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是诞生在三晋大地上,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形成的一支商业大军。他们大多以家族的方式呈现,现存的能够让我们重温昔日辉煌,找寻商业秘笈的是一个个大院、街巷,史志典故。笔者从其中挑选十大家族与朋友们分享,并不代表其它家族没有这十个优秀,只是想以十当百,从中领略整个晋商集团的雄姿。
NO.1榆次车辋常家
榆次车辋常家原籍太谷县惠安村。始祖常仲林,早些年曾栖居太谷县敦坊村,明朝弘治初年,流落榆次车辋,受雇于刘姓大户。常仲林因为忠厚老实,深得刘家信赖,就将婢女许给他为妻。
榆次、太谷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走东阳,串西阳,德音、庞至、烂车辋。”
车辋虽然地处晋中平原,但地势低洼,到处是盐碱地,靠种地很难致富。
常家八世常威,于康熙年间在张家口设“常布铺”,开创并奠定了常氏称雄商界的基业。
常威的两个儿子,长子常万玘、三子常万达继承光大了常威的事业,以张家口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南起闽粤湘,北达中俄边界,西及青海、新疆,东抵沿海,东北到鸭绿江,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商业贸易网络,使常家成为全国著名商家。从此,常威一支世代相承,绵延七代,达年,被誉为“贸易世家”。
常家重视商业经营的同时,世代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治家兴族之道,在家族内部创办私塾、书院和私立小学、私立中学、女子学堂,成为享誉三晋的“教育世家”,在山西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常家世代经营,累积财富,在家乡车辋村兴建起占地达60余万平方米的宅院建筑群,即“常家庄园”。
历经岁月沧桑,现开放的常家庄园,只是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
NO.2榆次聂店王家
榆次聂店王家经营商业最早发迹于明万历年间,极盛于清乾隆时期,当时资金曾达到万两白银,而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万两白银。
榆次王家经营行业以当铺为主,兼有商号,遍及江南、东北、河南、山东、直隶等地。其中在张家口开设的商号一次送回聂店48万两白银。
王家败在年(民国2年),王家族人追求物质享受,不问商号事,又染吸食鸦片烟,放款无法收回,存户逼提,发生挤兑,掌柜与东家一起跑路,各地商号纷纷破产。
NO.3太谷北洸曹家
太谷北洸曹氏始祖曹邦彦于明洪武初年,推卖砂锅来到太谷,落户于北洸村。
曹家发迹始于十四世曹三喜。
明末清初,太谷地区旱灾和洪苞灾害不断,再加上战乱频仍,百姓“相率逃窜,村落萧条”。
曹三喜也加入了“闯关东”队伍,来到东北朝阳,也就是现在辽宁省朝阳市一个叫做“三座塔”的地方,先做佣工,后来就租地种菜、种高粱、种黄豆,接着与一个当地人合伙开了一间豆腐坊。
豆腐坊越办越红火,当地人提出分家,因为二人均不识字,没有账簿,分家意见不合,闹到官府。因为是外地人,最后官司以曹三喜吃亏了事。
事后,曹三喜自己开设豆腐坊,取名“三太老号”,越做越大,叫来儿子曹玉蕃、曹玉台,相继开设了三隆永杂货铺、三隆粮店、三太号钱铺等多家商号。
随后以东北朝阳、太谷北洸两地为中心,迅速向周边扩张,比如在太原的小店及市区的麻市街就开设有商号,远的在京、津、冀、鲁、豫、江淮一带都设有网点。国外的伊尔库茨克、莫斯科、柏林、伦敦、巴黎、乌兰巴托及朝鲜、日本都设有网点。
北洸曹氏商业,始于明末清初,终于年,历时余年,最鼎盛时拥有资本1万两白银,共有商号、票号家,员工3人,有10代人参与了商业经营活动。
位于太谷县城西南约5里的北洸村三多堂大院是曹氏“福”、“禄”、“寿”、“喜”4座豪宅建筑群中仅存的“寿”字形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内有三层楼3座,二层楼5座,院落15个,房屋间。
NO.4太谷沟子村贠家
贠家以卖豆腐、豆芽起家,在清初康熙年间,以纯复堂之名经营商业,主营丝绸、茶叶、药材、杂货等。
贠家商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第四代,生于年(清顺治十二年)的贠成望,创办了志成信苏广丝绸杂货庄,设在太谷县城西大街,后来成了著名的志成信票号,是太谷帮的第一家票号。
他还在北京前门外打磨厂开设了义合堂钱庄、隆盛镖局、志一堂账局。在志一堂下,还特设“三公门”账庄,本银60万两,投资者为“乐三爷”,贠家系领东经营。
这个“乐三爷”,是京城的巨富,有人说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安亲王岳乐,有人说是康熙大帝大内总管,总之是一个与清廷有关联既富又贵的角色。
贠成望在太谷县设有养和轩药店,专制龟龄集、定坤丹等名药。
全国的商号有百余家,在太谷、太原、北京、天津、广州、上海、西安、吐鲁番、沈阳、张家口、汉口等地,置办房产,开办商号。
因为商号众多,而且彼此相连,形成几百米长的贠家街。通过出资盖房置办房产开设商号,这一高招要早于麦当劳、肯德基。
年(咸丰六年)至年(同治二年),贠家内部陷入一场长达7年的争产大讼,花费银两达多万两,使家族元气大伤。
此后贠家族人大都染上鸦片瘾,将钱财耗尽。
年(民国三年),志成信票号北京分号被挤兑潮所迫而关门,不久,整个票号歇业。
贠家近年的辉煌商史就此结束。
NO.5祁县乔家堡乔家
清代乾隆初年,为了支应驻防军队的粮秣,当局将土默特旗的广大牧场大量开垦耕种,由内地来到口外种地和经商的日益增多。
祁县乔家堡村青年农民乔贵发从小父母双亡,家中一贫如洗,也加入了走西口的行列,来到了萨拉齐厅。
当时,萨拉齐厅与绥远厅、宁远厅等相邻地区属于山西省管辖,习惯上称作绥远七厅。背井离乡来口外谋生的老乡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地区。
乔贵发在合成当铺当伙计,与徐沟县秦姓老乡很投机,结为异姓兄弟。
十余年后,二人稍有积蓄,便来到包头,合伙开了草料铺,并经营豆腐、豆芽、饼、切面以及零星杂货,后来还兼营打造银器。
中间曾一度亏损,几乎垮掉,乔贵发回到祁县老家种地,留下老秦照看门面。
年(乾隆二十年)是个丰收年,粮价普遍低落,黄豆价格尤其低,老秦趁机购存大批黄豆,为的是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作准备。不料次年黄豆竟成缺货,价格节节攀升。老秦把存贮的黄豆出售了大半,获利颇丰。
老秦回到祁县把老乔接来,开设了广盛公字号,生意越做越大,两人也成了坐享其成的东家,最后二人告老还乡。
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复盛公是由广盛公改组成立的,乔贵发的后人和秦家后人共投资白银三万两。
在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面前,乔家子弟恪守祖训,奋发有为,而秦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最后把本金全部抽出用于挥霍,复盛公成了乔家的独资生意。
复盛公以其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包头的市场繁荣,对包头城的形成和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就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谚,并一直流传至今。
乔家鼎盛时,生意遍布大江南北,仅流动资金就有白银万两至万两之多,如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计算在内,就有数千万两白银的财产。
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现存建筑是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家族宅院,堂号为“在中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乔家大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NO.6祁县城内渠家
祁县渠家原籍上党长子县。
明代洪武初年,其先祖渠济带领忠义、忠信两个儿子,经常往返于祁县、上党之间,利用两地价格差异,用上党的潞麻和梨换取祁县的粗布、红枣,从中盈利。
有了积蓄后,便在祁县城内定居下来。
渠家商业兴盛于十四世渠同海时代,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包头购置了十余顷土地,并独资开设了“长源厚”字号,经营菜园、粮食、油、茶叶,并兼做钱业、药材生意。
除了经营商业外,渠家还投资工业,用5千两白银接管了官办的山西火柴局,改组为双福火柴公司。20年后,公司财产增值20万元,渠家得红利20万元,是原投资的40倍。此外,还投资了山西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纱厂、晋生纺织厂等企业,都收获颇丰。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是渠家商业鼎盛期,一共开设了5座票号,几乎占到全国票号总数的1/8。
祁县城内渠家大院是清代到民国时期渠家的故居。
NO.7灵石静升王家
静升王氏,为太原王氏后裔,原居灵石县禹门外沟营村(今南关镇沟峪滩村),元代皇庆年间,族人王实迁至静升村定居。
王实开始以佃耕为主,冬春农闲时兼做豆腐,豆腐做的好,渐渐有些积蓄,自己买了几亩田,从佃农变为自耕农。
王家从第三世起,以农为主,兼做些小买卖,这时候已进入明朝。
从第七世起,王家买卖就做大了。业务包括典当、贩卖棉麻、经营京贷、酿酒做醋等
到第十三世,王家已是家大业大,与两渡何家、蒜峪陈家、夏门梁家,并称为灵石县的四大家族。
年(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玄烨在乾清宫设人参加的“千叟大宴”,年近70岁的十四世王谦受应邀赴宴,代表全族向康熙皇帝献酒,受到皇帝赞美,当即赐名为“静升王”。
王家做官的比较多,而且都是与商业有关的盐运、粮道、马道官职。
在清代中叶,主要是嘉庆、道光年间,王家担任盐运使大使、知事(均为八品)、运判(从六品)、经历(六品)、运同(五品)、盐茶同知(五品)、盐课司提举(五品)、马道通判(六品)、粮马道同知(五品)者多达数十人。
官商联手,使得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王家发迹后,便大兴土木,不断营造住宅、祠堂、牌坊、坟茔。从康熙初年一直修到嘉庆年间,现存的宅院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裔有在北京、重庆、广州、武汉、成都等地工作的,有在台湾经营船舶的,医院的。
NO.8平遥达蒲李家
说起日升昌票号都知道,而平遥达蒲村李氏正是日升昌票号的财东。
李氏原籍陕西汉中,后来到平遥达蒲村。
李家在商业上发迹的第一人叫李占殿,起初以种地为主,农闲时做些小买卖,在清雍正年间因经营颜料铺而发家。
自李占殿算起,第四代、第五代为平遥李家的全盛时期,由于资本雄厚,票号、钱庄、当铺、颜料、茶庄、药材、粮油等号业全面推进,除建筑宅院、奢侈享用外,还为“五”字辈以上直到李占殿花银捐纳了不同品级的官衔和顶戴,从正四品到从一品都有。
日升昌票号是年(道光三年),李占殿的孙子李大全和总经理雷履泰共同筹谋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票号。从创建到年(民国21年)歇业,前后运营了年,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重要商埠码头,所以有“汇通天下”的美誉。
李家的衰败始于“宗”字辈,子孙们骄奢淫逸,又抽大烟又赌博,耗费了大量钱财,以致后来的不少人无力娶妻成家。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些子孙竟将东姚村一带的祖坟挖开,有的卖珍宝,有的卖条石,甚至连圈窑墓的砖也被卖掉了。
NO.9临汾城内亢家
清初,山西平阳府(今临汾)的亢氏,人称“亢百万”,有数千万银两,堪称山西首富,晋中的曹家、乔家、渠家、常家都排在他的后面。
亢氏是个大盐商,后来经营房地产,扬州著名的“亢园”就是亢氏的。
亢氏还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大典当商。当时有人在亢家当铺附近开设了一家当铺,亢老板每天派人到这家当铺典当一个金罗汉,典价银两,连续典当了三个月,把这家当铺的资本几乎用光了。
这家当铺的主人着了慌,忙问典当人为何有这么多的金罗汉要典当?来人答道:“我家有金罗汉尊,现只典当了90尊,尚有尊金罗汉要拿来典当呢!”这家当铺主人惊出一身冷汗,忙问来人的主家是谁?当知道是亢家时,自知这是亢家要挤垮自己,连忙托人与亢氏协商,请将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去他乡。
亢氏还拥有大量田宅,在其原籍平阳府“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亢氏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NO.10襄汾丁村丁家
襄汾丁氏一族,祖籍河南古济阳。元末明初,第一代丁复逃荒来到山西太平县(汾城县原名,后并入襄汾县)丁村。
丁家依托汾河丰腴的土地,最早做的是粮食生意。
嘉庆以后,开始中药材批发零售,积累大量财富。
丁氏家族致富后,大兴土木,广建宅院,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民宅建筑群。
明万历年间,丁氏家族建院落达十座之多。
从雍正七年(年)到乾隆五十六年(年),新建了12座院落。
年(道光二十五年)至年(咸丰三年),短短八年时间又起了十座四合院。
丁村民宅建筑群,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商业X光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