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籍院士,厉害了我的哥!
可细看杜时贵院士的履历,这东阳走出来的专家,咋感觉跟东阳关系不大呢?
这东阳老乡的身份认同感从何而来?
年,杜时贵出生于浙江东阳。
年,他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四年后留校任教。
之后,他继续深造,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的工作轨迹主要在浙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历任浙江工业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院校的领导职务,并担任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
直到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时贵院士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岩体内滑移面抗剪强度的研究。
他提出的抗剪强度“三性”理论,即各质异性、各向异性和非均一性,以及他研制的世界第一套单台多尺寸抗剪强度试验装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些成果完善了抗剪强度理论体系,提高了工程设计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推动了岩石力学领域的发展。
杜时贵院士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东阳。
那么,强调他的东阳籍贯,意义何在?
一方面,这体现了家乡人民对杜时贵院士取得成就的自豪感。
东阳,一个以木雕闻名的城市,能培养出这样一位在工程地质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这无疑是一种荣耀。
这种宣传,也能够激励更多东阳的年轻人积极进取,为家乡争光。
另一方面,对于杜时贵院士个人而言,“东阳”或许代表着他的根,是他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尽管他长期在外求学和工作,但家乡的文化和环境对他的性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必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过,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种地域标签。
一个人的成就,固然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过分强调地域标签,有时反而会掩盖个人奋斗的光芒,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地域攀比。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杜院士的成就,究竟是东阳的骄傲,还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呢?
个中滋味,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