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明心慧木”黄小明木雕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百余件题材各异、形态丰富的木雕精品,让众多工艺美术界专家直呼震撼。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从现场印象出发,畅谈对东阳木雕的认识,抒发对民间艺术转型路径的期待。
真诚的艺术家敢于冲破艺术语言的枷锁
此次展览,展出了黄小明刚完成的8个系列35件作品,其中的写意木雕《胡杨之韵》斩获了专家们几乎是众口一致的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直言这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作品,颠覆了他对东阳木雕的传统印象。他评价这件作品从视感当中发现直观的抽象美,从视觉抽象出发,对木雕的形式感、形式美作了创新展现。
“一般人看到的是外在形象,这种形象不管是奇绝、古怪还是优美,骨子里都是普通人的视感。艺术家却超越表象捕捉到艺术语言,这是对视觉和知觉的高度提纯。”邱春林点评说,《胡杨之韵》通过线与线的交织产生的律动感,还有线与线的反力组成的节奏感,既表现了胡杨木在岁月沉淀下的生命力,也直接表达了生命的律动感,这正是优秀艺术的特征。普通人看到的是自然事物的生生灭灭,艺术家却直观呈现了生命的秘密,让人们认识到自然事物即使是一棵树、一株草,它们的生命都跟人的生命等价等值。“就是这件作品,让我看到黄大师在同行当中脱颖而出。”邱春林说。
“远看的时候像水稻般柔软,近看能感受到很有树木的刚劲”,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于雪涛对《胡杨之韵》的印象,他认为这件作品装饰性非常强,有别于传统的木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田健桥3次去看这件作品,认为作者通过对胡杨树的艺术创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很有文化内涵。同时把中国画笔墨意境融入木雕作品,从刀法到意境,信手拈来。
多年浸淫于工艺美术研究,邱春林深知许多成熟的木雕大师多多少少在技艺上都会有所保守。相对成熟的范式反而成了艺术语言的枷锁,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他用“非常非常旺盛的创作动力”一语,表达对黄小明的敬佩,认为这是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有的创作激情,也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才有的特质,敢于打破旧形式,尝试新形式,“如果没有这样的真诚,他只要守着一种样式,就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和享受崇高的荣誉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对此颇有同感:“很多大师觉得当下作品能赚钱,他就不去创新,导致风格固化,行业发展停滞。”
传统木雕的现代转型是通达求变的结果
从传统美术的美学角度,解读东阳木雕的现代转型特征,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颇为激赏黄小明对传统木雕的创新,认为他通过对“装饰”“装饰性”“装饰艺术”的层层拓进,推动了东阳木雕的变革,确立了东阳木雕的美学新特征。
“装饰性”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东阳木雕原本作为建筑装饰手段,形式追随功能是其原始优势。但随着传统生活的现代化,东阳木雕逐渐走向了独立艺术。如何在东阳木雕积淀的优秀传统中寻求变化,建立适应新时代的美学风格,是摆在当下木雕大师面前的最大挑战。黄小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派的风景装饰绘画中得到启发,通过风景写生,改造东阳木雕的传统叠层关系,灵活运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使雕刻更加层次分明,图案呈现浓烈的现代生活气息,同时创造“实景”“随形”“造物”等木雕新形式,使东阳木雕与现代主义功能建筑相得益彰,从而逐步确立了东阳木雕的现代美学观。
具有强烈而明确的设计意识,这是杭间对黄小明的核心评价。除了将现代设计的空间思维引入到作品与空间关系的思考之中,他设计的“竹简式木雕”“取景框木雕”,延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符号,丰富了东阳木雕的人文气质。他创作的《宝月金荷》,从水缸养荷的形态展开造景,完全超越了传统木雕的表现形式,开创了东阳木雕立体雕塑的新视界。他建造“个木园”的过程是以木雕艺术出发的一次系统实践,通过在建筑中结合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工艺,融会传统文化精髓,将生活空间与人工巧思完美结合,体现了从空间到装饰,从居、游到艺的系统美学观,在现代空间中重新解读了“装饰”“装饰性”“装饰艺术”对传统木雕的“变革”作用。这种变革,正是东阳木雕结合具体功能而通达求变的结果。
在为这些探索成果感奋的同时,杭间还从黄小明身上看到了年轻人加入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变革影响。作为东阳木雕界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东阳木雕最年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小明创作题材广泛,涉及动植物形象、几何图案、古器物造型、传世名画、少数民族、宗教等题材,显示了他较为全面的整体修养和艺术的开放性。中央美院教授孙大利就颇感动于黄小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指出正是艺术家在社会变迁中的努力实践,推动着传统工艺实现新的转型,并在这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艺术意趣、新的艺术风格以及新的时代美学。
成就工艺经典需要传承、引领和开拓并重
传承不易,创新更难。诚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所言,当下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大部分对继承传统没有问题,但是能创新的只有少数。黄小明木雕不管是作品的形式还是用料都很有创新,简繁对比非常好,而且融合了学院派比较注重造型、传统手艺人比较注重工艺的优势,值得学习。于雪涛认为,传统工艺要发展,必须在创作上坚持民族性,塑造作品的灵魂;坚持时代性,保持作品的活力;坚持艺术性,成就作品的魅力。
“黄小明大师对东阳木雕的贡献首在于创作,二在于理念,三在于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副社长林苗苗以黄小明主持复制的北京故宫皇极殿乾隆宝座为例而阐述,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深刻理解传统木雕与其他工艺在空间中的关系的重要开始,使复制跳出简单的摹仿和原样的重复,而且认真地表现了古人心理状态,使修复工作成了对话优秀传统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实践也推动了黄小明“学贯中西”,此次展出的很多作品就融入了复制宝座的研究性成果。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下功夫培养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成功人才,延续并扩展非遗传承人队伍;二是丰富木雕品种,既要让东阳木雕走进艺术殿堂,也要走进百姓家庭和生活,唯其如此,工艺美术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保护工作重点是人才,因为项目要靠人来传承。与文物保护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传承人保护。”
“今天研讨的对象是东阳木雕,其实却折射了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现状,让我们去思考大师该如何引领、开拓自己所处的工艺美术领域。”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原会长唐克美主持了这场研讨会,她充分肯定黄小明积极举办展览的行为,“艺术界、美术界和文化界为什么对我们工艺界评价不高?就是因为好作品不被人知。我们要向黄小明大师学习,想办法把优秀作品带到艺术殿堂里展示,让大家知道今天中国工艺美术的真实水平,用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和优秀的作品引领行业发展。”她建议在座的大师们努力建立自己现代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进一步重视设计的力量,把美学作为工艺美术突破的重要研究方向,积极迈向形式美的高峰。中央美院教授任世民也认为以展览的形式把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进行社会传播,是对传统文化的另类记录。
“任何一场展览都是时间的积淀,在展览面前,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作品的优美、风格的独特,也能领悟到展示者履历的丰厚、过程的精彩,更能感受到展示者付出的努力、坚持的韧性。”黄小明真诚地说,从懵懂孩子成长为东阳木雕艺术的追随者,他深深地为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而倍感幸运,它不仅提供了最丰富的创作题材,更赋予了他最饱满的创作激情,给予了他最宽泛的创作自由。一生坚守一个行业,这是一种情怀。因此他才会有“我爱东阳木雕”的心声,并将持续努力为这个行业发声,为中国工艺美术真正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黄小明卷》出版发行系我市唯一入编的国大师
6月20日,“明心慧木”黄小明木雕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黄小明卷》同时发行。
据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出版工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于年9月正式启动。丛书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的手工艺人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每卷独立推出一位大师,全景再现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主要内容包括大师口述史、专家对大师艺术成就的评述、大师作品、大师创作年表等部分,并附录大师作品的收藏和拍卖记录。丛书旨在推动工艺美术事业在新的社会时期的新的发展,总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最优秀群体的创作经验,展示他们精湛的创作成果,弘扬我国的工艺文化和“工匠精神”。
东阳市共有1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是目前唯一入选丛书的大师。该书以时间为经,以黄小明的学艺、创业、创作以及创新为纬,真实生动再现了其在东阳木雕艺术领域成长、成熟的过程。全书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以关键事件、经典作品、心路历程,组织成东阳木雕近40年发展中的一个“切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借鉴性。中国美院副院长杭间教授特意为该书撰写述评,高度评价黄小明推动传统木雕向现代转型所作出的努力。
丛书定位于“学术经典性、文献性、系统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编撰,总主编由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担任,并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聘请优秀的学术研究者担任作者,同时邀请国内一流的摄影团队负责所有器物的拍摄,保证了丛书的权威性、专业性和精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