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东阳卢宅历史与文化的印记
TUhjnbcbe - 2020/6/6 17:48:00

金华历来被称作“小邹鲁”,历史建制久远,文化兴盛,文人辈出。金华八婺之地,每个县市都有很多历史人文典故值得深入探究、细细品味。到了东阳,除了要去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玩、体验美食美酒、大快朵颐,更宜走走看看,了解下东阳木雕、东阳古典民居、这个有多年历史的古城的人文遗存,恰巧,这三者在卢宅汇聚在一起。

卢宅,位于浙江东阳市区东侧,南峙笔架山,北枕东阳江,整个建筑群与环境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目前看得到的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明景泰七年(年)至天顺六年(年),还有些是后续陆续改扩建的,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江南明清古建筑群。卢宅有肃雍堂、树德堂、复荆堂等大型厅堂住宅六十多座,解元、都宪、柱史、忠直名臣、风纪世家等木石牌坊二十余座,周围点缀着四十余处园林景点、书院、别墅和寺庙道观。卢宅是东阳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给横店一万点暴击),也代表着东阳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雅溪卢氏在东阳的千年

东阳雅溪卢氏是范阳卢氏的一个分支,在北宋中期由台州迁入,迄今定居已有三十多代。据《雅溪卢宅家乘》,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年),台州人卢寔(又名卢寿)仕平江府吴县簿(吴县为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进奉议郎、院判;从台州山口徙居东阳西部乡之巧溪。卢寔的四世孙卢员甫再迁居至邑东昇苏乡紫金里之雅溪(南宋时期的东阳县治以东,在今天卢宅古建筑群的东北隅),是为雅溪始迁祖。现存的清同治八年版卢氏家谱三十卷,有非常详实的记录。

宋代到明初,雅溪卢氏默默无闻,仅出了1名进士,少数家族成员曾任低级*府官员或小吏。家族的转折点出现在明太祖洪武、永乐年间,卢家十三世孙中,长子卢华侍读东宫,参与修《永乐大典》;次子卢睿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三子卢圭、四子卢章在家经商,置田产数百亩,建房屋数百间,卢氏开启了科举仕途+经商的家族百年兴盛。雅溪卢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先后建了9座书院和2座藏书楼,这种氛围和涵养培养出了明清两代8位进士、29位举人、解元2人、入仕人。

个人和家族是与整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科技史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互相印证、鉴证、影响的。卢宅的很多历史典故,还是要请卢家的老人或导游详细讲解,否则,很可能会不知所以然。

明初,明太祖八次北伐蒙古,明成祖五次北伐蒙古,开疆拓土,领土面积达到明代的最高峰。明朝的官僚体系设计,即充分参考了宋代的分权和监督机制设计,又对武官的授权和社会地位做了很大加强,尤其是涉及到对北方防御的边关九镇。卢家兴起的肇始,在仁宣之治的11年中,卢睿就连续做了多年的巡按御史,他是寒门子弟,擢拔他可以压制勋贵元老派。明代还有非常有特色的另外一个*治安排,皇后一定也是平民家庭出身,明代一代杜绝了外戚专权。这些都是专制*治制度的设计。

明代的官员流动性比唐、宋高的多,唐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比重仅占24.5%,宋代为46.1%。像卢睿这样没有*治根基和家族势力支持的人,很容易被更换掉。

仁宣之治期间,国防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放弃了大量战略前沿地区,丧失了战略防御的主动性。宣德年间,废弃了开平卫,它原为元上都。开平卫内迁,宣府防线(北京居庸关长城至山西大同阳高县)成了防御的最前沿,防线向南撤了-公里;失去从蒙古草原西部进入东北的通道,从北京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只剩下辽西走廊,这也成为明末败亡的原因之一。在随后的明英宗正统年间,九镇搞的一塌糊涂、乌烟瘴气,最严重的事件就是土木堡之变。从*治制度设计上追根溯源,也有专制主义的原罪:不以守住边境线为边防战略导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阳卢宅历史与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