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和《家》的创作年代分别是四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此表达的主题有异同。共同点有很多,比如祁家和高家都是四世同堂的家庭;都处于社会新旧交替之际,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地烙印在国人身上;作者的创作笔调都是充满激情、饱含憧憬的。不同点在于这两个阶段的社会矛盾不同——《家》紧承五四时期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精神,主要矛盾是“内忧”,即封建大家庭中几代人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四世同堂》直接书写北平人民的抗日战争血泪史,主要矛盾当然是帝国主义殖民的“外患”。
从作者构思小说的主要人物身上,可以引起我们艺术审美的思考:《四世同堂》里住在小羊圈胡同的平民祁家有三兄弟: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家》里成都北门首富高家也有三兄弟: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
《四世同堂》主要着墨在于大哥祁瑞宣,瑞宣因为是长孙,肩负着主持整个大家庭的责任,这个位置并不好受,因此瑞宣和觉新一样委屈、苦不堪言。但瑞宣比觉新更能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也更具反抗意识。最初他就鼓动瑞全离开北平、投身抗日,每天他在抗争和顾家的两难选择中进退,在目睹钱家的家破人亡、父亲天佑的死、瑞丰的死之后,明白留在家里并不能保全家人,最后终于踏上和瑞全一样的道路,积极为反日作贡献。《家》这本书中的觉新同样也不敢忤逆高老太爷的意思,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大家,高家的败家子实在有点多,不像祁家只出了瑞丰一个。
老二瑞丰算得上是汉奸三人组”里最不讨人厌的角色,冠晓荷附庸风雅式的虚伪和自私,蓝东阳表里一致的阴险和卑鄙,瑞丰的悲剧在于他的好吃懒做、无知愚蠢。他如同一个只会伸手要糖、否则只会哇哇乱哭的巨婴,被冠家的“假富贵”吸引,被狐朋狗友带上一条不归路。在学校和蓝东阳明争暗斗的较劲中更显出孩子气,胖菊子离开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家。
他的崇洋媚外本质是懦弱的,当科长也只是偶然情况,从或气急败坏、或神气十足的小干脸上,透露着不高明的汉奸气质,也不具备和高手过招的心思和城府。《家》的觉民介于觉新和觉慧的性格之间,他具有明显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全书重点写他和琴表姐自由恋爱的故事,作为觉新和梅表姐爱情悲剧的对照,告诉人们不去付出实践同样也不会幸福。
这两本书的老三都是家中最具反抗意识,也实实在在付出行动的人。《四世同堂》的瑞全在作品一开始就离开北平抗日,在书的最后回来,秘密做着抗日情报工作,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家》全书的主视角是觉慧,通过他自己的感情受挫、事业奋斗,以及目睹饱受封建思想摧残的鲜活生命来完成内心蜕变,最后终于乘船去上海,探索一篇新的天地。
《四世同堂》的特点主要是“广”,它展现的社会图景更加广阔,人物性格更加复杂,也更具成长性,除了祁家之外还塑造冠家、钱家、大杂院等各色人等的众生相,可谓是波澜壮阔的北平抗日史全景图。《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展现巴金的思想之“深”,他深入探讨最具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衰落崩塌的深层原因,探讨封建礼教是怎么“吃人”的,也真实地展现在新思想到来之际,不同的青年们的思想挣扎、情感纠葛。因此《四世同堂》是一本关于社会的书,《家》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读罢两本书终于明白,要想打破心中的魔障,勇敢地去冲破藩篱或者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