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鹏鹏·南苏丹瓦乌
编辑/渝夫·中国天津
一篇看似与维和无关的文字,一个文学青年欲说还休的成长往事,勾勒出一位当代中国士兵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
有句话说得好,“只要你愿意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成长的路上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战胜慵懒、超越自我的勇气。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有着良好阅读习惯、扎实写作功底、坚定决心信心的刘鹏鹏,一定会把这个“维和瓦乌”系列日记写得风生水起、精彩纷呈。
年12月18日,星期六,南苏丹朱巴,中国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第二梯队抵达任务区第5天。
今天,朱巴室外的地表温度为46.3℃,空气湿度为19%,又是炎热的一天。我刚准备上岗,就收到来自河北石家庄传来的喜讯——连队战友刘波拍了两张军委机关网军旅文学频道给我寄来的远程编辑聘书照片。所谓喜上眉梢,顿时觉得周遭似乎也没有那么炎热了;随后站在岗亭里,反而觉得迎面吹来阵阵清风,于是内心深处就多了一丝安宁与平静。
对文学的喜爱,大致可以追溯到小学三年级。那时,身旁的伙伴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就进了寄宿学校,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每看见来接他们的大巴车,就羡慕得不得了,便央求父母也把我送到寄宿学校。那时我年纪尚幼,不知道怎么想家,就算因宿舍紧张被老师安排在图书室旁边的房间里住宿,自己也不觉得孤单,反正能寄宿在学校里就行。
我是一个喜静不喜动的人,而近在咫尺的图书室和那些书籍就承载了我的整个童年。那时,我总觉得那里面好大,有读不完的书。我也不挑,古今名著、中外童话故事、晦涩难懂的古文、世界未解之谜……瞧着书名有意思,便捧起来读个没完,以至于后来读得多了,也就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时隔多年,回头看看当初的“佳作”,句句透着童真,真是稚嫩可笑得很。
到了中学时期,除了逃学去网吧打游戏,就是下载一些电子书,有空偷偷拿着P4看,然后照猫画虎般写一写。是的,那时的我陷入网络文学,经常写一些穿越、玄幻之类的文字,写得多了,整日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本是“天命之子”,就应该策马扬鞭浪迹江湖。有一次,逃学了一下午,刚好被到镇上办事的爷爷瞧见,回家后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揍,才忍痛放下了担任“武林盟主”的念头。
年进了大学,时间相对多一些,与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彻彻底底地“进军”网络文学,以至于我入伍之前也算“小有成就”,还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后来参军入伍,时间一长又有些闲不住,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军委机关网军旅文学频道,非常喜欢这里的创作氛围。只是我那“不入流”的网络文学确实卖相难看,压根不适合这里,于是“改换门庭”,好好写一写诗词歌赋和小说,就此认识了吴枫和李荣斌两位组长。两位老师在写作上给我提了不少好的建议,让我受益良多。
这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领导和战友的支持与厚爱,赵治国、陆洋、许强、刘洪羽、张泽伟、熊晓庆……当然还要感谢渝夫老师,他坚定了我把维和日记好好写下去的信心决心。
最后我想用发表在朋友圈的文案结束今天的日记:“感谢这个世界仍有文学与我同行。无数次烛火相伴,抬头昼拦星河。近日重温《送东阳马生序》忽而有感,少时嗜玩,读至此篇,如过目云烟,不知所云。今日回顾,醍醐灌顶,感慨万千。余近而立,方明读书之重要。一路走来,幸得众师,贤德左右。敢竭鄙怀,执笔难述千一。纸短情长,染翰且隐万言。涕虽无从,余心有寄。春日将临,相逢有期。”
刘鹏鹏年12月18日晚8点草于联合国超级营地上,渝夫12月19日晚修改完善于中国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