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ɡ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心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第一段:叙述幼时求学之苦、用心之专,成年后从师之艰,同时也表明了作者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第二层:写成年后读书的求师艰难。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供应),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第二段:写远游从师学习的艰辛。
作者通过写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德业双休,争取学有所成。
①详略有致,结构严谨。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勤奋,这样更能突出主题。②对比鲜明,说服力强。作者用自己粗衣朴食与同舍生锦衣玉食相对比,得出“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的结论。③叙议结合,突出中心。本文以记叙为主,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意思:四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意思:穿着
2.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喝的汤
(2)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走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4)尝趋百里外
古义:奔赴今义:趋势
(5)门人弟子填其室
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
(6)未尝稍降辞色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7)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又
(8)右备容臭
古义:气味,文中指香气今义:臭气,气味难闻
剩余53%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