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建构与运用
就内涵而言,语言建构是运用的前提。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告诉人们要想学好语言,必须有如饥似渴的愿望和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欲望。
《虽有佳肴》是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言文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发挥主体性,由此,在导入新课前,笔者用小篆中“肴”和“教”作为切入点导入。
同学们,请观察PPT上所展示的两个字,猜一猜是什么字?
学生们讨论,加深印象,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字的本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范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生成别样的语文课堂。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在多个方面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
思维的提升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以《壶口瀑布》为例,这是作家梁衡的一篇广为人知的散文,老师们在教学时,常规的导入是从“瀑布”入手,让学生们感受不一样的瀑布美景。这样做,可以直观地感受黄河上唯一一个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母亲河的豪迈气魄。
对于黄河,初中的学生在之前的知识积累中有了丰富的认知,再走这样的教学之路,有些重复和乏味。而且,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已经形成对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理解,因此会削弱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会加深思考。因此,余映潮老师是这样的导入。
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这样的导入,不仅是对思维的激发,尤其是让学生们深入感受作家梁衡对壶口瀑布的感情,激发学生探求情感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黄河壶口瀑布恢弘磅礴的气势中。同时,此导入直入文本,使得课题解得很好。学生通过对课题的理解,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情感线索。
同时,实现了以读促思、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随着传播媒介逐渐发达,对于美,人们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学校,美术老师会带着学生欣赏名画名作,而语文课更有兼具美感与创造,学生痴迷于张岱的“天与云与山与水”的孤寂之美,也痴迷于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的高亢之美,在语文的课堂,美感不再拘泥画面的描述,更应该有其文字背后的深情。
关于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里满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隐晦的爱,在一般的课堂导入中,往往以自身的父爱为切入点导入,对于这篇文章,笔者曾尝试用一幅油画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普通的油画,作者是,在这幅油画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有的同学答是一个饱经沧桑的父亲,
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乡村父亲……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切实引入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萧瑟冷冽的冬天,全家围炉是多么温馨。
通过对文章最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赏析,插入事件背景,整节课堂,学生积极活跃,泪不自禁。对于父爱,学生们絮絮地说起自己的父亲,让他们对父亲的理解多了另一种延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所谓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这种思想文化往往较为抽象,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并传承文化,一定的概念揭示是必要的。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被放在了最后一项,这种安排可以这样来看:前期的语言、思维、审美培养是基础,是对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所形成的基本能力的要求,而最后一项文化传承与理解则建立在前三项基本能力之上,是从宏观的文化层面对学生以及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旨在让学生拥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责任感、使命感。基于此,尝试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导入。
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这篇文言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应该是“刻苦向学,期于有成”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在今天的人看来已经是一种常识,然而具体到各个朝代,其表现又各不相同。
由韩愈的《进学解》中“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引入“焚膏继晷”典故。
教师采取典故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通过类比的方式在学生脑海里将本文所讲内容塑造成类似的典故概念,然后揭示这些典故都蕴含着同一勤学好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提前为本文故事赋予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特定内涵视角进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