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天气越来越寒冷,人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来御寒,火炬和空调也开始各自工作。在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相信很多人心里也有很大的疑问。在过去相对封建落后的古代,古代人是如何过冬的?尤其是零下几十度的北方。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经常被我们用来御寒的棉花其实并不是产自中国的,而是起源于印度和阿拉伯。直到宋朝以后才逐渐传入中原。
所以古人将这种保暖功能比较好的植物取自“锦”的一边,叫做棉花。
在棉花普及之前,古人最常用的御寒衣服是属于动物的皮毛,正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金毛雕秋,千奇卷平岗》中所描述的那样。
在东北的山区,也有很多狐狸、狼等动物,这些动物的皮毛都可以御寒,或者与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贸易,换取衣服。到了宋朝,随着公元年澶渊之盟的建立,大量牲畜和皮毛被卖到中原,宋朝很多人开始喜欢穿毡衣。
除了皮毛之外,能用来御寒的要数中国的土特产蚕丝了。虽然在西方国家眼里,中国有“丝绸之国”的美誉,但实际上,丝绸在国内外都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古代的国王在赏赐大臣东西的时候,往往会给他们很多丝绸。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奖励了。唐朝时,两个技艺高超的绣娘来织绢布也需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制作绢布可谓是相当不容易了。
所以上面说的都是富裕家庭可以享受的御寒产品,那么古代普通人要拿什么来御寒呢?其实他们穿的大多数衣服都是由一种叫做葛根草的植物制成的,这种植物非常坚韧。我们经常听说的粗布衣服就是是葛根草做的。
当然,它的防寒效果有限,所以贫困家庭会把葛根布缝成双层,冬天可以用类似柳絮的植物进行填充,希望能更保暖一些。
还有一种御寒的衣料叫丝絮,也有大小不同的。好的丝絮是用蚕丝进行编制的,叫“纩”,相对低级的是在布里塞一些棉线之类的,进行混合搭配。明朝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他年轻的时候去读书,穿的就是温袍敝衣。在这里,温袍指破旧低级的丝絮了。
古人睡觉时,会在身下铺上柔软的稻草用来取暖。同时,他们也从地里收集芦苇和柳絮,缝成被子保暖。
北方零下几十度的冬天,汉代人发明了土炕,土炕是用砖或土坯来制作的,上面有会铺上一层席子,下面有洞和烟囱相通,可以用火进行加热,这样就可以烧火取暖了。
结语
总的来说,以上介绍的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自然不如今天的保暖方式多样且有效。但是即使到了如今,依然有着很多普通人冬天还是要挨饿受冻,更何况是科技比较落后的古代?古人将温饱放在一起,也体现了他们最朴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