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山东蔬菜业发展战略研究azt0jjjm
TUhjnbcbe - 2020/6/15 17:08:00
治疗头部白癜风

山东蔬菜业发展战略研究


蔬菜是我省的重要经济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有多种名产蔬菜闻名于世,与美国的加里福尼亚州、原苏联的乌克兰并称为世界“三大菜园”,在我省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菜篮子工程”和“两高一优农业”战略的实施,蔬菜业在我省农业中异*突起,进入了大发展的历史阶段。至目前十年左右的时间,我省蔬菜业生产连续攀登了五个新台阶:1993年全省蔬菜瓜类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000万亩,成为蔬菜面积大省;1995年在露天蔬菜继续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首次达到250万亩,成为蔬菜设施栽培大省,蔬菜生产在整个种植业中的优势已凸现出来,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1996年蔬菜总产量首次超过粮食总产量,成为蔬菜产量大省;1999年蔬菜产值(包括瓜类食用菌,下同)首次超过粮食产值,成为种植业中的第一大产业,成为蔬菜效益大省;2002年蔬菜产值已接近整个种植业产值的一半,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8.5%,撑起了山东农业的“半边天”,蔬菜产值已接近畜牧业产值,成为大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蔬菜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并为农民增收、为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面对目前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省蔬菜业竞相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省蔬菜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既有机遇,又同时面临着严峻挑战。认真总结回顾我省蔬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蔬菜业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前景,探讨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思路和对策,对巩固和发展我省蔬菜业的优势地位,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蔬菜业规模扩张情况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初期,我省蔬菜播种面积一直在450万亩左右徘徊,国家安排的商品菜计划面积不足30万亩,大部分是所谓的农民自食菜生产。自1984年始,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我省的寿光市、苍山县、淄博市临淄区等地率先发展农区商品菜生产,莱阳市等地随之发展出口创汇蔬菜,为我省的蔬菜发展开了个好头。在“七五”计划时期,1985、1986年蔬菜播种面积略有增长,其他年份相对稳定,年度间蔬菜播种面积在550万亩左右徘徊,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大致在3.3%左右。


        自1992年以来,随着“菜篮子工程”和“两高一优”农业战略的实施,使我省蔬菜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逐年提高。据统计:1990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为542.3万亩,总产量1401万吨,瓜类播种面积88.4万亩,总产量177.61万吨;到1995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83.2万亩,总产量达到3694.8万吨,瓜类播种面积178.7万亩,总产量477.68万吨。整个“八五”期间,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以年均18.8%和21.4%的速度递增,瓜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以年均15.1%和21.9%的速度递增。在这期间,由于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蔬菜产值大幅度上升,由1990年的35.71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168.37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53.8%(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8.98%上升至1995年的18.24%。


        “九五”期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再度大幅度增长,到2000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82.5万亩,年均增长12.9%;瓜类播种面积达到267.9万亩,年均增长17.6%;2000年蔬菜总产量达到7256.79万吨,年均增长11.7%;瓜类总产量达到1115.68万吨,年均增长18.5%;蔬菜产值达到555.04亿元,年均增长15.9%,占整个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3.36%。


        进入新世纪,全省的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至2002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956.4万亩,瓜类播种面积达到466.6万亩,分别年均增长5%和7.8%;蔬菜总产量达到8335.37万吨,瓜类总产量达到1343.23万吨,分别年均增长7.2%和9.7%;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20.7%;蔬菜产值达到680.98亿元,年均增长4.8%;蔬菜产值占整个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8.5%。至目前,我省已有八大类蔬菜种植规模超过100万亩:西瓜400多万亩,大蒜350多万亩,马铃薯200多万亩,*瓜130多万亩,西红柿130多万亩,甜辣椒110多万亩,葱类100多万亩,姜100多万亩。


        以1992年我省蔬菜业开始大发展为标志至2002年的10年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16.0%;瓜类播种面积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4.2%;蔬菜产值增长了8.4倍,年均增长25.1%。


        发展蔬菜生产的过程,也是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的过程,在这十年间我省蔬菜的发展已成为集蔬菜栽培、包装、贮藏、加工、运销、出口于一体的蔬菜业,全省已建成各类蔬菜批发市场700多处,蔬菜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50多个大中城市;从事蔬菜加工的龙头企业已有上千家,加工出口的商品品种达80多个,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蔬菜营销的有200万人,从事产前、产中技术服务的有100万人,从事加工保鲜的有50万人。蔬菜业已成为我省农民的头号增收产业,不但为全省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二、我省蔬菜生产在全省种植业中的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00—500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大致在2.8%左右,蔬菜产值在种植业中仅居于第五位(即粮、棉、油、果、菜),所占比重不到7%,属于种植业中的“小字辈”。90年代以来,蔬菜瓜类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全省种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91年蔬菜瓜类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4.2%,产值上升为第三位,仅次于粮食和棉花,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至1995年,蔬菜瓜类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9%,产值又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粮食,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8.2%;1999年蔬菜瓜类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15.3%,产值高居全省种植业中各种作物之首,上升到第一位,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3%;2002年蔬菜瓜类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20.7%,实现产值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8.5%,已占据全省种植业的半壁江山。


        从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看,蔬菜在我省农业中的地位可概括为“举足轻重、无可替代”。说其“举足轻重”,是因为蔬菜已撑起山东农业的“半边天”;说其“无可替代”,是因为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整个大农业中很难有其他新的产业能够替代蔬菜,尤其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消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因此,蔬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我省蔬菜在全国蔬菜业中的地位


        1.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我省蔬菜瓜类的播种面积、总产量、产值自1991年开始跃升为全国第1位以来,一直保持全国第1位的领先水平。2002年,我省蔬菜瓜类的播种面积为3423.2万亩,总产量9678.6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1.6%和16.1%。其中: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1.3%和15.8%;瓜类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2%和18.1%。从2002年的统计资料看,全国蔬菜瓜类播种面积过1500万亩的省份有山东、河南、江苏、广东、湖北、河北、四川、广西和湖南9个省,这9个省可以称之为全国的蔬菜生产大省,在这9个大省中,我省可谓是“鹤立鸡群”,优势比较突出。近几年河南、江苏两省虽然发展较快,但播种面积仍比我省分别少881万亩和1008万亩,其他的7个省播种面积仅相当于我省的一半左右。论总产量,我省比河南省高23%,比江苏省高72%,比湖北省和河北省高1.3倍,比另外的四个省份高2倍左右。尤其是我省的冬春设施蔬菜优势最为突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5%以上,其中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45%;蔬菜种类、品种数量也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高档菜、精细菜、特色菜花样繁多,可谓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大菜园子”。


        2.蔬菜商品量居全国首位。我省蔬菜以其突出的优势在全国蔬菜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本省销售和加工外,占蔬菜总产量的70—80%进入了全国市场,主销华北、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全国蔬菜总商品量中占有20—25%的市场份额。


        3.蔬菜加工出口居全国首位。我省蔬菜加工品的出口多年来一直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出口量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100多万吨,创汇6亿多美元,出口量和货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攀升,目前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尤其是对日出口占到了全国的60%;出口国家和地区多达100多个,出口的商品品种数量达80多个,均在全国居于首位;其中芋仔占我国对日出口的85%,菠菜占我国对日出口的99%,其它传统名优蔬菜出口也占明显优势。


        我省蔬菜业经过十年的加快发展,已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特色,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许多不足之处。这些发展特点、特色和好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调整发展思路,采取趋利避害的措施加以克服。


    一、我省蔬菜业的发展特点


        1.以日光温室为龙头的保护地蔬菜是我省蔬菜业的重点和亮点。自1995年以来,我省保护地设施栽培蔬菜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目前全省中小拱棚、拱圆大棚和日光温室等保护地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占全国保护地设施蔬菜总面积的35%以上。保护地栽培的蔬菜虽然投资较大,但其经济效益高,全省保护地设施栽培的蔬菜面积虽只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其产值却占到了蔬菜总产值的70%以上。在保护地栽培中,组装配套了良种、嫁接育苗、地膜覆盖、CO2施肥、反光幕应用、微滴灌溉、根外追肥、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十多项新技术,使蔬菜产量水平不断提高,并创出了亩产*瓜3万公斤、番茄2万公斤的高产典型。在各种保护地栽培设施中,日光温室是最重要的亮点。日光温室从辽南引入我省后,由于农技人员的不断努力,在结构上不断改造创新,同时由原来只能栽培越冬茬*瓜,经不断探索栽培技术,使能够栽培的蔬菜种类已拓展到十几种,目前全省的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已近300万亩,约占全国日光温室蔬菜总面积的45%。保护地栽培蔬菜的迅速崛起,实现了蔬菜淡季不淡、一年四季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加工出口对蔬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我省的蔬菜业不但保护地设施栽培是一大特色和重点,而且常规的传统菜如“三辣”、芋头、马铃薯等由于大力开展深加工也成为蔬菜业中的强项。开展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功不可没,全省蔬菜业的加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速冻蔬菜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全省目前已形成*配套的蔬菜加工体系,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已有上千家,有300多家企业在山东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局进行了注册登记,其中通过商检认证的有200家,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我省的农业产业化全国有名,但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蔬菜产业化,以蔬菜加工出口为重点的产、加、销一条龙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全省已形成四大蔬菜加工区,即以莱阳为主的胶东加工区,以安丘为主的鲁中加工区,以苍山为主的鲁南加工区和以菏泽市牡丹区为主的鲁西加工区。蔬菜规模化种植带动了蔬菜加工业的发展,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环。


        3.蔬菜主产区由城市郊区为主变为农区大基地为主,初步筑起了区域化、规模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已改变了长期以来蔬菜主产区在城市工矿区、农村只生产农民自食菜的生产格局,在过去的粮棉产区呈现出了向符合商品化生产要求的区域化、规模化、社会化大生产迈进的格局。全省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声誉的大型蔬菜基地,如苍山、金乡的大蒜基地;莱芜、安丘大姜基地;章丘大葱基地;东明西瓜基地;滕州马铃薯基地;寿光、苍山、临淄、泰安郊区规模宏大的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等;昌乐大棚西瓜、莘县厚皮甜瓜、枣庄春棚菜豆、青州保护地茄子也都是有特色和规模的保护地蔬菜基地。围绕基地建设,各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相伴而生,为基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这些基地,蔬菜生产成为社会化的大生产,靠规模化、专业化,靠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开拓市场,从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蔬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4.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和运销队伍的发展,推动了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伴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蔬菜运销流通体系迅速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省各地已建成蔬菜批发市场700多处,投资总额20多亿元,有14处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点为全国鲜活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基本构成了国家级、区域级、初级三级配套的市场络,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集贸市场为辅、产销紧密衔接并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蔬菜集散运销体系,并涌现出了苍山运销型、寿光大市场集散型、金乡综合交易型三大流通模式。全省所产蔬菜的70%,通过专业批发市场销往省外。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280万吨,成为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大型蔬菜市场基本做到了交易、服务、加工、管理四区分明,形成了良好的交易秩序、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初步具备了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三大功能。全省从事蔬菜商品流通的人员达200多万人,蔬菜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50多个大中城市。蔬菜流通体系的建设,保证了蔬菜产品的及时运销,在全省蔬菜的主产区基本形成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并进一步确立了作为全国“大菜园”的优势地位。


        5.蔬菜业的加快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蔬菜业的加快发展最得益的是农民,种植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吸收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生产环节看,按每亩日光温室大棚占用1个劳动力、一般保护地栽培2亩占用1个劳动力、一般露地栽培3亩占用一个劳动力计算,全省仅种植蔬菜这个生产环节就消化劳动力1450万人。另外,据粗略估算,全省从事蔬菜营销的有200万人,从事产前、产中技术服务的有100万人,从事加工保鲜的有50万人,总起来算,全省从事蔬菜产业的种植、流通、加工、服务各环节共安排了1800多万劳动力。这一数字,占到了全村农村劳动力的一半多。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省的蔬菜生产由于受自然气候和栽培习惯、条件的制约,主要进行春、秋两季生产,蔬菜供应的淡旺季明显。随着冬春季保护设施和夏季以防雨、降温为主的设施栽培的广泛推广应用,使蔬菜四季供应充足,种类、品种日益繁多,季节性差价越来越不明显,再加之蔬菜流通体系的畅通,促进了我国蔬菜均衡生产、周年供应目标的基本实现,对解决我国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蔬菜周年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值得充分肯定的主要经验


        1.蔬菜重点产区的领导和广大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是蔬菜业发展的关键。这些产区的领导审时度势、大胆地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组织和安排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和建立蔬菜批发市场,搞活流通,真正将蔬菜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正是依靠领导和农民两个积极性的发挥,才推动了全省蔬菜业的大发展。


        2.正确的宏观指导使蔬菜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省委、省*府对蔬菜业发展比较重视,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山东园艺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与山东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密切合作,经常深入产区开展调查研究,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山东蔬菜发展大计,积极向省*府领导提出建议,并针对我省蔬菜发展中的问题向全省提出指导性意见,从而使全省蔬菜业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发展目标。例如,从调整种植业结构、蔬菜种多大面积,到种什么种类和品种,向何处运销、卖什么价钱,都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对全省蔬菜发展重点、策略、目标、措施等,在全行业形成了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省蔬菜业发展的步调一致,少走了一些弯路。


        3.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省农业科技部门以解决蔬菜业发展中的难题和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为出发点,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提高蔬菜经济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在科研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引进并选育出了一大批蔬菜新品种,尤其是如针对1997年以来蔬菜消费市场向多品种、营养化发展的需要,我省连续三年引进国内外2000多个蔬菜品种,且多为保护地蔬菜品种和创汇蔬菜品种,使我省成为世界上蔬菜品种最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寿光有“蔬菜联合国”之称,全省蔬菜栽培的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保护地栽培的设施改进方面,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筛选和优化棚型,设计定型了结构合理,保温、透光性好,适于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的新型日光温室;在应用技术方面,从肥料应用、病虫害防治入手,提出了平衡施肥和病虫综合控防技术;在科技推广方面,主抓示范园区,搞技术攻关,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的应用步伐,目前全省蔬菜科技示范园近400处,真正起到了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同时,对菜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菜农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并注重发挥菜农的创造力,及时总结菜农的先进种植经验进行示范推广(有不少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模式、光温控制技术就来源于菜农的生产实践),使蔬菜科技推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科技进步为蔬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在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激素的现象依然存在;西瓜、甜瓜生产中盲目早采,生瓜上市的也较多;农药施用欠合理,部分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比较突出;有机肥施用不足,大量施用氮素化肥造成产品中硝酸盐含量超标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产品的商品质量和营养、风味品质,降低商品价值。另外,在整个蔬菜产品结构中,绿色食品蔬菜、有机蔬菜所占比重还比较低。


        2.蔬菜单产低,管理水平不平衡。尽管近几年来从总体上说我省蔬菜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创造了许多高产典型,但省内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棚户之间,高产与低产差距大、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老菜区、新菜区同样的日光温室种同一种蔬菜,其产量和效益相差几倍到十几倍。


        3.产后处理薄弱。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蔬菜业的效益,生产环节只占25%,流通环节占42%,加工环节占33%,由此来看蔬菜业的效益主要在产后。而相比之下,我省对蔬菜业发展对产后处理重视不够,商品质量、包装及营销手段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新鲜蔬菜目前多数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等。另外,作为目前的一个新时尚——净菜清洗加工、包装进超市,我省还没有破题和大的动作。


        4.蔬菜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近些年来,我省蔬菜加工品的出口主要是面向日本,出口市场比较单一,对新的销售市场开拓不够,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远未形成,面对国内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潜在的风险较大。


        5.良种培育跟不上。我省的蔬菜品种虽是全世界最多的地方,但我们自身的良种培育跟不上,蔬菜制种业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落后于世界、落后于全国,更落后于生产,多数品种都是从外地购进的,由此我省将有大量的购种款流失到省外,这与蔬菜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发达国家是公司育种,经营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与此相对照,我省的蔬菜良种培育体系建设还大有潜力可挖。


        6.信息不灵的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如此大规模的保护地蔬菜,但由于蔬菜栽培的种类多、保护方式多、茬次多,难以全面掌握种植面积、产量、出菜时间。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但目前我省尚没有建立统一的蔬菜信息络中心,对国内外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了解不及时,而单靠市场反馈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因而经常会因市场误导使菜农盲目种植,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


        7.有些地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有些地方蔬菜种植仍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因为达不到一定规模,在当地很难形成交易市场,再加之由于分散种植又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会相对增加交易成本,且也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而且菜农卖菜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增加一些成本开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8.围绕蔬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还比较落后。蔬菜业已成为我省农业的半壁江山,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围绕蔬菜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服务的行*、科研、技术推广以及产后产品处理标准、产品质量认证监测等却依然比较薄弱。蔬菜科研跟不上蔬菜生产的需要,超前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蔬菜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同时也缺乏无公害生产的组织和技术标准;围绕蔬菜业发展的各种监测、监管体系不健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蔬菜业的正常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蔬菜业发展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使蔬菜业的生产经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面对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蔬菜业的发展既有机遇,也同时面临着挑战。我省蔬菜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根据蔬菜生产经营出现的新特点,转变发展思路,采取趋利避害的措施,实施二次创业。


    一、进入新世纪蔬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面临着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的机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针对农村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调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蔬菜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必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得到大的发展,这无疑对我省蔬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蔬菜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加入WTO使蔬菜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一是有利于国际市场空间的开拓。加入WTO后成员国之间降低关税以及禁止使用新的贸易壁垒,这将拉动蔬菜市场需求,为蔬菜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有利于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加入WTO后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引进外资和技术,更好地开展蔬菜加工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和引进,同时也有利于吸收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参与蔬菜精深产品加工。三是有利于加快蔬菜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入WTO后,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将由满足内需为主,变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特别是新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将会促进我国蔬菜产、加、销一体化的研究与开发,促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加快蔬菜产业升级。四是有利于加快蔬菜业市场化进程。加入WTO后,对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促使我们在品种结构、质量标准、加工工艺、交易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蔬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国内各省(市、区)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近几年,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大城市郊区还是边远省区,蔬菜生产均呈现大发展的态势,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全国性的蔬菜基地,且势头仍有增无减,致使一些地方蔬菜供求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这无疑对我省蔬菜的外销造成一定冲击。


        2.居民消费趋势变化加快,对蔬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城镇消费趋势在快速经历了数量型阶段和质量型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了以“优质、营养、安全、方便”为标志的营养型阶段,蔬菜经营由前几年的“卖方市场”已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由原来“种什么吃什么”变为“想吃什么买什么”,由原来习惯于到市场上买普通的“大路菜”变为买“精细菜”甚至到超市里买“净菜”,这就要求蔬菜的生产和流通必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但我省目前传统的蔬菜生产格局还一时难以适应居民消费趋势的变化。


        3.市场促销成本攀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蔬菜同其它商品一样,宣传促销日益重要,而且向多样化、多渠道、高投入演进。我省蔬菜虽然大部分地区是规模化格局,但目前生产经营主体仍是分散的农户,加之产地、销区市场经销客户经营尚处于随意性、无序化状态,市场调研、市场开拓、宣传促销大部分工作要由产地各级*府来承担。生产经营主体与宣传促销的主体相分离,且生产经营主体对宣传促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但使促销成本上升,而且也不利于市场开拓。


        4.生产风险加大。菜农的利益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产品及时进入市场;二是产品能卖个好价钱。但目前我省不同地区之间蔬菜品种结构雷同的问题比较突出,上市过于集中,批量越来越大,最直接的后果往往就是价格大战。目前的市场竞争状况,也加大了对市场分析预测的难度,会给生产和流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生产风险加大。


        5.不适应WTO要求。加入WTO虽是蔬菜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但我省蔬菜业生产管理的现实状况也还有许多问题不适应加入WTO的要求。主要问题有:一是产品质量不硬。国际市场对蔬菜产品的要求较国内高得多,我省有些蔬菜产品必须解决农药残留超标和硝酸盐超标的问题,否则就难以抵御国外以技术壁垒为抵制措施的巨大冲击。二是产品档次不高。我省在生产环节虽然新品种、“精细菜”不少,但向国外出口多数是加工产品,而我省缺少高档次产品的加工企业,新老企业技术改造缺乏有效指导和信息服务,新建企业缺乏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力。三是全国蔬菜过度扩张的情况比较严峻,会对我省带会一定冲击。各个省(市、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都在大力发展蔬菜,搞不好就会导致国内的无序竞争,进而会导致出口产品效益大起大落。四是体制问题。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是农产品产加销、内外贸一体化的行业管理体制,而我省虽是蔬菜生产大省,但目前对蔬菜业的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现在仍为产加销分离、贸工农分割的条块管理体制,不利于对蔬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三、未来蔬菜业生产经营的变化趋势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将使蔬菜生产经营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认为,从宏观上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蔬菜生产经营将会出现的新特点,主要有:一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将是主流。目前高*、高残留农药对蔬菜造成污染,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蔬菜品质下降,不合理使用催熟剂造成了蔬菜营养成分不足、风味不佳等,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居民将更加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必然对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二是蔬菜加工程度提高,净菜和冷冻菜将逐步在城市推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净菜、冷冻菜上市将是必然趋势。三是蔬菜经营呈现一体化趋势。蔬菜基地将逐步集中到自然条件最合适的地区种植,蔬菜生产、加工、


    销售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各经济利益主体要相互融合,一大批从事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也将会纷纷涌现出来。总之,21世纪是蔬菜业走向产业化、设施化、集约化、优质化、绿色化的世纪,一个将产前、产中、产后及生产、加工、销售连结为一个整体的蔬菜产业化高潮正在悄然兴起。


    四、进一步加快山东蔬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省蔬菜业经过十年的加快发展,已经达到了规模扩张的预期效果,取得了很大成绩,奠定了全国蔬菜大省的地位。但面对全国蔬菜发展的新趋势和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我省还许多不适应之处,如在指导思想上有的地方仍然坚持以“增量求增效”;在工作安排上,仍存有“重生产轻流通”以及“重生产、重流通、轻加工”的倾向,没有对产、加、销实行统筹;在竞争手段上,对价格竞争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还缺乏过硬对策;在生产科技方面,科技储备不足,突破性的新技术、新成果尚未形成;在流通方面,批发市场的软件建设急待提高,信息的采集、整理、传递也有待加强;在加工出口方面,在全省能起龙头作用、能形成梯次加工结构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大型企业集团还比较少,加工企业集团化、群体化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面对新的形势,我省蔬菜业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省作为全国蔬菜大省的优势地位,必须实行新的发展战略,必须实施二次创业,在巩固发展传统优势的同时,再创新优势。我们认为,我省蔬菜二次创业的精髓是要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飞跃,即由原来以量的扩张为中心、以生产为中心,适时转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产后为中心,延伸蔬菜业的发展链条,加快产加销一体的蔬菜产业化步伐,把蔬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植;要依托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稳步发展蔬菜产销合作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做强、做大蔬菜业,实现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的跨越。


        二次创业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特色化、名牌化为突破口,以产业化为实现途径,立足于蔬菜的育种、育苗、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布局;在适度扩大菜田面积的同时,重视蔬菜种植结构的调整,重视蔬菜加工新品种的开发,实施名牌战略,创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优质产品;高度重视蔬菜的产后处理,加强产品的整理、包装、贮运、加工,不断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靠产品质量优势,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巩固和发展市场份额,构筑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特色化、名牌化生产,多元化、市场化营销的蔬菜产业带,使我省成为国内外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使蔬菜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


    五、实现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跨越应采取的对策


        促进蔬菜二次创业,实现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的跨越,我们认为,在今后蔬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从我省的现实情况看,要做强、做大蔬菜业,必须向纵深推进产业化;而要纵深推进蔬菜产业化,必须首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种植、加工蔬菜是扩大出口的需要,也是稳定国内市场份额的需要,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加工企业信誉、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建议省里要统一组织有关科技、教学和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市场要求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分门别类地研究制订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从产地环境到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及包装上市全过程的操作技术规范,并通过示范修订,使其逐步上升为我省的地方标准,用标准来规范农民的种植和作业行为,用标准来规范龙头企业的加工行为,用标准严格控制从种子到育苗、到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诸多环节,逐步实现全过程的标准化,从根本上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和规格的统一。


        在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推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首先,对蔬菜产业化要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不能仅重视生产而轻视加工和流通,在蔬菜主产区要成立蔬菜产业化的主管部门,改变目前各部门分散管理的状况,对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检测等实施统一管理,逐步把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按产业化要求连接起来。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当前要把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和产销中介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市场开拓和抗御风险的能力。第三,注重*策推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府要出台一些相关*策规定,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户与市场连接、有利于各种产业化组织和主体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第四,探讨机制建设。要通过建立好的运行机制,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与贮运的同步发展,使产业化各环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能成为具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利益共同体。


        我们认为,纵深推进产业化,建好产业化实体是关键。要不拘一格、多种模式地组建产业化实体,将蔬菜的制种、育苗、种植、加工、销售融为一体。从我省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现实状况看,我们认为,成立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层的蔬菜产业化集团公司实行“公司式制种—工厂化育苗—分散的农户按基地要求大田种植—企业加工—集团公司统一对外销售(尤其是出口)”是理想的产业化实体模式。对照这一模式,我省目前“公司式制种”尚未破题,“工厂化育苗”刚刚初露端倪,对外销售尚未形成“合力”和“拳头”。对此,必须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


        组建产业化实体,加工企业是关键。从我省目前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现实情况看,小、散、粗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借助于资产重组和组织重构,采用兼并、重组、租赁、联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加工企业的集团化和群体化,不断提高加工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二)突出发展重点,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已经达到了较大的规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走“稳定发展规模、靠质量取胜”的路子,一方面在蔬菜业的发展方向上,必须突出发展重点,突出山东特色;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再一方面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培植名牌,依托名牌开拓市场。


        在发展方向上,我们认为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围绕蔬菜周年供应的目标,重点发展提高以日光温室为龙头的设施蔬菜栽培,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二是围绕蔬菜加工品的出口,重点发展以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传统出口蔬菜、调理食品等为主要产品的出口蔬菜;三是围绕挖掘传统优势,重点发展山东名产蔬菜;四是努力争创新优势,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档蔬菜、精细蔬菜,新、稀、特蔬菜,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产品,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我们认为应重点把好蔬菜种植关:一是要根据市场需要,选用高产优质的蔬菜良种,特别是重视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二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风味、口感、食用安全为重点,在蔬菜栽培管理中严格控制氮素化肥的用量,增施有机肥,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按照蔬菜作物的需求,实行配方平衡施肥或测土施肥,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三是在病虫害防治上要严格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高效、低*、低残留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防措施,严格控制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确保全部是无公害的“放心菜”;四是适当发展绿色食品蔬菜(AA级)和有机蔬菜。总之,要依靠安全、卫生、有特色、有风味为标志的产品质量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


        面对蔬菜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而产品质量是靠品牌效应体现出来的,只有创造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质量过硬、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才能使蔬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树立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应围绕我省蔬菜的优势品种,进一步加大培育和争创名牌的工作力度,形成一批蔬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群,尤其是注重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广为人知的新、名、特、优、稀新产品,并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的比重。对已确立的名牌产品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名牌营销策略,搞好商标注册,制定商品标准,进行高标准的产后处理。要改变把名牌产品当作一般商品销售的做法,重新对名牌产品进行市场定位,走名品变精品、抢占市场制高点的路子。


    (三)优化蔬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提高规模效益


        蔬菜是比较讲究规模效益的产业,大力开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鲜菜的市场流通,也有利于产后加工。为此,必须把优化蔬菜业发展布局作为提高蔬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对不同栽培设施、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蔬菜应重点抓好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我省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等情况看,我们认为,我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好,应重点进行蔬菜加工,加工企业要形成集团化和群体化,蔬菜基地要尽可能向中西部地区性延伸;济青高速沿线地势平缓、土质肥沃,群众收入相对较高,投资热情也较高,应重点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其他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各种保护地设施蔬菜或露天蔬菜。为促进蔬菜业的规模化发展,在生产环节要积极探讨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蔬菜集中种植区促进土地向种菜能手集中,同时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由此作担保,争取银行的资金支持,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加工环节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形式,促进企业集团化、群体化;在销售环节,在主销区要建立办事处,尤其是在国外建立办事机构,以提高外销比例。在生产经营组织方面,除了认真落实“公司+基地+农户”这一有效形式外,为适应蔬菜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对重点龙头加工企业,还要探讨“公司+基地+农场(或农业车间)”等形式。同时,要大力倡导成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融为一体的蔬菜产业化实体组织。


    (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元化开拓新的蔬菜销售市场


        面对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尤其是伴随主销区蔬菜自供能力的不断提高,我省开拓新的蔬菜销售市场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认为,市场开拓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属于名牌产品、特色产品、精细产品的鲜菜(包括简单商品化处理的鲜菜)要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以国内外大中城市为重点,积极开展新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在巩固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等传统销售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华中、华南和西北市场;对蔬菜加工品要注重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出口加工企业要树立长期应对国际壁垒的意识,建立完善出口快速反应和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出口过于集中于日本等少数国家、动辄受绿色壁垒制约而带来的风险。


        为适应开拓新的营销市场的需要,对鲜菜产品要强化产后的商品化处理。要根据市场需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研制采后处理措施,研制相应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制定出主要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广泛开展加工、运销技术研究。通过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应该大力实施“净菜进超市”工程,充分利用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对鲜菜进行产后商品化处理,如分级、清洗、包装、预冷后直接进入超市。要大力提倡净菜上市、包装上市、分级上市、套菜上市,这一方面能够方便市民生活,减少城市垃圾,而且能够使蔬菜增值,同时还能大量消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国内市场的运销组织方面,要以发展壮大农民运销队伍为突破口,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民运销队伍建设,一可实现流通增值,二可保障产销衔接,三可稳固在省外的销售阵地,四可解决劳动力就业,可谓一举多得。*府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制定鼓励和扶持*策,帮助运销专业户解决当地、途中及销地的障碍和壁垒,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构筑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五)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蔬菜业发展上水平


        蔬菜是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要把蔬菜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加快培植,首先必须加大对蔬菜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也依赖于科技进步。为此,建议围绕蔬菜的产、加、销各环节抓紧组建一个高水平的蔬菜业研发中心,重点研究蔬菜新品种的培育、蔬菜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工厂化育苗、设施栽培新技术以及蔬菜加工新品种的开发。依托这个研发中心,为蔬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发挥超前导向作用。


        如何让菜农掌握更多的技术对蔬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目前已掌握的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并能让80%的菜农应用到位,我省的蔬菜单产可提高三到四成,效益可增加二到三成,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提高菜农的科技素质。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蔬菜技术推广体系,搞好技术服务;二是要积极支持各地组织农民成立蔬菜专业研究会;三是要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分层次搞好蔬菜技术推广员、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户和广大农民的定期培训,尤其是应抓好农民技术员和带头户的培训,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农民技术员和带头户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和技术水平;四是农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好蔬菜科普书籍的编著、出版,尤其是组织编写各种蔬菜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规范向菜农普及,以加快实现蔬菜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六)建立蔬菜市场信息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目前是信息经济时代,面对蔬菜业“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针对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我省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省份,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加快建立市场信息络。建议我省要抓紧建立蔬菜市场信息络中心。我们认为,蔬菜市场信息络中心,应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即信息传输体系、预测预报信息体系、专家系统和科技信息体系。依靠信息传输体系,可实现全省各大中型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之间以及与国内外蔬菜市场的联,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及时提供有关生产、市场、供货信息,以帮助各蔬菜批发市场制定指导性价格并明确判断市场供求关系;依靠预测预报信息体系,可以研究蔬菜产销发展趋势和开展主要蔬菜品种产销形势的预测预报,为各地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依靠专家系统和科技信息体系,可以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并对蔬菜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专家提供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蔬菜信息络体系,可以增强和完善市场功能,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蔬菜业发展战略研究azt0jj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