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行业知识小课堂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
TUhjnbcbe - 2025/5/6 16:55:00
白癜风规范化诊疗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95089.html

年秋,我出差去浙江金华的东阳县见客户。与客户一见如故,相聊甚欢。后来聊到学习方面的事情,我发现他对知识的学习非常努力,对小孩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视。

我问其原因,他说,浙江这个地方七山一水两分田,之所以成为富饶之地,是靠着人民勤奋得来的。但是以后不能只勤奋,还得学习知识啊,这样以后遇到新的事物才能更快地去掌握。现在社会节奏快,新的事物层出不穷,稍微不留神,马上就掉队了。

我深以为然。恰巧客户也姓马,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初三学的一篇文章《送东阳马生序》(全文我附在后面了,感兴趣可以重读一下)。

小时候学习的这篇文章,现在读起来才有所明白,真道是:年少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成书中人。人到中年,突然觉得我们之前课本的文章真是篇篇经典,没有一篇是多余的。

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家贫,除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书籍是可以读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家中唯一的书,是一本用于木工设计的类似连环画的图纸书。这本书被我翻来覆去无数遍,很多纸张都烂掉了。说起来是“书”,其实就是很多张比较大的图纸订到了一起,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高中阶段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一看到图就能想到它立体的样子,这使我学习数学的速度比别人快一些。即使是因为腿受伤在家休学了几个月,数学成绩也没有落下。

初中一年级因为农村公立学校缺少英语老师,我的英语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为了学好英语,在老师的推荐下第一次向家里要钱买了一本叫《三点一测》的英语辅导书,计划寒假在家好好复习一下,争取把丢掉的成绩补回来。回家路上,大雪封路,数次滑倒,书不幸掉了,哭着返回寻找,来回数次仍未找到。为了不被家长发现,在家门口蹲了好一会儿,待泪干之后才敢进家。

初中三年级有幸被老师选中去市区参加考试。考完之后,我在路边的一个报刊亭前徘徊良久,最后痛下决心买了一本《读者》杂志。当即就被其中文字深深吸引,欣喜若狂,久看不厌。一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仍然买了许多《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

高中时代相对就好一些了,同学们的书相互交换着看,我看到的书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在学习繁重的情况下,我读了《尘埃落定》、《活着》、《拿破仑传》、《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等一些书籍。跟《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一样,每次都是尽快读完还与别人,更不敢把书带回家看,怕路上丢失无法归还。

大学时代有了图书馆,其中藏书不计其数,但是阅读的时间比高中少了。为了生活,从大一的第一个星期开始,几乎每一个周末都要做临时工来挣钱补贴大学的生活费。做市场问卷调研,去五金厂打工,去砂轮厂以实习的名义打工,去小区发传单,去做家教,再加上学生会和社团的一些事情,这些都导致我没有太多时间去读书。读书好像变成了奢侈品。

如今恰巧又想到了《送东阳马生序》里面作者宋濂读书的场景,跟我的经历那么相似。但是跟他相比,我嗜学的程度不及他万分之一。

我有的时候不禁思考:宋濂到底通过读书得到了什么?

答案当然首先是功名。这在古代是文人一辈子的荣耀。

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又是“浙东四先生”之一,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这些足以说明宋濂在当时社会的功成名就。恰恰也证明了其勤奋读书的成果。

难道读书仅仅是考取功名吗?

不一定。很多人也很勤劳的读书,但是成就一般。像宋濂这样拥有这么大成就的人不多。那么宋濂是为何拥有这么大成就的呢?

我们看原文。

原文第一段写其爱读书,常借书于藏书之家,计日归还。在古代能够藏书的家庭多半为当地的有名望的贵族,与他们借书并守约按时归还,这些在名门望族眼里可能头几次借书还书还不在意,但是次数多了就会记住这个穷困的小伙子,并且印象很好,守时、爱学习。对于宋濂来说,每次借书都增加了自己的信誉,对于名门望族来说更收获了声誉。要知道,名门望族愿意把书借给一个穷苦的小伙子,这件事本身就会给乡邻相互传颂,说其礼贤下士,不因穷富、地位区分待人。

在双方都互利互惠的情况,宋濂和当地的名门望族建立起来了一种基于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其实就是人情世故。你还记得电视剧《少帅》里,张作霖对张学良说的一句最经典的话是什么吗?

“江湖是什么?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这对于宋濂来说,这哪里是借书啊,这是人情世故。借书读书吸收知识,这些只是一部分,更深层次的是通过借书打通了自己的人脉关系网,与当地贵族之间建立了信任的关系。这为其后面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回到原文。

原文的第一段后半段介绍了其成年之后到百里外拜访名家大儒时无比谦逊的场景。我们刚才说了,宋濂幼时把自己老家附近的名门望族几乎拜访完了,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成年之后开始走出乡里,到百里之外拜访名家大儒了。

跟前面的借书一样,宋濂对待名家大儒的态度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换成白话就是毕恭毕敬,万分小心。待其高兴的时候再去请教。你想一下,假如你是名家大儒,你也会喜欢这个衣衫褴褛、谦逊谨慎、诚恳倍佳的小伙子的。

宋濂通过走出乡里去拜访名家大儒让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从乡里走到了县里,走到了州郡。于是周边县里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叫宋濂的小伙子,他勤奋守信,刻苦认真,对待学习孜孜不倦,人们以和他打交道为荣。

“哎,你听说了吗?隔壁县有一个叫宋濂的小伙子,人穷志不穷,勤学苦读,到处拜访名家大儒,人又谦虚谨慎,我辈之楷模啊”

“是啊是啊,下次见到他定要和他交流探讨一番......”

看到了吗,还是那句话,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按照这个路径继续下去,宋濂下一步就是去省城拜师了,然后就是学业有成入驻京师了。

是的,原文的第二段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段主要表达的是成功之后的谦逊。

第四段主要表达的是对东阳马生的勉励。

看到了吗,《送东阳马生序》整篇文章看似在劝告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知识,本质上就是一部底层人民向上层跳跃层级的奋斗史。其中的详细步骤都告诉我们了,生怕我们不知道。还要在最后单独一段文字勉励一下。

回到本文标题,现在如果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该如何重读知识?

又或者说,我们该如何重读知识背后的人生逻辑?

重读知识,读的不仅仅是知识,读的是人情世故,读的是人生逻辑。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重读知识,领悟人生真谛。

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业知识小课堂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