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阅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一段话:“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让笔者感慨颇多。
这段话的旨意是劝人刻苦攻读,笔者却联想到另一面——借书。宋濂能成为饱学之士,虽得益于自幼好学,读书不怠,但藏书之家肯慷慨出借,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所遇到的都是吝啬鬼,情愿将书喂书蠹而不肯出借,宋濂又怎能遍观群书。
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很多都是自幼博览群书,这些书的来源,恐怕也像宋濂那样,大多数是借来的。由此可见,肯出借书籍的人,对培养人才实在贡献不小,应给他们记上一功。
科学文化日新月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起到向上作用。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要想创造新辉煌、铸就新伟业,就要不断获取新知识。如果知识的获取只囿于教科书,知识面就会狭窄、单薄,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小学生应有广泛的课外阅读习惯。在中小学生中倡导课外阅读,须创造借阅图书条件。相比古时,当下借阅图书条件优越得多,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有供学生借阅的阅览室,不必像宋濂那样乞求于少数藏书的私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人数众多,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因此,亟需社会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中小学生多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阅条件和环境,激励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读书、奋发向上,让广大中小学生都能读到好书籍。
近年来,我市致力打造“书香黄冈”,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公共图书馆已建成中心馆1个,总馆10个,分馆(含城市书房)个,基层服务点余个,实现中心馆、总馆、分馆之间通借通还。通过完善市、县两级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掀起新时代全民阅读新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城区已建成基层流动服务点26个,将图书馆“搬“到市民“家门口”。
读书与借书兼顾,文化传承才能更加持续有力。眼下正值暑期,中小学生可以系统阅读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一批署期阅读的优秀图书。同时,各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及社区书吧增加开放时间,加速图书流通周转,让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放大读书与借书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黄冈日报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