙策所觎觊。建安四年(年),孙策在攻下皖城后,主动向陈登部发难,派东吴大*(主将姓名不详)跨江进攻陈登所守匡琦城(当在汉射阳县附近)。敌*十倍于陈登守*,陈登镇静自若,命将士们严阵以待。为迷惑敌人,陈登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示弱于敌。陈登登上城楼,仔细观察敌*,认为可以出击,突然打开城门,将士们如下山猛虎,奋勇杀出,向敌阵冲去。东吴大*(主将姓名不详)猝不及防,被陈登*冲乱,溃不成*,失去指挥。陈登亲自擂鼓,将士奋勇冲杀,东吴大*(主将姓名不详)很多士兵登船不及,被杀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陈登取得全面胜利。不久,东吴大*(主将孙权)卷土重来,再次进攻陈登所在的匡琦城。陈登一面派功曹陈矫向曹操告急,一面做好应敌准备。他暗中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一堆,纵横成行,布列整齐,然后乘夜点燃,光照远近。东吴大*(主将孙权)发现后,误以为救*已到,十分惊恐。陈登见时机已到,亲率大*出击,一举击溃东吴大*(主将孙权),再次取得了保卫广陵的胜利。陈登在广陵多年,治*有方,民赖其利,百姓对他感恩戴德。陈登转任东郡(治所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太守(《三国志·吕布传》注引《先贤行状》谓陈登迁“东城太守”,赵一清以为古无“东城郡”,当为“东郡”之误。其说是,今从之),临行时,广陵郡吏民扶老携幼,要随陈登一起北迁。陈登十分感动,耐心地劝说他们回去:“我在广陵任太守,吴寇频频来犯,总算勉强打跑了他们。我走后,你们不用担心,肯定会有更好的太守来治理广陵的。”百姓们终于被陈登说服,不再坚持。陈登与广陵百姓建立的鱼水深情,令人感叹。陈登早年有病,虽经神医华佗诊治,并未除根。后病重而“佗不在”(原文),无人可治,溘然长逝,时年仅三十九岁。陈登死后,曹操每每临长江而叹,悔恨不早用陈登的计策,以使孙氏在江南壮大。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追念陈登的功劳,拜其子陈肃为郎中。

3.陈矫被陈登举贤于江东。按《三国志》记载陈矫为广陵东阳人,按百度搜索陈矫可知,东阳即如皋。早年陈矫为了避乱,曾在江东一带居住,当时孙策和袁术都曾礼聘过陈矫,但陈矫都不应命出仕,更决定回到故乡广陵郡居住。广陵太守陈登邀请陈矫出任郡功曹,并吩咐陈矫到许昌去,他指出:“许都一带的文士有一些议论,似乎对我的评价并不甚好,请你到许都走一趟,为我听听消息,再回来告诉我。”陈矫应命往复一遭后,回来跟陈登说:“听到附近的言论,都认为您为人颇骄傲自大。”

广陵郡受到孙权的围攻,*情告急,陈登便令陈矫前往曹操处求救,陈矫面见曹操时便说:“我们广陵虽然只是一个小郡,但却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如果可以得到您的救援,敝郡将成为您的藩国,这足以令孙权束手无策,也可保徐州得以永安。如此一来,您的声望从此远震四方,您的仁爱也得以传流,那些尚未服从您的国家,也将会望风来附。此举既可推崇德行,又可培养威势,实在是王者的所作所为!”曹操听到陈矫的分析后,很佩服他的智策,便想把他留在身边。可是陈矫却说:“我的国土受到迫害,我只是奉命四出奔走告急求援,就算我做不到像申包胥那样求得援兵,也不能忘却弘演的那份忠义啊!”曹操便派兵往援,成功击退孙权*,保存广陵。当时陈登也在孙权退*路上设伏,乘势大败孙权*。后来,陈矫受曹操征辟任司空掾属,除任相县令。公元年(建安十四年),出任征南将*长史。陈矫任征南(曹仁)长史时,曾与曹仁屯*于江陵,当时周瑜来犯,曹仁部曲将牛金引兵出战被围,曹仁见牛金势危便要披甲出阵,陈矫劝曹仁说:“贼兵数量甚多,势不可挡。即使放弃那数百人(指牛金及其手下兵)是很痛苦的决定,将*您又何必要亲身犯险呢!”结果曹仁坚持出*救援,凭著武勇把牛金及其*救回城中。陈矫见状后,对曹仁叹服不已,称赞他说:“将*真天人也!”。陈矫后来又历任彭城、乐陵太守及魏郡西部都尉。一次,曲周县有一位百姓因父亲患病,未能治愈,于是献牛为祭牲来作祷告,结果被县令处以死刑(在农耕时代,牛是非常重要的耕地工具。民间不得私自杀牛。在宋朝之前,民间私自杀牛的行为是死罪。而且,平民以牛为祭牲也有违礼法)。陈矫知情后,认为此人是一名孝子,便下表赦免其罪。不久后,陈矫升任魏郡太守。当时郡中讼狱事案繁多,被囚禁的犯人数以千计,而且过了几年仍保持着这种情况。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汉初有三章之法,可见国家必须在刑典方面有所根据,才能作出妥善的裁判及执法。如今为了免却判决罪名方面的繁务,竟将所有犯人一概囚禁起来,而从没想过长期囚禁犯人所积累下来的其它问题,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陈矫于是凭自己的力量,将郡中所有罪状都逐一验证,并即时作出了合理的裁决。公元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引大*西征马超,陈矫奉命担任丞相长史。曹操班师后陈矫再次回到魏郡,转任丞相西曹属。后来又随*进攻汉中,回朝后迁任尚书。公元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在邺都的群臣都认为要让太子曹丕袭曹操爵位的话,必须等待一份天子正式的诏命才可实行。陈矫却提出异议:“大王在外逝世,天下都感到惶惧。太子(指曹丕)应该放下哀痛立刻继位,来安定天下之心。而且大王的其它儿子亦在附近,如果不立即行动的话,可能有人萌生异心,让彼此间的秩序出现混乱,如此那社稷将会面对重大危机。”于是陈矫设置应有的礼仪后,便假借卞夫人的命令让曹丕袭爵,并大赦天下。曹丕事后便说:“陈季弼即使在面对如此重大事变当中,仍能表现其明略过人的一面,可以说是一时俊杰!”同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陈矫负责吏部的事务,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公元年(太和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后,陈矫进爵为东乡侯,食邑六百户。一次,曹叡乘车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见明帝亲临,便出门跪迎,并问曹叡有何见谕。曹叡说:“朕只是想查看一下文书而已。”陈矫听罢便回应:“这些文书是臣的职分所在,而不是陛下您所应了解的事情。如果是臣做得不称职的话,就请陛下罢免臣的职务。陛下最好回去吧。”曹叡听到陈矫的话后,感到惭愧,便乘车回宫。可见陈矫为人非常耿直。他后来迁升任侍中、光禄大夫。

4.吴国大司马吕岱功在岭南。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从公元年*巾起义到公元年西晋统一,这段被历史学家称作“三国鼎立”的时期,可谓是一个干戈纷扰、群雄逐鹿的时代,也是一个狼烟四起、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数才俊之士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在三国这个风云际会、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上建功立业,演绎人生,在历史的苍穹上升起了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明星,如皋吕岱就是这众多璀璨群星中的一员。吕岱(—),字定公,东汉海陵东境(白蒲镇原林梓)人,出身士庶,早年为郡县吏,三国时期著名的*事家和*治家,东吴*权的元勋重臣之一。他南征北讨、开疆拓土,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赫赫战功。

初试锋芒大得孙权赏识。东汉末年,经过*巾起义飓风的荡涤,风雨飘摇中的东汉帝国大厦无可奈何走向分崩离析,各地豪强一时并起,*阀混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由于连年兵荒马乱,瘟疫肆虐,以至中原地区呈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惨绝人寰的情景。而其时江南地区相对比较稳定,“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步入中年的吕岱也随着北方名流南渡来到江南。这些客寓江南士人,仅有少数得到当地大族接济得以苟安,绝大部分陷入“方有倒悬之急”的恶劣境遇。吕岱颠沛江南之时既无显赫身世,又无郡望重名,囊中羞涩,世态炎凉,遭遇艰辛可想而知。和所有的宾旅之士一样,这位来自大江彼岸的小吏不得不在焦虑中期冀时局尽快发生变化,寻求一展平生抱负的机遇。建安五年(公元年),东吴开基之主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执江东权柄以后,广揽天下人才,吕岱前往孙权幕府投其麾下,但因出身寒微,最初并未像周瑜、鲁肃之辈受到重用,孙权只是根据其履历,派他到吴郡(今苏州市)试任郡丞。吕岱在这郡丞位上初试锋芒,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很快脱颖而出。有一次,孙权主持召开各郡郡丞会议,亲自检查各郡仓库管理以及狱中囚犯处置情况,其他郡丞受到孙权责备,惟有吕岱从容不迫地“处法应问”,大得孙权赏识,于是将吕岱留在身边,任录事掌管文案,不久提升吕岱补余姚县长缺担任实职。吕岱深知要在乱世立业离开武力难有作为。他到任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募精健”,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这些招募来的江南健儿自然就成为吕氏的嫡系武装,跟随吕岱转战南北,建功立业。

屡建殊勋平定南部疆域。山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人的后裔,民风剽悍,随山屯聚,不仅“攻没城郭,杀略长吏”,而且常为东吴敌国利用成为内应,成为东吴*权的心腹之患。因此,平定山越成为孙吴*权基本国策。吴国主要将领几乎都介入过平定山越的战争,而吕岱则是其中贡献最为突出者。建安九年(公元年),孙权亲征江夏*祖,就在胜利在望之际,江东各地山越趁着江东后方空虚群起暴动,会稽郡东冶等五县山越,也在其首领吕合、秦狼率领之下发动叛乱。情急之下,孙权决定起用吕岱。吕岱在余姚县接到孙权紧急命令,改任督*校尉,率领本部人马赶住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将兵讨之”,最终生擒吕合、秦狼,平定五县。此次战役以后,吕岱被提拔为昭信中郎将,从此跻身于东吴主要*事将领行列。

建安二十年(公元年),吕岱率兵配合吕蒙夺取了蜀国的长沙等三郡,接着又同鲁肃联兵镇压了勾结关羽的吴砀和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太守。嘉禾三年(公元年)八月,孙权命诸葛恪率部清剿吴郡、会稽等四郡山越,激起各地山越激烈反抗,已经归顺孙权的庐陵郡山越首领李桓、路合首先起事,接着会稽东冶的随春、南海郡的罗厉等山越首领相继发动武装叛乱,各处山越一时并起,互为呼应,东吴朝野震动。吕岱受命危难之际,担纲主帅指挥这次平叛*事行动,“分部讨击”三郡山越。因东冶山越比较信任吕岱,东冶随春率先投降,吕岱乃拜随春为偏将*,令其仍领原部。而庐陵、南海战事远远不如东冶顺利,吕岱费尽周折,直至嘉禾五年(公元年)方将李桓、罗厉生擒,将其斩杀后首级传送吴都秣陵报捷。此次胜利使得孙权大为兴奋,亲自下诏表彰吕岱,称颂吕岱具有文韬武略之谋,忠诚勇武之节,并授权吕岱对此次战役有功人员进行奖赏。

东汉末年,岭南最大地方势力代表为士燮兄弟,“偏在万里,威尊无上”。东吴初入交州,*治基础还较薄弱,还得借助士氏力量,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仍领交祉太守,但东吴对不称王的“岭南王”士燮并未真正放心。建安二十五年(公元年),吕岱奉命前往南方任交州刺史。吕岱到任之初,一面恩威并施,在不断削平岭南地方势力反抗的过程中积蓄自身实力,一面秉承孙权意旨,努力寻求剪灭岭南割据势力的机会。*武五年(公元年),交祉太守士燮去世。吕岱觉得铲除士氏兄弟绝好机遇到来,即向孙权建议彻底解决岭南问题。按照当时父死子继常例,士燮之子士徽接替其父交祉太守之职方为正常,而孙权却封士徽为安远将*,调任九真太守,意在激起士徽反抗,为出兵清除士氏势力寻找合法借口。果然士徽拒不服从调动,自任交祉太守,举兵发动叛乱。吕岱得到消息后当机立断,一面紧急上疏请求讨伐士徽反叛之罪,一面书致士徽“告喻祸福”,发动*治攻势。而吕岱则亲率三千铁骑随即从南海出发,昼夜兼程,赶至交祉。士徽听说吕岱大*已经兵临城下,大为震惊,不知所措,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好与其兄士祗、弟士干、士颂等六人,“肉袒迎岱”。吕岱吩咐士氏弟兄穿上衣服,一起前至郡府,宣读诏书,列数士徽罪过,一声令下,将士徽兄弟推出辕门斩首,并将首级通过驿站传送武昌报捷。吕岱接着乘胜进*讨伐九真。吕岱大*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自此岭南才算真正纳入东吴*权直接控制之下。吕岱以功封番禺侯,且升为镇南将*。孙权又将七郡合并为交州,仍令吕岱为交州刺史。

吕岱任交州刺史期间,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堂明诸国国王纷纷派遣使者至吴朝贡。吕岱则派遣中郎将康泰及宣化从事朱应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凡百十余国。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吕岱这次外交行动“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东吴*权恢复对岭南的实际统治,是中央*权对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胜利,吕岱功不可没,其功不在鲁肃、周瑜之下。

吕岱“清身奉公”,所到之处均有事迹可述。吕岱在如皋为囤戍海水从北方浸漫,于蒲涛岛北岸修筑海堤,形成丁字河系(如皋志述为丁堰得名),河为通扬运河之前身。

5.陈矫后人陈道正母仪天下。陈道正,一作陈道止,临淮东阳(按陈矫,如皋)人,曹魏司徒陈矫之后,南朝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生母。陈道正家境贫寒,幼时辛勤纺织,家人因怜惜她太劳累,劝阻她不要这么辛苦,但她始终未改变。成年后嫁给萧承之为妻,生下儿子萧道成。当时,萧承之在外任职,陈道正常留在家治理家务,教育子孙。萧承之死后,陈道正亲自持家,奴婢有错,只原谅而不责问。当时尽管萧道成已经为官,但家中依然贫穷。萧道成任建康县令时,子侄们到冬天还没有好一点的寒衣,但他供奉母亲陈道正的膳食却很丰厚,陈道正总是只留一份肉食,说已经足够。陈道正七十三岁时去世。升明二年(年),追封竟陵公国太夫人。升明三年(年),萧道成进封为齐国公,追赠陈道正为齐国太妃,赐给蜜印,画青绶,用以太牢祭奠。

于此,省海陵入东阳,可知东阳、海陵原来均指向如皋西部。而现搬经镇很可能来源于汉朝的地名潘旌,自古以来潘旌就是陈氏族人聚邑之地。东海神皋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一直依托其临海的港口、海陵仓、蟠溪盐场成为经济繁荣城市,其借助邗沟控淮通江的漕运经济*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人文荟萃。只是因为地名的侨置与误考,而让这些沦为他方争抢的文化遗产而已,但真相终会回归。

周青,9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民实村12组。现工作单位,如皋市财*局(国资办)。曾经在加力乡、搬经镇、袁桥镇、高明镇、江安镇财*所工作过。如皋西乡的生活、工作经历,让如皋西北故土情节根植于作者灵*。

《西乡情韵》欢迎赐稿交流合作,主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青皋光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