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的下午,在东阳红木木材市场一个木材商的办公室喝茶。
当话题聊到生意和行情时,只见他从桌上的烟盒里取出一支烟,“这个月到现只做一笔小单,还是亏本出的。”
在火苗点燃烟丝的磁拉声中,他接着说:“五月份之前还能走点货,最近根本就动不了。”
“真不知道怎么搞的,行情会变成这样。”淡蓝色的烟雾在他面前袅袅上升,似乎是想掩盖他脸上的焦虑,而蜷缩在圈椅里身体,让人明显看出了他的疲惫。
沉闷的语气和困惑的眼神,已与曾经那个积极乐观的木材商判若两人。
他原本是不抽烟的,至少在三个月前还不会抽烟。
前是冰山,后有火焰
他并不是红木市场上唯一感到焦虑困惑的人。
年开年以来,如果你开车沿着海岸线从南到北,一行数千里间,可能经过的每一个红木产地都可以看到冷清不振的市场和沉闷低迷的红木人。
十年流变,除了每种木头的价格都翻了几倍,萧条的场景似乎又回到了令人忐忑不安的年。
每每与红木人聊起市场行情,一筹莫展者有之,叹息无奈者亦有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凛冽的寒风横扫了整个红木市场,今年的红木市场行情,确实很糟糕。
然而,与国内红木市场的沉寂相比,国外原材料产地却是风波不断,仅在最近一个月:
年7月29日,西非15国共同发布了《西部非洲打击刺猬紫檀及木材和林产品非法贸易阿克拉宣言》。
紧接着的8月15日,环境调查署(EIA)又发布了最新调查报告,警告说:由于东南亚有价值的红木已基本耗尽,而在CITES的附录II中列入了许多木材物种用于国际贸易控制,血檀便顺理成章地将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8月21日,在CITES第18届缔约方大会上,血檀(染料紫檀)毫无悬念的被列入二级濒危管制,红木和珍稀树种的管制保护问题也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前面是冰冷的市场,后面是资源管制升级的火上浇油,当下的红木市场,就是这样魔幻般的存在着。
面对冰冷的市场,降价成了国内商家无可奈何的选择。
正常情况下,国内木材和家具成品的价格下调,会自然的向原材料环节传递,寻找缓冲和减压。
但国外原材料资源日渐枯竭和管制升级,增加了原产地出口的难度和成本,而在正常渠道不畅时,还要再加一些额外的成本。
回调撞上了铁板,失去了向下的弹性空间。一降一挺的挤压之下,红木产业链的整体利润空间被挤压殆尽。
从国外的木材商、到国内的木材经销商,从红木厂家、到家具市场的经销商,整条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利润空间都被折叠、压缩。
每个环节的区别仅在于被挤压的程度不同,或是用一个环节的亏损割肉换来了另一个环节的保本微利。
红木行业怎么了?
最近,讨论红木行业怎么了的文章很多,分析得出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在此不作评述。
转头看看身边,只是红木行业怎么了吗?
年上半年,家电市场全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3.2%;
年汽车行业销量出现了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年度同比下降2.8%;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量同比再降12.4%。
年上半年,中国广告行业整体广告花费同比下降8.8%。
汽车与家电,家庭生活消费的重头戏;广告花费,企业进军市场的炮火硝烟。一个消费,一个投资,经济大环境到底好不好,已无需更多讨论。
前段时间,一位财经媒体人感概:
在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的掩护下,自诩为城市中产的人们正在体面的撤退。
举国同此炎凉,也许你的感受亦如是。
红木行业内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并不是造成现在这种市场行情的核心原因,作为在经济大环境中运行的红木行业,倾巢之下,凭什么独善其身?
所以没有必要只盯着行业内的原因自怨自艾,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诸位款式、年轻消费者喜好、销售模式等等,市场之手自然会完成进化调整。
对厂家来说,乘着现在比较清闲苦练内功是必须的,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
特别是不要着急上火,不要在冲动之下一上来就搞什么全面转型。还没把准病因就一味猛药灌下去,搞不好就能从原来的气虚体弱给治成了暴毙身亡。
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多年前,主政越国的范蠡筑起了一坐46丈高的观象台,研究天文运行和农业产量的关系。
经过观察,他得出了一个包括丰、平、荒的十二年循环规律,以此预测未来不同年份粮食的增减趋势(《史记.货殖列传》)。
结合他提出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经营策略,范蠡不仅将越国“修之十年,国富”,挂冠出走之后,又凭着天才般的商业智慧,成了富冠天下的超级大商人陶朱公,也被后世尊为商父。
姑且不论这个十二年的循环是否准确科学,仅就能用长期波动循环的周期性思维来看待经济这一点上,范蠡无疑是世界级的先知先觉者。
19世纪以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循环被西方的经济学家们所认识,多种经济周期模型被相继提出。其中,被广泛验证和认同的有以下四个:
3-5年的库存周期(基钦周期);8-10年的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库兹涅茨周期;以及4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波周期)。
其背后驱动因素分别是企业预期和库存变化、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房地产和建筑业周期、技术革命和产业变迁。
红木行业有周期吗?
老红木人应该都已发现,红木行业3-4年的库存周期规律非常清晰明显。近十年来,红木行业经历了三轮“补库存-去库存”的库存周期:
-,-,-?
事实上,红木行业以、、年上涨行情(补库存)为起点的这三轮库存周期,和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库存周期是同步的。
为什么这一次的去库存会异常萧条、让人异常恐慌?
已故的周期天王周金涛先生,曾多次成功预测了中国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年时,他提醒了康波周期中萧条期的到来。
在年的一场研讨会上,当时的人们还正在兴高采烈的讨论供给侧改革,研究如何抓住这个新的风口,他泼的冷水惊醒了很多人:供给侧改革是萧条期的标志,历史上,所有谈到了供给侧改革一定都是进入了萧条期,似乎没必要兴高采烈。
直到年,很多老板们才慢慢咀嚼出这个供给侧改革的真味。
根据他当时(年)的分析报告,年和年,将是康波周期萧条期的万劫不复之年。
近两年的市场状况,也验证了这个说法。
萧条期叠加去库存阶段,共振之下,让这一次的去库存显得异常肃杀,直至万劫不复。
过山车行情的元凶
另外,红木市场冷清,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苦不堪言,但也是“冷热不均”,基本上越是离终端消费者远的环节受的冲击越是强烈。
年,一根木头没买,一个工人没招、一件家具没做的红木厂并不少见。
刚刚还在加班加点的赶货,今年忽然一个订单都没了,难道下面的那些经销商们今年一件红木家具都没卖?
终端的销售确实遇到了问题,但当它传导到了上游时会变得更加剧烈。
“牛鞭效应”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当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一个甩起的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
我们曾在年发表过一篇《为什么红木市场总是重复“过山车”行情?》的文章,推荐一个在供应链管理中经常被用作案例教材的“啤酒游戏”,试图让大家明白:
红木市场的过山车行情(经常是在一段时间内市场严重缺货,似乎全市场的人都在找货,然后突然就变成库存严重积压、无人问津),原因并不是终端客户需求的暴起暴落,而是这个供应链系统的环节太多、时间太长,本身就必然会导致这个结果。
“啤酒游戏”即是案例教材,也是牛鞭效应的实战演习,完整展现了在供应链上需求是如何被变异放大直至失控的。
在这个系统中,没有谁想坑害别人,也没有谁想误导别人。每一个环节,都是就自己所能接触的局部信息,做出最符合本身预期的善意、最佳决策,但结局总是以全系统的严重积压爆仓而结束。
在典型的数据中,经过四个环节的传输后,波动的放大率达到了%。
这也就意味着,经过四个环节的传输,终端销量15%的波动,就足以让供应商环节经历缺货、赶货、库存积压翻倍、停工消化库存的过山车。
当然,每个一行业供应链环节的多少、订货周期的长短不一,这种放大效应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这种放大波动在每个行业都普遍存在,其影响程度也普遍远超人们的直觉。
一般来说,环节越多,订货和生产周期越长,这种放大效应的影响越大。红木行业的环节并不算少,订货和生产周期更是极长。
哪怕不算产地国的采伐运输时间,仅从原产地的出口运输开始算起,到变成红木家具摆到市场上,这个周期都要以半年甚至年度计算。
正因为如此,往往红木家具经销商感到了由秋入冬的寒意,厂家可能就已从赤道瞬移到了冰封的北极,而木材商可能已经从烈火烹油转为哀鸿遍野。
要想减少这种波动放大的冲击,就不能只是根据自己手中订单的增减来做判断和决策,而是要用全局的眼光来判断市场需求的变动,要看到源头、终端的全局真实变化。
虽然讲这些枯燥的经济周期和供应链波动放大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如果你准备长期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就用心去琢磨一下,一定会让你少做一些误判、少走一些弯路。
无论你曾经有多么成功、多么辉煌,都必须知道和敬畏经济周期的存在。
网络上曾流传一个段子:
三个人坐电梯上楼。在电梯里,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在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等到了楼上,有人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大家都忽略了电梯的作用。
人们往往会把来自周期的力量,错误的归功于自己的强大,只有等到潮水退去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啥都不是。
人生发财靠康波(周金涛语),可以肯定的说,在商业上收获丰硕的人,往往并不是因为有多大的本事,只是有意无意的踩准了周期的节拍。
当然,能够有意的踩准周期节拍,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能够无意踩准周期的节拍,则是一种运气。
所有忽视周期波动规律的人,哪怕一时无意中踩上节拍赚了钱,很快就会发现难逃无常二字;而狂妄和愚蠢到无视甚至挑战它的人,更是无一例外的全被辗压的千疮百孔。
不管哪个行业,你都可以找到无数理由向自己证明它前途不可限量,也同样能找到无数理由来说服自己它已是日暮西山、穷途末路。
当能用波动循环的周期性眼光来看待市场行情,就能控制情绪保持清醒,就能在行情向上时,不会找理由让自己产生永远光明的错觉,不会盲目的加足杠杆疯狂扩张,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到了行情向下时,也不会找理由向自己证明它不会再有未来,进而悲观绝望、盲目的断臂割肉。
因为忽视或误判了周期,市场上买在最高位、卖在最低位,进退失据、左右挨耳光的事并不少见。
无论造成周期循环的原因有多少,人们非理性的情绪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繁荣、到衰退萧条、再到复苏的过程,恰好也正是人们从乐观到悲观,再到达观的过程。世事变迁,潮起潮落,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和周期。
伟人说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尼采讲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上至庙堂,下至市井,无一不在这个圆圈里轮回。
世界的规律就是这样,不要找各种理由去违反它。否则,不仅失败是必然,而且还弄得自己片刻不得安宁。做一门生意,从事一份职业,无非就是为了过好日子,结果每天一惊一乍的焦躁不安,把自己过得苦巴巴的,可能到死之前还不快乐,这不是傻吗?
没有一个超人可以抵抗潮涨潮落的规律,与其盲目的徒增烦恼,不如保持一份清醒和淡然静待花开。
也有人说,在涨潮时赶海,你很难得到大海的馈赠;退潮的时候,哪怕在海滩信步,也能捡到美丽的贝壳。
不管是对红木人还是消费者来说,上面这句话都不无道理。虽然长周期的复苏繁荣还有待时日,但新一轮的存货周期应该就在不远处。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相比于诗人雪莱笔下冬天的浪漫,年的这个寒冬显得异常肃杀和悲凉,但春天终会到来。
虽然,春天也只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