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我年轻的时候,对于湖南为何被称作“屈贾之乡”,我很纳闷,屈原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贾谊才来长沙三年?他有什么资格和三闾相提并论?年纪大了,才知道自己年轻气盛,所以写了一首诗,为的就是缅怀这位才华横溢的贾谊!
诗与诗合为一,诗与诗合为一,这是白居易的一种著名的创作思想!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想要理解贾谊,就必须要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从西汉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他的远见、针对性、有效性。
那些不能批评时弊、解决问题、劝人行善的诗词,实际上都是在说废话!贾谊其实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光芒被遮蔽了。晁错的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实都是对贾谊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贾谊《智安策》被称为西汉鸿文,汉朝率先提出以儒学治国的,却不是董仲舒,而是贾谊。
汉代刘歆说,“贾生是汉朝唯一的儒士。”明代李东阳说:“贾太傅是唯一一个能成为宰相的人。”一位伟大的现代学者曾说:「《治安策》()乃西汉第一篇政论,一针见血,一针见血」……如此一位深受推崇的史学家,岂不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历史上,若是没有那么多的红颜知己,也不会有太大的遗憾,可是贾谊的死,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贾谊,好帅啊!
贾谊出生于河南洛阳,而非湖南人。他生于汉武帝七年(公元前二百年),自幼便有一身“外挂”,在周遭“少年英名”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的师傅是张苍,荀况的弟子,也算是一代名士了。经过张苍的精心调教,17岁就闯出了名头,靠的不是关系,不是地位,而是实力!
在西汉的时候,选拔和提升人才的方式,都是比较随意的,简单的,只要有一个人看了你一眼,你就有升迁的可能。河南吴公对贾谊的才华早有耳闻,于是招揽了他,对他很是看重。
贾谊也是知恩图报,在吴公的帮助下,将河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在西汉的政绩考核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汉文皇帝即位后,听闻吴公是一位治国之才,于是将河南郡守提升为太尉。
吴公暗自庆幸,这一切都是拜贾谊所赐!吴公出于仁义之心,将贾谊推荐给了汉文帝。
汉文帝接到介绍信后,并没有盲目的相信,所以专门为贾谊举办了一次面谈。贾谊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洞察力,赢得了汉文帝的好胜之心。
汉文帝毫不犹豫地任命了贾谊为博士(此时的博士并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和顾问),贾谊那时只有21岁,是所有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在他担任博士期间,每当皇帝提出问题,贾谊都会提出一些高见,回答得头头是道,赢得了汉文帝的赞赏。贾谊就这样在一年内,被汉文皇帝破例提升为中郎。
从太中大夫的名头来看,这位太傅的位置,应该是接近皇上的。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贾谊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给汉文皇帝出谋划策。
那么,汉文帝刚登基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皇权不能统一,他的话语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复一日的忍受着屈辱和屈辱。
这一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军功团体的问题;军功集团之所以将刘恒推上皇位,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因为刘恒的“人畜无害”,汉文帝要统一天下,必须要征询军方的意见!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军功组织,其实很简单,就是收养小孩,谁不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难不成,他要把仇人带回来,与自己作对?
第二,匈奴外虏问题;匈奴向来是个乘人之危的好手,他们利用了汉朝和元朝不稳的时候,对刘家进行了打压。你要给我钱,要给我漂亮的女人,要我开门,我就不能乱来。这些人居然如此的猖狂,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挑衅,简直就是欺人太甚!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西汉初期,与匈奴全面开战,实在是太不合适了。因此,就连冒顿单于都在调戏死去的夫君吕雉,说‘风花雪月’,你宁可做个寡妇,也要向我投怀送抱。可是,这样的忍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汉文皇帝还在与匈奴作战。
第三个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为什么我们总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由于刘邦仓促建国,所以西汉从一开始就没有时间和空间来制定自己的政令,所以他只好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先用秦制,再慢慢地修改、完善!然而,由于秦制中的法家思想含量太高,并不适合治理一个安定的国家,因此,历代的西汉帝王都要逐步地进行体制改革。汉文皇帝的黄老制,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第四,关于刘姓王的问题。同根同源,何必如此?刘姓王爷怎么会成为汉文皇帝的心腹大患?首先,汉文帝并不是没有宽容之心,而是刘家的王爷们,都认为自己可以一飞冲天,根本不把汉文皇帝放在眼里。其次,汉文帝与刘姓王爷在皇权的集权上,注定是“有你没我”的对立面。汉文帝要好好想一想,如何才能将刘姓王爷的权势和好处据为己有。
贾谊对于汉文帝的问题有何看法和意见?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首先,贾谊是儒学的倡导者,他所提出的各种主张都是基于儒学的温良仁。说句不好听的,他更擅长用温水煮青蛙。
贾谊所说的“列侯之国”、“群臣之力”,实际上就是一只温水煮青蛙,解决了刘姓王爷越来越大、军功集团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的问题。如果汉景帝不是心急,也不会有“七国之乱”,到时候,他的统治地位会更高。
贾谊在解决匈奴问题时,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五饵三表”的政策,其总体思想是以怀柔为怀,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天恩的恩义,来感化、同化匈奴。
爱的样子,善的技巧,仁道的,信任的,是常义的;有了兴趣,诺可期,十死一次,他一定会来。这是三个表象!赏之盛,乘之不胜其眼;赐予盛食珍味,毁其口;女人赏给她的音乐,毁了她的耳朵;赐给高堂,宫中的宫女,毁了她的肚子;凡来之人,皆以上之礼,以饮之,以食其心。这就是五个诱饵!
贾谊的“五饵三表”政策,会让一些朋友质疑,这怎么能反映我们大中华人的精神呢?咱们就跟汉武帝一样,不服就干,干到底,这才叫刺
激!
但这也是政客们最大的忌讳,那就是不要贪图一时的快感,肆无忌惮地肆意妄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你必须根据时势,做出最合适、最便宜的决定,因为你必须对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负责。
以汉文帝的权势和地位,怀柔之策其实是最省钱的办法,贾谊的做法是最好的。晁错后来太过偏激,始终无法达到贾谊那种光明磊落的地步。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贾谊实际上是在把儒家思想灌输给汉文帝。例如,周勃后来被抓进了监狱,贾谊就上奏折,要他礼让群臣;再如,汉文帝宠信邓通,命他铸造钱币,贾谊虽然身在长沙,却向汉文皇帝写了一封《谏铸钱疏》,认为私铸钱币造成货币制度的紊乱,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害的,于是文帝就颁布了禁令。
然而,儒学的“春天”尚未来临,至少还要再等40年。在这个时候,汉文帝的“黄老之治”更适合他的统治。
贾谊是汉文皇帝身边最可靠、最有能力的幕僚。
最重要的是,这家伙的专业素养很高,当了汉文帝的幕僚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上司的问题都说了出来。
更要命的是,这家伙还是个全能型的,涉及到经济、民生、司法、国防,几乎没有他搞不定的事儿。
不过,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贾谊的问题,他太年轻了,太冲动了,太冲动了,做了太多的事,虽然汉文帝对他很是宠爱,但汉文帝的实力有限,未必能护得住他。
汉文帝为了防止军功集团的人对贾谊这种豪迈的年轻人动手,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经常陪着他,教他要稳扎稳打,不能太过咄咄逼人。但贾谊这个年轻人,明显不会低调,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至于会不会得罪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汉文帝选择性地、保护性地接受他的建议时,他认为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大,所以他更加努力地劝说,四处树敌。汉文帝无奈,只好将他调往长沙,任长沙王府的太师。长沙由于地处边疆,与政治中心相距甚远,这其实是为了保护贾谊。
不过,汉文帝对贾谊还是很有好感的,“异地恋”让汉文帝很是痛苦。三年后,汉文帝忍无可忍,将贾谊召回了皇宫。
三年的历练,贾谊是不是变了?没有,他还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满朝文武都能听到他的高瞻远瞩的声音。
汉文皇帝无奈,只好将他重新任命为梁怀王的太师。这位老爷子和长沙王太傅的地位差不多,但是地位却是天差地别。梁王是皇上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亲近的人,所以汉文帝这样做,就是宣布京都是未来的首相。
之后,贾谊照例为汉文帝出了不少金点子,也为西汉王朝省去了不少麻烦!由于空间有限,我只能举出一个例子!
梁怀王刘揖坠马身亡,汉文十一年(公元前年)。因为梁怀王没有儿子,所以按照惯例,他的封地应该被取消。贾谊却觉得,此举于大局不利,于是提议由梁王立一位传人,或派代王刘参到梁国来,梁国与淮阳两国的分封,由北至黄河,由南至长江。文帝在贾谊的授意下,将淮阳王刘武封为梁王,又将刘喜改为淮南王。从吴楚七国之乱开始,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就可以看出。贾谊的提议果然是高瞻远瞩,物有所值。
天妒英才,贾谊这样的天才,这样的天才,这样的天才,这样的天才,连上天都要羡慕。梁怀王刘揖坠马身亡,贾谊认为自己的师父无能,心中内疚,郁郁寡欢,翌年悲痛欲绝,终年33岁。
贾谊虽然才33岁,但在汉文皇帝时代,他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后人李商隐在描写汉文皇帝对他的爱慕之情时,写下了一句话:“贾生才子更是无双。”可怜夜来坐,不问世事,问鬼神。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治安策》为何能成为西汉的第一篇鸿篇?
贾谊的政论、策论、辞赋,他其实也写了不少的,像《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鹏鸟赋》,这些都是难得的好书,不过《治安策》的水准,却是最高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什么是好文章,一定要写得好!写好的文章,最忌空洞,最忌空想,要写好的文章,必须要与时局相结合,根据问题,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计划。胡言乱语,为新词而写诗,为了追求文采,或为了脱离现实而指手画脚,都不能算是好的作品。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挑刺,认为诸葛亮《隆中对》不是一篇好的作品,刘备最终失败了,而想要通过荆益夺取江山,那是不可能的。然而,《隆中对》却是当时最好的策论。这是很现实的事情!从北到南,从北到北,都要容易的多,可是,你能把曹操从北到北吗?以长江为依托,江南更是易如反掌,但刘备能比得上孙策么?在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诸葛亮能够在那样的困境中,为刘备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他还真的帮刘备拿下了荆益!
回头来看一下《治安策》的厉害之处吧?
首先,贾谊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他准确地指出了西汉政权中最大的“毒瘤”,并将其归纳为:“可泣者一,可流涕者二,可作长吁者六(因篇幅过长,请参阅原文)。
不过,上面的描述太过零碎,所以贾谊又将这件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都是各大诸侯王(包括军功集团)的问题。
夫树之国,必有猜忌之势,下有其祸,上有其乐,而不是故上而下也。
这是什么情况?用一棵树来比喻,一棵树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和养分,只有强大的树干和弱小的枝条,才能保持平衡。
汉郡八九十里,群雄并起,地理优势,强盛,尊卑明,各有所长。
不过,各大诸侯国的实力太强,想要甩开他们,也是不可能的。强者为弱者,弱者为尊,必然会导致双方都不服,形成“相疑之势”。
到了最后,两败俱伤,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东风向东,国力消耗殆尽。
贾谊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列侯之国”,“以诸侯之力”,这两个主意的威力,前面已经说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哭的人,却是匈奴的边疆之忧。
那时候的汉朝和亲政策,与华夷之分的秩序体系是格格不入的,我们不能把一个高级文明当成一个弱小的文明。
夫先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服、蛮、夷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献”,“臣者献”,“臣者献”,“荒者为王”。日、月、时、岁、年、王,是先皇的训诫。
但是,虽然向匈奴屈服不符合中原传统的政治结构,但也不能解决匈奴的边疆问题,这就像是为了博取他人的欢心,既浪费资源,又伤了自己的感情。
今西北之地,虽有爵位不轻,但五尺之上,不可轻放,斥候望火把,将官盖于甲胄。
不过,阎王好战,小鬼难对付,而匈奴却是防不胜防。
(文帝三年)五月,匈奴人在北地和河南作了强盗。上至甘泉,遣丞相灌婴,灭匈奴。少尉的官职是大统领,安。
我们不能再这样僵持下去了,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匈奴的边境问题上。
今日不杀强敌,而猎杀野猪,不与敌人搏斗,不与野兽搏斗,玩乐而不求大患,这是何等的安逸。
问题要解决,必须要注重问题。可是,该如何处理?这就是所谓的“三表五饵”。
“三表五饵”的基本原理我就不多说了,主要的意思是:我会给你足够的尊重,但我不会无缘无故的迁就你的匈奴。这是法家和儒学的结合体,如果你乖乖的话,我会给你一块糖,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会用棍子打你!
但长时间的太息是怎么回事?顾名思义,就是治理体制的问题,也就是体制与文化。
我们要根据当前的情况,推出一套可复制的、可复制的管理系统,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富民,僭越,国家穷;秦俗虽广,但礼义不张扬;君不能教而天下不稳;重律轻礼,则不能长久;没有廉耻,没有礼节,这是建立一个王朝最大的禁忌。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农业的需要,开源节流,提倡生产,实行节俭;在社会秩序上,要尽可能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学习教育人民,让他们自己消化内心的戾气;在礼节上,要给他们灌输规矩,让他们遵守规矩,遵守规矩,尊重长辈。
《治安策》这么长的一本书,我们是不可能拆开的,拆开的,再详细地讲一遍,让所有人都明白一件事。《治安策》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发现了汉文皇帝时代的大部分大问题,并给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贾谊的思维逻辑浅析
大体上讲,所谓的权利问题无非是三个问题:外部威胁,内部威胁,以及社会安定。首先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来自于内部的威胁,因为大部分的城堡都是从内部被破坏的!
贾谊《治安策》的立意很高,包罗万象,层次分明:朝廷的问题,有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也有处理群臣的问题;边疆之忧,即对匈奴之政策与政策;民政问题主要有:重农抑商、礼乐风气、阶级秩序等。
贾谊真是太帅了,让人不得不佩服!
贾谊为何不说出这些高见,而不是随波逐流,比如匈奴,他怎么就不支持刘邦的和好政策?例如,在经济上,他为何要效仿商鞅“重农抑商”的主张?比起臣民的问题,他为何要不慌不忙地去做一只温水煮青蛙?
这涉及到一个阶层的立场和策略,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只要是懂的人,都会明白,不懂的人,说什么都没用。所以,我只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
贾谊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与法律共存,因此其思想的中心在于维护皇帝的利益。找到这些基础,再根据现实情况来分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就拿匈奴来说,这不是有损皇帝的尊严么?我是天朝上国,我已经给了你足够的尊重,你若是再得寸进尺,我就不客气了。
比如一个领主,那不是威胁到了帝王的地位和权利么?你们都是臣子,都是老老实实的,干嘛整天趾高气扬?还不是你们联合在一起,以为皇上奈何不了你们?那我就一根一根的拆开,用一根筷子跟你掰一掰。怎么会分散开来?我必须要对自己的老板负责,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必须要想出最好的办法。
比如体制问题、思想性问题、文化性问题,都与帝王的地位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要教育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的领袖。这件事,不能操之过急,晁错离开的时候,也是心急如焚。
总之,如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能力,帮助自己的上司,帮助自己的上司,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或许正是贾谊的智慧和智慧,才让他活了三十三年!
生命是短暂的,贾谊的生命却如一道惊雷,把西汉王朝从沉睡中唤醒;也如同一道闪电,为这个艰难的政权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更如一场倾盆大雨,将世间所有学子的信念与追求,都给洗涤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