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彭州白瓷衍生的文创产品“洗脑壳”杯
今年夏天成都的“国风烛光市集”汇集了众多非遗品牌本报资料图片
张强成都糖画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促进会副会长
汪勇成都非遗公共品牌“成都手作”运营服务商、四川省老伙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草编包、核雕、文房四宝……非遗文创产品纷纷涌入天猫“双11”店铺直播间。相关数据显示,天猫“双11”预售以来,超过家非遗店铺开展直播,直播场次近3万场,带动的成交额近2亿元。
据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显示,年非遗消费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直播成主要销售渠道、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非遗与“国潮”相互助力、数字化成为非遗热的重要助推力、非遗传承保护模式实现创新突破。
成都是中国非遗重镇,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众多非遗人才,但《报告》显示,在非遗淘宝店铺数量和销售额方面,成都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如何才能让成都非遗搭上文创消费和电商销售的快车,跑出成都非遗文创的加速度?记者采访了全国第一个非遗文创公共品牌——“成都手作”团队的汪勇以及成都市非遗品牌促进会副会长张强,听他们一起来解析成都非遗文创品牌化、市场化路径的探索及其后发优势。
A
年轻传承人头脑创意好
非遗融入生活焕发生机
在“双11”购物消费节预售活动时,市民秦刚在网上下单了彭州白瓷的“洗脑壳”杯子,他拍照发了朋友圈,加了一句话:“用‘洗脑壳’杯喝茶,巴适得很!”秦刚说,几年前他曾在彭州亲身感受过非遗白瓷的魅力,“没想到具有古雅韵味的彭州白瓷还可以这么潮。”
“彭州白瓷是成都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模板。”汪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洗脑壳’杯以熊猫形象、四川方言、‘慢生活’等天府特色文化为题材,造型时尚,风格诙谐,蕴涵‘不要总是想得太多,洗一下脑壳,放眼未来,拿得起也放得下’的深意,这样具有现代创意和审美的非遗文创产品受到市场青睐不足为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断将天才般的个性创造和对生活的思考融入传承实践活动中,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彭州白瓷历史悠久,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彭州白瓷”非遗传承人李清泉是一位极具创意头脑的年轻人。近年来李清泉团队继承传统制瓷技艺,结合现代生活美学,创造了许多独具风格的白瓷文创产品,让彭州白瓷焕发了新的活力。他们打造的彭州白瓷系列文创产品拥有很多年轻粉丝,销量较可观,但李清泉觉得“还不够”。
“一般来说非遗都有区域化特征,这会让非遗的受众面比较局限。”李清泉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彭州白瓷,对他们来说,“去区域化”迫在眉睫。“为了拓宽市场,我们正在准备加入直播赛道,暂定年底之前开启,到时我和专业的直播团队会在直播间展示产品。”
“彭州白瓷的成功为成都非遗产业带来了一些启示。成都非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两股年轻力量:年轻的创作团队和年轻的消费者。”作为深度参与“成都手作”工作的成员,汪勇告诉记者,很多非遗传承人思想比较保守,主动适应市场的意识不足,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现象。现代社会节奏快,发展迅速,非遗传承人及企业未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致使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力度、广度、深度都不足,这就需要年轻力量带来新的创意和活力。
为了让成都非遗实现高度产业化发展,年成都打造了全国第一个非遗文创公共品牌“成都手作”,这一年“成都手作”在成都多地举办了20余场集市活动、打造了多个实体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凭借“公共品牌+传承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打造手艺人,塑造手艺人个人品牌IP。
同时年10月,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促进会成立。据副会长张强介绍,促进会致力于改善非遗与生活、产业脱节及资源分散的现状,推进非遗融入当代生产生活,并聚焦于为非遗产业培养青年人才,最近还成立了以“80后”为主的“青年人才专委会”,覆盖非遗产业从设计到销售的每个环节,希望年轻人为非遗带来新理念和新视角,让非遗绽放出新的光芒。
B
不再单打独斗小门小户
团队式作战集群化发展
“这把蒲扇太好看了,不仅手工竹编,把手还是蜀锦,复古又精致,虽然现在都入冬了,用不着了,但一直等到‘双11’买到手,明年夏天就可以拿出来显摆了。”昨日,在网上购买的非遗手工新繁竹编蒲扇快递到了,李女士急不可耐地打开包裹,拿出蒲扇仔细欣赏。这把棕榈树嫩叶桃形竹扇制作工序就有十余道,经过了棕叶处理、手工编织、锁边装饰等工序,是新繁竹编、蜀锦、新津绳编三个非遗项目的巧妙结合。
据汪勇介绍,非遗竹编蜀锦扇是“成都手作”联合非遗传承人打造的非遗文创产品,推出后受到了广泛喜爱,一个月卖出了多把,销售额突破了30万元,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增收。
在汪勇和张强看来,非遗+文创是一条前景预期极好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品牌化道路,文创产品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是传统非遗产品一直以来最为欠缺的。非遗产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改变以前直接将做好的、没有任何包装的非遗产品拿出来卖的方式。
“据我了解,目前成都非遗还没有形成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基本依靠非遗传承人个体力量,专业的非遗文创团队偏少,很多非遗传承人几乎单独完成从设计到销售的所有工作。”张强认为,而且非遗传承人都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在创意设计方面会有局限。“景德镇陶瓷、东阳木雕等发展得很好的非遗产业都有一个共性——年轻的设计团队。这正是目前成都非遗产业所欠缺的。”
“非遗传承人不能再单打独斗、小门小户,需要有专业的创作团队一起创作。为什么景德镇的陶瓷能在非遗文创市场占据极大份额?能形成产业带?在我看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良好的关键就在于整个产业链是畅通的,创意设计、生产、销售三个板块互相作用、互相依靠,并不单纯依靠非遗传承人,这值得成都非遗产业学习。”汪勇认为,接下来成都非遗需要形成一条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条,“让优秀的创意人才加入进来,让年轻人加入进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此推动成都非遗产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C
成都非遗资源丰富
经验+创新是后发优势
“非遗产品的变现比较困难,我们做了一些创新尝试,线上销售、直播等,但销量都不太理想。”“很多人对非遗存在着刻板印象,认为非遗就等于老土,不愿意掏钱买单”……在记者采访中,多位成都非遗传承人表示,非遗产品销量不太理想,自己不太了解如何才能让非遗更好地市场化、产业化。
“目前,成都非遗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的融入度较低,很大一部分非遗还停留在以前的发展模式中。”汪勇认为,现阶段成都非遗存在保护发展的主动意识不够、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大家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非遗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现在成都一些非遗产品,普遍存在产品形态、功能、审美不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情况。”
对此,张强深表认同:“目前,部分由非遗衍生出的产品还比较单一、单薄,有时候在一些工艺品中加入一些非遗元素就称之为‘非遗文创’,但很大程度上,我个人认为这些所谓的‘非遗文创’是浮于表面的,还是显得有些浅薄了。”
另一方面,业内普遍认为成都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城市,成都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个,这是成都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优势。
同时,成都也是一座有着数字文创优秀基因的城市,比如专注于传统文化元素研发的成都游戏创业公司“东极六感”,就是通过传播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据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田海博介绍,“东极六感”制作了一款围绕中国榫卯结构打造的空间类游戏《匠木》。“我们希望通过游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独特的中国审美和文化韵味。最开始我们筛选了多种经典的榫卯结构,最后我们保留了近70种最经典的榫卯榫形,去进行游戏化的包装,力求以趣味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匠木》已累计获得了万左右的用户。
汪勇认为,作为中国非遗重镇,成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加上创新的城市基因,在吸收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成都非遗文创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后发优势,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手记
今天是11月11日,一年一度“双11”购物消费节。就在昨天,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四川非遗直播购物节拉开帷幕,各市(州)甄选非遗优质产品,丝织、锦绣、美食……充分利用本地融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并开启了形式多样的直播带货大比拼。据悉本次购物节将持续至年1月14日。
此前的10月24日,“双11”购物消费预售活动就已正式启动。据了解,其中非遗手作、国潮品牌等文创产品大放异彩,各大博物馆、文玩店、老字号纷纷推出众多设计精美、构思灵巧、底蕴丰厚的非遗文创产品,通过电商推广、直播带货、跨界联名等系列新玩法,让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在“双十一”中成为黑马。
非遗文创到底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指将古老非遗与现代潮流相融合的新型文化呈现方式,既有审美价值,又有使用价值。从景德青瓷到川剧脸谱,从传统点心到手工饰品……“双11”非遗文创产品热销的情况显明,在现代审美与年轻力量的加持之下,古老非遗正在以文创产品为载体,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展示全新的迷人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潮风兴起,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