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歌山画水再绘宏图产业兴旺浙江日报
TUhjnbcbe - 2025/7/15 10:5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guanaijiankang/pifubaoyang/m/32138.html

-04-:32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磊郑晓东吕晶晶

尚侃村:“一朵花”富了村民美了乡村

4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歌山镇尚侃村菊花基地时,几名村民正忙着培种、插苗。“现在基地95%的菊花出口至日本、韩国。”尚侃村菊花基地负责人金长法告诉记者,菊花从种子培育到采收,要经过培种、去苗、插苗、种植、养护等十多道工序。这一系列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菊花好养,但是批量种植还是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仅光控这一项就要精确到分毫。”

“日本对菊花品质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种植上要用更好、更生态的方法。”为此,菊花基地采用猪粪、禽粪施肥,用沼液灌溉,利用太阳能诱虫灯捕虫,如此种出的菊花秆质粗、枝叶茂、花朵大,品质上乘,大部分符合出口标准。

年,尚侃村创办菊花基地,现有面积亩,全村85%的土地得到流转,目前全村已基本形成了菊花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年,尚侃菊花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精品园”。菊花基地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实行订单化生产,使得生产农户收入稳定,带动了村民增收。如今,金灿灿的菊花成为了尚侃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

尚侃村菊花基地的产业兴旺正是东阳市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水平,以农业“两区”为重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到年,提升改造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农业特色精品园11个。

接下去,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农业特色精品园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高质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

南马万洋众创城:从“零星散落”向“集聚发展”转变

南马万洋众创城效果图

4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南马万洋众创城项目现场时,只见4幢厂房已结顶。“南马万洋众创城总共规划有30幢建筑,其中28幢为生产车间,1幢为宿舍楼,1幢为办公楼和物业用房。”东阳南马万洋小微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梅巍告诉记者,所有建筑计划在5月底全部完成结顶,项目进展顺利。

据悉,《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要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到年,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园20个。南马万洋众创城作为我市小微园建设中第一个起步的项目,对东阳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小微园建设使得企业从“零星散落”向“集聚发展”转变。据悉,目前南马万洋众创城已经吸引了41家企业入驻,以红木企业为主。同时,还引进了锯板、烘干等配套企业,让企业足不出户便可完成产品整条流水线的作业。“我们还对物流进行了统一管理,产品实行统一打包、发货,形成上下游联动,大大减少企业生产、物流成本。”

南马万洋众创城还建了1幢共性楼厂房,将雕刻、喷漆等易产生污染的作业车间集中到一起,配有除尘、除味等环保设备,既可降低企业成本,又能解决企业环保问题。

接下去,我市将不断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坚持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在工业转型升级中植入生态理念,高标准、高要求建设好小微园,实现园区之外基本无工业、园区之内基本无污染企业。

象田:产业植入促乡村发展

“清明3天假期我们接待了4万余人次的游客。”湖溪镇象田自然村负责人郭茂兴介绍,去年一年象田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下一步将投资万元用于垂钓基地、露营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曾经的象田默默无闻,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象田已经进入公众视线,一举成为湖溪镇乡村旅游的“金名片”。象田利用自身山水自然资源,把村子打造成春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秋有成片成片葵花的乡村旅游基地,村后原先荒废的矮山坡也被加以开发利用。

据介绍,自年下半年以来,象田通过举办葵花节、油菜花节、摄影大赛、花田跑等多项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往,进一步促进了象田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基地的发展。

为了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农家乐作为旅游业的配套产业也应运而生。年,象田开办了10家农家乐,并举办农家色彩浓郁的美食节,推出的麻糍、发饼等成为游客喜爱的特色菜肴。目前,该村已发展了15家农家乐、6家高端民宿。

为加快推进产业植入、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近年来我市立足发展实际,放大资源优势,大力扶持体验型、智慧型观光农业,深入实施民宿、农家乐改造提升计划,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到年,我市将建成休闲旅游示范村15个,单良蔬菜观光园等农旅项目10个;同时将加快影视文化旅游发展和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新增5个影视外景基地和4个影视文化特色村,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全覆盖,打造10个以上电商专业村。

北后周村:修缮村中堂改善全村貌

北后周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目前,我们打算将村子东南面一条近千米的河道打造成一条集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河道景观。”日前,六石街道北后周村党支部副书记卢红星介绍道。

自年开始,北后周村启动了村庄整治,建综合楼、整治池塘、安装路灯。年,肇庆堂的修缮被作为村庄改造的“一号工程”开展。随着各项旧村改造工程的有序进行,如今的北后周村整治一新,还通过肇庆堂带来的影视拍摄和民俗旅游产业植入等,成为“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

走进肇庆堂,这个建于明朝弘治至正德年间前后七进的古老民居建筑,占地约40亩、纵深米。经修葺后,如今已成为影视剧组热衷的拍摄基地,每年为村庄创收一百余万元。

据悉,截至目前,肇庆堂的修缮已经投入0多万元。该村还以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村庄启动了各项村内绿化工程,安装路灯、道路硬化、建造垃圾房和污水处理池等,现在的北后周村已经是一个有水的地方就是风景的美丽新农村。尤其是穿村而过的米长的北干渠,曾被村民称为垃圾渠,如今小桥流水矮亭,周围绿化郁郁葱葱,成了村民休闲娱乐最爱去的地方。

离该渠不远的就是村庄的生态公园,卢红星告诉记者,除铺设草坪外,公园边上还种上了石榴树、樱桃树等,今后将开发采摘项目,进一步美化村庄的同时,也让村民们的口袋鼓起来。

据了解,为培育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我市将做好花海吴良、星月山背、多彩象田、青枣王村光、古韵北后周等近10个项目的规划,支持有条件的美丽乡村进一步加强产业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力度,撬动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到年,启动建设3个以上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

画水镇:从小农户到大农合为农民做后盾

“没想到樱桃采摘这么受市民欢迎,今天一天,第一批成熟的樱桃就基本摘完了。”4月15日,画水镇许宅村程丰家庭农场的70多亩樱桃基地开摘,吸引了东阳城区及周边县市的上千名游客前来。

许向红是画水镇农合联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去年6月30日,画水镇农合联正式成立,50多家农户加入了农合组织。“除了为农户提供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等服务外,农合联还可以为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的销售平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农合组织的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进行销售。”许向红说,加入画水镇农合联后,程丰家庭农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先后引种了蓝莓和车厘子等新品种,希望能借助平台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

记者从市供销总社获悉,自市级农合联成立以来,市供销总社已先后组建了六石街道、画水镇、巍山镇、虎鹿镇、佐村镇、三单乡和东阳江镇等7家乡镇农合联,共吸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会员个,基本构建市镇两级农合联框架。

据了解,“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三位一体”(即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东阳市农合联由市、乡镇(街道)两级农合联组成,成员包括:规模较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信机构、涉农企事业单位等。农合联的基本服务功能为生产服务(技术推广、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供销服务(农产品营销、农资供销、消费品流通等),信用服务(资金互助、保险互助、融资担保等)。

作为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市供销总社将继续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构建服务、合作平台,推进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创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到年,力争实现镇乡街道农合联组织全覆盖,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10家。

六石街道:青年农场主为农业增添活力

菜圃里时蔬鲜嫩;鱼塘里鱼儿欢快;葡萄长廊上已经结了青涩的果子;育苗棚内,一批批秧苗吐露新芽……4月15日,记者走进六石街道东美家庭农场,见到了刚刚结束了一上午田间作业的农场主王美君。基地的高墙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走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标语赫然在目,诉说着这位80后“粮二代”坚定地走现代农业道路的决心。

十年前,大学毕业的王美君辞去工作毅然决定回乡种粮,接父亲的班,当起了一名“粮二代”。然而,由于对农业种植理念的不同,王美君决定离开父亲的“羽翼”,以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来经营自己承包的农田。年,一场罕见的雪灾和寒潮天气席卷南方,王美君凭借专业技术实现了保本,同时也用实力向父亲证明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十年间,王美君利用机械农耕、高新技术种植水稻,如今已成功将水稻种植规模扩大到了多亩,帮助数十个小型合作社、多户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鼓励像王美君这样的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我市出台了若干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此同时,市农业局每年组织和开展各类培训,多方面、多渠道提高农技人员业务水平,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今年,我市将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农民学历培训、农民转移技能培训,完成农民培训0.68万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才支撑。据了解,我市农业系统目前有在职高级职称技术人员27人,其中农业推广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22人、高级经济师3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71人,其中农艺师41人、畜牧(兽医)师11人、工程师11人、农业工程师3人、经济师5人。在此基础上,我市成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内容涉及粮油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茶叶产业、水果产业、中药材产业等领域。产业技术团队加强与农技推广体系、责任农技制度、“三位一体”体系建设的有机对接,充分发挥“首席推广专家-市指导员-镇乡(街道)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这一农业科技团队,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

1
查看完整版本: 歌山画水再绘宏图产业兴旺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