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知否深挖在盛家教书的庄学究,为什么齐衡和
TUhjnbcbe - 2025/7/1 18:34:00

少年常乐游

在知否的前几集里,庄学究出场的戏份虽然不多,但却在各种小细节中隐约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请他来授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别提把他请到自家书塾中去教孩子了,这就相当于请了一位名师家教,价格高不高且另说,没有点关系和人情任你出再高的价格也得看人家学究的心情。

这一点从小公爷齐衡和顾候嫡子顾廷烨都得前往小小的五品盛家去读书就能看出。那么作为刚刚升官前往汴京的盛紘,为什么能请到庄学究作为孩子们的私塾老师呢?

庄学究为何去盛家教书

其实如果细心的话就能发现,在第二集盛家尚未进京,袁家向盛家大女儿盛华兰提亲时,顾廷烨跟着袁家大哥一起拜访了盛家,期间同盛家二郎盛长柏产生深厚友谊。

二人泛舟湖上,一起谈着报国之志。

两人志趣相投,可以看出长柏是非常喜欢顾廷烨的。于是他盛情邀请顾廷烨在回汴京时能去他家书塾一同读书,由于前几集剧情紧凑,比较混乱,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其实庄学究是在长柏的口中第一次登场的。

长柏同顾廷烨说:“家父曾在冤狱里救过一位老安人,她儿子庄学究是位大儒,仲怀兄何不与我同窗,日后一并科考?”

编剧的这一句话可谓极其浓缩,不仅道明了庄学究如何同盛家相识,更清楚明了地告诉了观众他为何愿意去五品盛家教书。

安人,是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

朝奉郎是文散官名,是为八郎之首(余七郎为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官位不高,依据朝代不同,官阶有所不同,但约在六七品的位置。

大儒,也叫鸿儒,多指有学问、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学究,是读书人的通称,也指私塾的教师。

也就是说,盛紘偶然间在冤狱中救了一位官员的妻子,恰巧这位老妇人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庄学究,两家以此结缘。

可见庄学究去盛家教书很大程度有报恩原因。

另外,宋代大儒社会地位清贵,自视甚高,在浊浊尘世自有风骨,有学问的都自己开课授学,像国公府这样的公爵之家,其实他们都是不愿意去的。反而像盛府这样的小门小户,没多少繁文缛节,倒是很愿意去教书。

不过,庄学究虽然清高,却是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在罚明兰抄书练字时,要求她在三天之内抄完盐铁论,明兰和庄学究求情,说前几日小厨房的鹌鹑做得不好,她亲自下厨为学究做一道“三鲜笋炸鹌鹑”再配上“浓浓香香的鲈鱼羹”,说得庄学究直咽口水。

庄学究嘴馋,抵不住诱惑,最终同意延期,不过,也仅仅宽限了一日而已。

顾家和齐家为何会同意他们的儿子去盛家读书

先将庄学究的影响力放在一边不谈,且说说外部原因。

其实,古代求学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交通不便,信息也闭塞,求得一位好老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宋濂有过这样一段描写: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大致意思是,作者仰慕古代圣贤所讲的道理,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可以交流,就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老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都挤满了他的房间,但前辈从不曾把言辞委婉些,把脸色温和些。

作者请教时,需要极其谦卑,要侧着耳朵,弯着身子凑到老师跟前。受到训斥时,会更加恭顺,礼节也得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来争辩;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再去请教。所以虽愚钝,但仍有所收获。

可见当时有学问的老师非常受人尊敬,许多学生愿意千里迢迢地前去拜访,对待老师也极其恭敬。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其实是处于被动的,甚至很多自视甚高又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是很难请到的。哪怕是顾候嫡子顾廷烨,也得自己去寻找名师。最开始,顾廷烨其实并没有去盛家读书,而是跑到了千里之外的白鹿洞书院学习,可见作为侯爵人家求学也是很困难的。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成为了理学传播的中心。

在第四集中,盛长枫拉着长柏询问顾廷烨要回盛家书塾念书的事情,通过两人的对话,可以得知这时的顾廷烨在白鹿洞书院读书的日子已经中举,这次回来是为了下一次的科考。

顾廷烨去盛家读书,一则可能是为了下面的考试可以不再从白鹿洞书院到汴京来回折腾,二则也是因为庄学究确实厉害。毕竟,中举之后的科考更加重要,如果庄学究不厉害,顾廷烨也不会把这步棋安心下在盛家。

至于齐衡,他的母亲平宁郡主对他给予厚望,又十分严厉,几乎对他寸步不离,恨不得跟着儿子去上学,齐衡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她再三禁止府内丫鬟进入齐衡的房间,遇到不听话的直接找了人牙子发卖出去,可谓人狠话不多。

这样的天潢贵胄,房内竟然没有一个通房,其实还是很稀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此关心儿子感情生活的平宁郡主,绝对是早就知道盛家有三位待字闺中的姑娘的。她要不是看在庄学究确实有才,才不愿将儿子送进这个虎狼窝了。

平宁郡主一向以自己的身份为傲,对于盛家,她已然认为是折节下交,对盛家看不太起。另一边,大娘子也认为小公爷去盛府读书是天大的造化,可见庄学究的影响力。

庄学究到底有多厉害

要说庄学究到底有多厉害,能使得侯爷和公府都争着将儿子塞进盛家学堂蹭课。来个形象点的比喻大概就是你同学家的亲戚是肖秀荣,在家开了考研政治补课班……

在第七集中,顾廷烨要去码头接常嬷嬷,和庄学究请假三日,庄学究虽准了,却也警告他要以课业为重。待顾廷烨走后,庄学究在背后嘀咕,“怎么每家都有事啊,这样下去,这屋里,能出几个殿试!”

众所周知,庄学究的私塾里盛家三个姑娘不必科考,剩下的就只有长枫、长柏、齐衡和顾廷烨四人需要科考。

这科考共分为四试。

一、预备性考试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由于有的人多年参加县试、府试方才成为童生,或者有的童生多次参加科举的院试都没能通过,所以童生的年龄不一定都小,甚至有白发老人。二、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三、乡试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东南隅。贡院内建有明远楼,为考试时供监试、巡察等官登临眺望,防察考生、役吏有作弊举动,又以荆棘遍置围墙上,所以又有人把贡院称为“棘闱”。四、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殿试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

古代的科举仕途比现在的教育更加严苛。有些人努力一辈子也就是个童生、秀才,甚至迟迟在在乡试这关过不去,到老也没个官名。

而顾廷烨去盛家读书之前,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一路考上来中了举,也就是过了乡试,下一层级便是会试和殿试,庄学究对他自然也是很看好。

在第十集中,长柏、长枫和小公爷科考,大娘子为长柏准备衣服,提起贡院很冷,让多备一些被褥,可见三人当时备考的就是乡试。

冲庄学究的语气,他应是觉得这四人中不止一人可以上殿试,一方面是对学生给予厚望,另一方面庄学究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点都不谦虚十分自信。

但庄学究可不是盲目自信的,从电视剧里的各个细节都能看出他授课十分用心,没有丝毫怠慢。

比如第五集中,吴大娘子带着她家六郎来盛家做客,小公爷和长柏都在。聊起上课,长柏道,“卯时二刻便要坐堂,每五日课一文。”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卯时初刻是早上5点,卯时一刻是早上5:15,卯时二刻是5:30,卯时三刻是5:45,卯正是6点,卯正一刻是早上6:15,卯正二刻是6:30,卯正三刻是5:45,如此类推。

所以,庄学究5点半就已经在书塾等他们了。

梁六郎惊讶地问小公爷这么早怎么起的来,小公爷答其实这个时辰起,自己也是难的。可见这个点在世家教学算是早的了。

在长柏去码头接顾廷烨时,他就匆匆拉着顾廷烨说,“庄学究卯正开堂,规矩甚严,万万不可迟到。”由此可以判断,庄学究5点半坐堂,六点开堂,规矩还十分严厉。而可怜的顾廷烨还没歇脚就已经被长柏拉去学堂了。

庄学究为人

罚明兰抄书时,庄学究让她写个“永”字,写的好便不必抄书了。明兰答自己苦练多日都没有寸进,愿凭学究惩罚。

第一遍看时,庄学究说“人啊,固有自知之明,多少祸事都是逞强显能惹出来的”,当时我觉得他有点在调侃内涵明兰。再刷时,方才知这是在夸赞明兰。或许明兰那一套他早已看透,只是了然于心而不点破。

对于隐晦话题,庄学究也不藏着掖着,关起门来让学生畅所欲言。策论论题为“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在场的学生都争得面红耳赤,皆以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只有明兰沉默不语,庄学究特意点出明兰,询问其看法。

明兰见躲不过去,便提问顾廷烨和齐衡“若是二位都有一位十分有出息庶出兄弟,你们会如何自处?”因着这个问题,顾廷烨和齐衡见解不同,又争得不可开交。而明兰却悄悄坐下,想凭着小聪明躲过一劫。

可惜没有逃过庄学究的眼睛,庄学究点出,她让两位公子说了许多,立长立贤依旧没有定论。

明兰只得道,“贤与不贤,易于伪装,难以分辨,嫡庶长幼却是一目了然,不必争执。庶子若是真贤德,便不会为了一己私欲毁灭家族,嫡子掌权,若是能够约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保昌盛。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如做个纯臣,何必无畏争执。”

听完后,庄学究极其开心,一点不吝啬地夸奖明兰。

我想,庄学究自小教这几个孩子,心中自然有数,定然是欣赏明兰的,不然也不会特地点明兰回答,想听听她的看法。只是明兰身为女子,不能科考,他心中定然也有可惜之意。

对于教学,庄学究用心严苛,年纪虽大却不偷懒,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责任感也很强。

对于学生,松懈时,他肯指出问题加以善意提醒。看到好苗子,他也心生爱惜。做事不偏私,是自己的学生也都一一照看到。

我想,这就是侯府和公府一定要孩子去盛家读书的原因了吧。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否深挖在盛家教书的庄学究,为什么齐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