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14名东外学子凭借扎实的语文功底以及平时的积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国一等奖3人,全国二等奖6人,全国三等奖5人。
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十九届全国语文报杯中,我校参赛的两位同学均获佳绩。高二(5)班陈安迪同学获得全国特等奖,高二(10)班卢曼卿同学获得全国二等奖。
当然,还有我们的辉煌的成绩单喔!(附获奖名单)
第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
奖项
班级
学生姓名
作品题目
指导老师
全国特等奖
高二(5)班
陈安迪
《路与桥》
蒋丽媛
全国二等奖
高二(10)班
卢曼卿
《豁瓷碗》
楼丽俏
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
奖项
班级
学生姓名
作品题目
指导老师
全国一等奖
高一(6)班
方艺婕
《当我老了》
姚琴
全国一等奖
高一(5)班
王嘉淇
《雨天的家书》
姚琴
全国一等奖
高一(7)班
蒋天琦
《当我老了》
张逸芬
全国二等奖
高二(4)班
俞珂
《当我老了》
孔亮
全国二等奖
高二(3)班
张岚钰
《当我老了》
孔亮
全国二等奖
高二(8)班
申屠雪羚
《当我老了》
吴雪漂
全国二等奖
高二(8)班
刘慧敏
《麻子李的故事》
吴雪漂
全国二等奖
高二(2)班
陈苗苗
《重奋斗,轻物欲》
*虹
全国二等奖
高一(9)班
汪漾
《当我老了》
蔡云珍
全国三等奖
高二(3)班
蒋俞宁
《书生》
孔亮
全国三等奖
高二(5)班
陈安妮
《当我老了》
蒋丽媛
全国三等奖
高二(2)班
俞峡
《当我老了》
*虹
全国三等奖
高一(9)班
金昕怡
《当我老了》
蔡云珍
全国三等奖
高一(4)班
徐沁
《以成功为帆的远航》
金丽青
当然东外的学子还是要靠实力的,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文吧!
附1:陈安迪《路与桥》(全国“语文报杯”特等奖)
路与桥
我,来自一座小城市,城虽小,但我知道我用尽我的一生也不可能到达这座城的角角落落。因为这座城市总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只是这车轮下一粒平凡无奇的微尘,迟早湮没在这历史的洪流中。但我对这座城市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那路,那桥,那个故事,那种情愫,而且在日渐暗淡的岁月里始终熠熠生辉。并且我会告诉我的子子孙孙这种联系,告诉他们我的故事,不断传承下去,于前生,还是后世,都无法抹杀掉这一种联系。
我没有去过很多地方。没走过很多路,没经过许多桥,也没看过许多地方的流云,没喝过许多地方的酒。但我熟悉这座城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条脉络,它在我的脑海中笔直地挺立在那。可能我这么说太过于自信,但我与它的联系就是这么清晰,那么棱角可寻。
我对这座城最熟悉的莫过于家门前的那条新南路。无论时光如何在枝头摇摇欲坠,那条路还是那条路,宽还是那么宽,窄还是那么窄。只是因为渐大的车流,路口的红绿灯在那一闪一烁之间变得越来越漫长。这是我对老东城仅存的心心念念的旧情。两旁一色是八九十年代的老建筑,岁月从墙缝中渗出变成一层淡淡的*色。虽入初春,路两旁的行道树还没有从冬天的寒潮中苏醒,干枯的树枝可怜兮兮的指着天空,好似乞求着什么,又好似对着天空撕抓着什么。初春的沐阳朗照着,映着一排斑驳的光影,也映着一段年华。
这是我对东城的旧情。可之前的我却不那么认为,我以为外婆家那条散落童年五彩斑斓的玻璃弹珠的棋盘老街是老东城的全部。老街很窄,只容得两三人并排而行,若有一辆三轮车大摇大摆的闯进来,游人便不得不慌忙地逃散到四处。老街真的很窄,窄到一家做饭十家闻;窄到路人过街都要提心吊胆,生怕打翻在路一边乘凉吃饭人家的锅碗瓢盆;窄到时光在这里兜兜转转几十年却流不下去。可终究还是流了下去。现在那里是一座满是霓虹闪烁的大商场,繁华而酥骨,浮华而飘摇。很多次,我望着那片霓虹跳跃在黑夜中,我在想,我该如何面对这波涛汹涌的回忆,又该如何面对这份旧情?
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份旧情不仅仅该属于我。我该传承下去,我该告诉我的子子孙孙,告诉他们那段青墙黑瓦的故事。这样,纵使岁月碾展成歌,纵使时光凋零如花,这一份旧情,这一段回忆就像那条路,与岁月同宽,与时间齐长,绵延不绝。
其实,我并没有走过许多桥。东城靠山,山多,水却少,只有一条母亲河穿梭其中,人们在它上面建起许多座桥。其中我最为熟知的是那座学士桥。学士桥是当地有名的状元桥,许多功成名就的文人名仕都要经过这座桥回到家乡,这桥自然也成了许多人的期盼之桥,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人中龙凤。我的父母也不例外,每年带我来桥头的孔子庙烧香,拜佛,许下最美好的愿景。每一次,我看见香火升起的青烟缠绕在他们渐渐斑白的发间,看见他们虔诚地跪拜,心中总会涌起莫大的感动。他们已经老了,他们年轻时候的诗和远方已经到不了了,他们只能将之寄托于我,而我也承载了他们的希望。我想,这或许是另一种传承吧,他们把远方传承给了我,我也寻着远方不断前行。虽然这只是小小的愿景,但当它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却成了那萦绕在中国人心头千年的中国梦。小家有梦,大家才会有梦。而正是因为有了传承,这个中国梦才能绵延千年。
生命何其短暂,快如飞马,过隙而已。正因为短暂,我们才要不断传承,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有了传承,无论是那对这座城的种种情愫,还是对于那路,那桥,还是对于那段可说或不可说的岁月,哪管沧海如何变成桑田,哪管时光如何凋谢,这些的种种,奔腾在时间的荒野中,终不至于一无所有。
(根据记忆整理)
作者感想:能在这样的大赛上获得这样的大奖,首先我感到很激动也很意外,因为一开始我觉得能参加这样高手云集的大赛已经是荣幸之至,更别说获奖,那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于这篇文章来说,这只是说出了我在这座城市生活十几年的一些感想,时间不断改变这座城市的一点一滴,但有一些东西因为传承,因为我们不断灌输我们的感情,这些东西才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保全。
附2:王嘉淇(“叶圣陶杯”一等奖作品)
雨天的家书
“唉。”他推窗看了看天气,照例是阴天,虽早已有所预料,但终归是有一些失望,没奈何,只得将满腔思绪化为一声叹息。
他是希望能来一场雨的。急也好,缓也罢,仿佛只有落上那么一场雨,方可将他心中的郁结排解一二。他日日期待,也日日失望,唯有那日渐厚实的云层可以给予他一丝慰藉。
快下雨了吧。他这般想着,闭好窗户,打算去外头走上两圈,也好了解了解民情,看看有什么民生问题,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虽说他被贬到这个偏远的县城做知县,且升迁几乎无望,但他还是做不了一个好吃懒做,只图享乐的知县,反倒是更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因此在百姓中极受爱戴。
他不过在街上走了没一会儿,便有不少人冲他打招呼,他也一一回应了。
“知县大人,知县大人。”这是阿明。上个月他免了他家的赋税,这几日都极热情地同他打招呼,不时也送一些农家特有的东西来,倒也同他混得相熟。不消说,这次找他也就那么几件事了。
“怎么了?阿明。”他放慢步子,等那个冒冒失失的男孩跟上。
“有你的信。”阿明扬了扬手中的信封,笑得开心。
“有我的信?”这会儿他倒是真的惊讶起来。朝中那几个旧日有所来的朋友一见他被贬,真是恨不得有多远躲多远,生怕祸及自己。起初,他倒是希望能有一两位“朋友”能寄信来表示一下关心,自己倒也能排遣一下心中的烦闷。可这信一等不来,二待不到,他便也绝了这份念头,只在偶尔的几次对月独酌中叹一声识人不明。怎么,现在倒是寄信来了?
他心下疑惑,却不好表露,只得接过信,向阿明道一声谢。阿明这次倒也没有纠缠,闲扯几句便顺着来时的路一溜烟跑走了。
他看了一眼信封,立时辨认出这是妻的字迹――这是一封家书。
他匆忙赶回去,急急开封读信。
妻在信中说,家中一切安好,两个儿子在私塾念书,成绩不错;老母亲身体健康;家中田地也料理得当,不需再添置人手,也不愁吃穿……只是,你何时归来?
他反复读着这封信,感受那上面曾经留存的体温,想家中的景象,想着妻是如何一笔一画写下这封珍贵的家书。他反复看着这封信,直从正午看到了傍晚,犹不过瘾。
他想着家中的一切安好,不自觉地带上了微笑。随即又面容一整,目光定定地落在最后一句话上,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何时归?何日归?这一切怕是连他自己都不曾知晓。他枯坐室中,厚重的惆怅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恍惚间,他听到了雨声。
他推窗一看,确实落了雨。窗外栽着一株芭蕉,雨珠顺着芭蕉叶的脉络往下,自尖端停滞,扯得蒲扇大的叶片直直往下……然后雨珠滑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再远一点是一个小池塘,现如今也已密布细密的涟漪,并一点一点漫上两岸的石块。
他曾一直期待的雨,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来了。只可惜,这场秋雨不仅没能洗去他的郁闷,反而在这之上平添了几分乡愁。
天色已全乎是沉了下来。他点上蜡烛,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响,看眼前明灭跳动的烛火……
他思绪渐远,回想起曾经与妻共剪烛花的场景。那时他尚未入仕,妻也温婉可人。彼时两人举案齐眉,琴瑟和鸣,自是恩爱非常,幸福的气息涌动其间……
可现在呢?他定定地看着烛火,内心满布惆怅。什么时候能再回去,与妻共剪烛花呢?怕是不可得了吧。
他一声轻叹,终是消散于这场迟来的雨中,再不可闻。
窗外,夜雨依旧……
来一张北京“童鞋”的大合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