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策精彩,卧龙乘势而飞
◎田仕飞
刘备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他后来建立“蜀”国作了极好的人才储备。对于诸葛亮来说,也至关重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走上了一条人生的金光大道。
“三顾茅庐”里面有文章。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之人,试想,如果一请即出,分量就没有那么重。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为之,我猜想,一顾二顾诸葛亮可能是有意放鸽子。一方面,检验刘备的诚意;一方面,好好准备一下隆中对策。既然见面,纵论天下之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陈寿所著《三国志》,在《诸葛亮》一文中,对隆中对策进行了还原。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胸中韬略远见卓识,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虽然最后也不免覆亡的命运),让一脸茫然的刘备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不错,刘备三兄弟三次前往南阳隆中卧龙岗,前两次诸葛亮都外出了。就算是诸葛亮外出了,他外出干啥去了?我看,不会是简单的走亲访友,也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
虽然有句老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事实上,要知天下事,光读死书是不行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就道出了当年宋濂求学无师的尴尬。在外人看来云淡风轻随意而行的诸葛亮,有一对类似今天核潜艇的声呐耳,有一双类似今天射电望远镜的千里眼,他走过路过,必定有所收获。况且,与他交往的都是诸如徐庶、崔州平之类的有才华之人,他们之间的有益互动。让诸葛亮对东汉末年的形势了如指掌。
刘备向诸葛亮请教之时,诸葛亮的回答实在太精彩。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流传千古。从此后,三国鼎立之势渐成,本躬耕于南亩的诸葛亮,走出山野,登上历史舞台,卧龙终于乘势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