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学校安排,咱们开始学习《颜氏家训》,今天先了解下有关的内容,可以听音频,可以读文字,可以单独学习,可以亲子共读,让我们开心阅读,共同提升吧!
点击收听,一起品读,共同提升。领读:大海边一代序梗概一、《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文化的杰出代表。二、颜之推学识渊博,一生坎坷,其特殊经历成就了这部传世名作。
三、是一部教育学名著,也是一部为人处世的百科全书。
四、《颜氏家训》不仅是一部教育学著作,还是一部学术史著作和比较文学史著作。
五、《颜氏家训》的备受推崇、不仅在于文本的魅力,还得益于颜氏后裔人才济济的印证。
二作者介绍01生平经历颜之推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门侍郎。公元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年,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集灵记》等。《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祖籍邹鲁,东汉关内侯颜盛之后。大通三年辛亥(年)生于江陵(湖北江陵),有颜之仪、颜之善两兄。七岁能诵《鲁灵光殿赋》。大同八年壬戌(年),随湘东王萧绎在江州(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十九岁时(年),为湘东王萧绎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驻江陵。年为萧方诸中抚*外兵参*。太清二年(年),侯景之乱爆发,颜之推被俘,因侯景行台郎中王则相救未被杀害,囚送建康。年,侯景败死,获释还江陵。萧绎在江陵自立,承圣元年王申(年),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年,西魏攻陷江陵,再次被俘,迁移长安;后出逃北齐,出逃之日,“值河水暴涨,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北齐宣帝天保七年(年),在北齐任官。年,北周兵陷晋阳,之推出任平原太守,守河津。北周大象(年—年)末,为御史上士。隋朝开皇中,太子杨勇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开皇十一年(年)卒。
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年—年),主张早教。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不易学习。袁衷称:“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周作人对颜之推和《颜氏家训》极为佩服,《夜读抄》里写了一篇《颜氏家训》读书笔记。《钦定四库全书》杂家类有《颜氏家训》二卷。
有三子:长子颜思鲁,次子颜愍楚,三子颜游秦。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治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修身以求进”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于“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国平天下)。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严重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知识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都应培养。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学识精通和技艺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提倡尽早施教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教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根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而成年人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的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抑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难以改变。
提倡严格教育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可贵的了。对他就应景仰向慕,与之交游,向他学习。
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注重道德教育
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德艺周厚”,以德育为根本。他指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由于德艺二者关系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阅读记载前人道德范例书籍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教育。
颜之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伦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树立仁义的信念为主要任务,以实践仁义为最终目的。他教育子女为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应不惜任何代价,以至牺牲生命。他认为立志尤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才经得起任何磨难,坚持不懈,成就大业。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他教育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重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
重视人之道教育
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还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他所强调的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轻薄”的反义)。他认为“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由“轻薄”而终为败累,残遇杀祸。他认为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就必须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其次,他主张“少欲知足”。如果“不知其穷”的情性任其发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的大人物,也会自取败累,至于一般士庶更不用说了。其三,“无多言”、“无多事”。颜之推欣赏“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的铭言,认为“天道”,原来如此。所以,“论*得失”、“献书言计”等,都属于多言性质。同理,也不应该多做事。如果不是你份内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于主持公道,打抱不平,“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为也”。由此可见,颜之推所传授给子女的为人之道,是他历官四朝的经验总结,在*治腐败、朝*多变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不失为一种在丧乱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杀身之祸”的处世哲学。然而,在今天看来,这种做人处世方法是不足为训的,它反映了消极遁世、利己主义的思想情绪,与先秦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也有很大的距离。
05教育内容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治、经济地位。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态度有所不同。
《颜氏家训》产生于六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史名著,被誉为“家教规范”。书中文章篇篇药石,盲言龟鉴,凡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是颜之推穷其一生之知识、经历的精心之作。这部书是颜之推为后代子孙所作,有人用“一位父亲的殷殷叮咛”来概括该书的内容与主旨,颇为恰当。
关于《家训》的成书年代,学界众说纷纭,或说撰于北齐,或说成于隋代。目前最为公允的观点是该书的写作始于北齐,而成书于隋文帝杨坚平陈()之后。全书共七卷二十篇,每篇一个主题,包括: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这二十篇内容广泛,知识丰富,涉及家庭伦理教育、品德智能教育、思想方法教育、养生教育和知识教育等诸多方面。
《家训》的首篇开宗明义,点明了全书的写作宗旨,接下来用了四篇的篇幅进行家庭伦理教育阐述,包括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兄弟和睦等内容。而后又用七篇的篇幅讲述如何培养子弟成才的问题,其中不仅涉及了读书、写文章的目的、态度、方法等治学观点,还明确指出了为人处世的一系列优良操行,既重智,又重德。此外,他还用了少量的篇幅谈养生观。最后是对各种知识的介绍,包括古籍文字考据知识、音韵知识以及与文人有关的各项杂艺知识。
《家训》第一篇为《序致》,是全书的序言,颜之推开篇即点明了写作《家训》的目的:“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明确指出他写作此书就是为了整顿门风,教诲后辈。同时,他还指出了《家训》的独特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在他看来,家人的劝告所起的作用往往胜于圣贤之书。在这篇中,颜之推还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缺乏教养,成人后迷途知返的经历,告诫家人:“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颜之推希望这二十篇文章能够成为子孙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借鉴,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对后代子孙的希冀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篇名为《教子》,顾名思义,本篇是以如何教育子女为主旨的。篇虽然被列为第二篇,实际上可视为全书的第一章。颜之推把教子列为全书首篇,可见他对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在这一篇中,他提出了诸多的教育观点,诸如早教的必要性、严教的重要性,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以及父对子的威严和父子之爱的辩证关系,最后,他还特别强调了如何教子的问题。
第三篇名为《兄弟》,在这一篇中,颜之推首先提出了:“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同时还认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接着分析了兄弟间小时亲密,长大后疏远的原因,最后指出兄弟不和给整个家族带来的危害:“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雠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整篇的主要思想是指明兄弟关系在整个家族或家庭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第四篇名为《后娶》,本篇着重论述后娶给家庭特别是子女带来的伤害。颜之推不仅列举了古代贤人后娶导致父子不和的事例,而且还引用了自家发生的事例来说明再娶再嫁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全篇苦口婆心,谆谆劝诫,告诫子孙们不可后娶。
第五篇名为《治家》,颜之推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来谈治家之道:一是家中位尊者要率先垂范,他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二是治家要宽严适度、奢俭适中,提出了“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观点;三是念念不忘敦劝农事;四是对妇女持家的看法,他认为:“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在他看来,妇女该做的事就是做饭洗衣这类家务事,而不能参与家中的*事。颜之推的这一观点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五是借别人的书一定要爱惜。六是告诫子孙不要在请神趋*这类不可信的事情上浪费钱财。
第六篇名为《风操》,该篇主要介绍了孝亲、避讳、起名、称谓以及南北方不同的丧葬习俗、试儿习俗、待客习俗等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南北的风土人情,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第七篇名为《慕贤》,在这一篇中集中体现了颜之推的人才观,他列举了诸多贤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申说自己尊贤慕贤之意。他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由此他特别提出了“君子必慎交游”的主张,对如何选择朋友做了明确的阐述。
第八篇名为《勉学》,是《家训》的重点篇章,该篇涉及了诸多与学习读书有关的内容。开篇即指出了勤学的重要性:“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接下来,颜之推提出了“勉学”的指导思想,指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随后,他又阐明了读书的目的:“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他极力主张知行合一,并以自身的实例和一些名人的事例证明了学习是一生的事,年龄的大小不能成为不学习的借口。此外,他还讲述了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最后,他用了很大的篇幅列举了许多治学和作文中的错误,一方面展示出颜之推的博学,另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子孙要遍览群书,博学强记。他针对校勘书籍提出的“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的见解,一直为后世校勘学家所推崇。
第九篇名为《文章》,此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人,颜之推列举了众多文人轻薄的行为,表明了他对文人无行的不满态度;二是文章,颜之推阐述了自己对于文章的种种见解,包括文章的功用、体制等。
第十篇名为《名实》,篇中重点讲的是人的名声与实际要相符。
第十一篇名为《涉务》,在此篇中,颜之推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明确指出人生在世,应当有益于社会。
第十二篇名为《省事》,此篇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劝人不要多言的,有反对上书言事的,有要专于一种技艺的,有反对通过行贿或关系去获取官位的,还有如何以仁义为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等。
第十三篇名为《止足》,主要告诫子孙要有知足之心,不可贪得无厌并特别在结尾反复用了两个“慎之哉”,足见颜之推的恳切之意。
第十四篇名为《诫兵》,意在告诫子孙不要崇尚武力。
第十五篇名为《养生》,此篇集中了颜之推独特的养生观点,指出:“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同时,他又提出:“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他一方面告诫子孙要善待生命,另一方面又教育子孙临难不苟,这一独特的养生观十分值得称道。
第十六篇名为《归心》,是颜之推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十七篇名为《书证》,篇中记录了颜之推对自己所看到的《诗》《尚书》《周礼》《孟子》《庄子》《史记》《汉书》等有关文献的校勘,应该算是一篇讲述考据之学的专论。
第十八篇名为《音辞》,是专门讨论音韵的篇章。
第十九篇名为《杂艺》,该篇涉及了书法、绘画、射箭、占卜、算术、医学、弹琴、博戏、围棋、投壶等诸多杂艺,颜之推对这些杂艺的观点是,可以学习,不可精通。
第二十篇名为《终制》,这是全书的最后一篇,主要是颜之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类似遗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表现出他对丧葬之事的达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