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出品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
经过这么多年电视鉴宝类节目的银幕洗礼,你很难想象艺术品鉴定大师除了正襟危坐的国风大师以外还能有啥别的造型,也很难期待他们除了用沉稳宣讲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语气。
但在B站里,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鉴定师,方方面面都跟大家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样。电视里的大师你看上去都是仙气飘飘的老江湖,而他却是个留个辫子头的95后。
别的鉴定师都是给你引经据典,跟上课似的跟你说鉴定结果;而他就是往椅子上一歪,跟天桥说书似的跟你娓娓道来藏品背后的小故事。而要是碰上了来路不正或是法律禁止教育的藏品,他还会用手缓慢比出一个数,告诫宝友:
“你这个东西要卖,怎么也得小五年、大四年(有期徒刑)。”
图片来源:B站
有时,他在鉴定宝贝的时候,还会掐指一算,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看一眼纹饰就能说出底款,甚至能推测出宝友在哪买的宝贝。
这对于观众来说就像是一场线上真人魔法秀,总能让人为他的“超能力”而感到不可思议。
图片来源:B站
风趣的语言和充沛的鉴定知识储备,很快为他吸引到了大量
这种喜爱也能从弹屏之中得以窥见,每当他的视频播出,粉丝对他的各种爱称弹屏就从视频上方飞驰而过,无始无终。
图片来源:B站
这个人就是天天鉴宝的鉴定师牛道德aka最“刑”的男人or刑部尚书。
尽管备受观众喜爱,但在很多人眼中,牛道德依旧是一个扁平的符号。提起他,大多能够想到的只是一个妙语连珠、性格欢脱且拥有“神技”的鉴定师形象。
而在表层之内,牛道德成为鉴定师并成名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与坚持信念的故事。
成为拥有掐指一算技能的鉴定师,在牛道德看来是顺道走的结果,是预期中的目标。
鉴赏古董艺术品对于牛道德来说既是爱好,也是天赋,这种天赋从他小时候就已开始展现。
小时候,他对玩具不感兴趣,只有古玩才能让他沉迷。因此在别的孩子拉家人去商场买玩具的时候,6岁的牛道德拉着父母去古玩城花55块买了2块袁大头,作为他的原始收藏积累。
牛老师收藏的原始成员:三枚袁大头,两枚是买的,一枚是亲戚送的。
“收藏就是有多少钱玩多大东西。”他说。
那时,当周末孩子们看柯南、看奥特曼的时候,牛道德则沉迷于《艺术品投资》这类鉴宝节目。每当到了最后的估价辨真伪环节,他总会仔细观瞧银幕里映射出的古董细节,并在心里给出答案,正确率大于七八成。
从某种意义来看,这就像一场快乐实践游戏,既是他未来人生的提前演练,也是他“超级能力”的最好注脚。
但,天赋的另一面是有代价的:当其它孩子都热衷电子游戏的时刻,牛道德却专注于古董,这种差异自然带来的就是孤独。
牛道德曾经费力学习PSP的玩乐技巧,但越学越懵也越学越乱的状况,一度让他十分焦虑。“其实我对这个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就是想融入环境。”他说。
焦虑和沮丧,直到他学到《送东阳马生序》时才得到缓解,文中的那句:此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于牛道德来说就像是一则神谕,让他意识到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比合群重要的多。
这就有点像是俄罗斯方块游戏,在合群就会消失的过程中,牛道德最终选择的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这种笃定,在日后不断重现。
多年以后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他的话语充满冷静:“光有热情不行,你还得干出点东西,与其努力去做你花十分劲都做不好的事,还不如去做你花一分劲就能做到比别人好得多的事,最重要的还是得先了解自己。”
大学期间在野外考古现场学习的牛道德
在他成为艺术品鉴定师的路上,阻力不单单是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家庭内部。
当他学生时代在古玩这条道上越来越痴迷的时候,越来越多来自家庭的负面反馈也接踵而至,一方面是觉得他玩物丧志,不钻研学习之道;而另一方面则是路线之争。
所谓路线之争,就是职业规划。与家人所期盼的不同,牛道德最终选择的是自己的爱好,他选择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作为自己的专业,选择了他嘴里的“窄门”。
不论是哪个维度审视,牛道德在传统的东北家庭之中都属于异类,他是唯一一个不在体制内的孩子。
内外压力之下,他选择通过读书获取力量。哲学的、传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都是他扛下去的动力。尤其是孔子评颜回的那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更是成了他的信条。
事实上,这段经历中的争吵与细节他没有对我详谈,但用“扛”这个字,表示了他是如何走到现在。
“其实也有人鼓励,说爱干啥干啥,说以后没准这玩意就能兴起赚大钱呢;但那时遭遇最多的还是冷暴力吧,但当异类就肯定要招白眼和嘲讽嘛。”如今已经成名的牛道德微笑着回忆起来。
年少时光对古玩的热情为牛道德建立了收藏的底层逻辑,而大学里的专业教育又为他搭建好了知识体系。
求学过程中,如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霍海俊教授、首都博物馆吕淑玲教授等人通俗易懂的授课内容,让他对古玩鉴定有了新的理解。
一方面,他理解了不同保存状态下的物体呈现出的样貌可能性,这是这行最大的魅力所在。“鉴宝这事不是拿本攻略,看着东西对要点就成的。低仿、傻开门(典型真品)的一眼能看出来,如果是高仿、特殊坑口、少见形制的……一定不能想当然,要小心求证。”牛道德说。
每当在天天鉴宝连线宝友看到宝贝,他先会提取物品造型、材料、工具、纹饰、包浆等信息,并开始具体分析:
“打个比方,现在就是把秦始皇陵的剑扔你面前,它锃亮锃亮的你也不敢认。因为在正常人认知里古董都得包层锈。但其实这东西从来不是光看样子,你得考虑这东西出土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是拿漆木器装还是水里泡着,我在考古现场看见过很多东西出土的时候都跟新的一样,就是因为特殊的保存环境。”
从多年前抛得像玻璃一样的战汉古玉,到老器如新的青铜器、瓷器和镜子,牛道德用各种图片向我证明这个反常理看法的真实。“很多人看见没有明显老旧痕迹的东西就不敢认,但我能通过它们的特性掐指一算,知道他里面的款,并能说出它的来源、保存环境和价格。”他说。
老器如新
鉴定师和赝品永远是一生之敌。
除了科技让制假愈发精湛的困难,那些必须借用X光才能看出端倪的古代修复品、大量用周代无铭文器改刻铭文的变造品、西安何家村窖藏出的货布、杭州出土的宋仿先秦青铜器也成了鉴定师的迷魂阵,为了不走眼他们必须始终保持学习。
“举个例子,你看过去印刷颜色不准的时候,赝品跟着色不准的书造东西,出来的都是有色差的一眼假,现在科技进步之后,拿高清扫描图做,赝品色差问题就越来越少了。”他说。
这是一场无休无止的争斗,要想不被糊弄,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自己较劲,把这些事研究明白。
在采访中,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出身的牛老师还以中国传入日本的九十九发茄子(北方窑口窑变黑酱釉茶叶罐)为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经过修复的古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最能体现牛道德这股钻研劲的,是他的一次打眼经历。几年前他收了个瓶子转手就卖了,隔了些日子,他在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古董大集看见了一模一样的东西,秉持着鉴定无巧合的精神,他琢磨了很久,最终发现这俩瓶子都是出自一个制假大师之手。
“跟好多老师探讨之后,我发现问题出在釉面上,古代烧瓶子外面用釉果草木灰之类,但这个加了助熔剂,两者区别不大都有橘皮纹,但烧造时长、窑内气氛完全不一样,就跟汽油桶和微波炉烤地瓜一样,得注意这微妙的差异。其实有很多鉴定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否则造假的比藏家提升的还快咧。”他说。
这一点,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你总能听说很多老大爷交了一辈子学费还是总上当的故事。因为在这一行里天赋决定上限,没有对各种细节过目不忘的天赋与对这一行的热情研究,大多数时间只能原地踏步。
而与牛道德对鉴定就事论事的灵活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这个行业的一丝不苟。
怎么说呢,他接受不了互联网上不懂装懂的言论,也厌恶拉胯专家的不负责鉴定结果,在他看来这就是猪队友,是对这行的抹黑,足以令他产生砸键盘的愤怒。
因此,他决定离开媒体,来到文玩综合电商平台天天鉴宝,好把自己的想法传播到更广大的疆域。“我觉得只要我的想法能通过平台,多影响一个人重视艺术品保护也好,还是别把宝贝当赝品也罢,就够了,我就知足。”他说。
从小时候开启收藏之路,再到大学开始做艺术品生意,再到现在成为备受欢迎的鉴宝主播,牛道德始终按照自己的喜爱规划生活。
而当问到牛道德这么多年到底哪件宝贝更让他着迷的时候,他却告诉我,随着宝贝见的多了,相比较看一眼就知道什么路份、什么价格的古董,更令他着迷的是这些物品背后的人。
在鉴定这条路上,他既碰见过请求判定盗墓者赃物价值的警察,也碰见过故意试他鉴定能力的煤老板,还遇见过拿奥特曼和其它玩具过来整活的年轻人。
“玩具这东西我确实不懂,但我决定聊聊天挺有意思的。我还是想多接触接触艺术品收藏圈外的人。”在采访过程中,这种渴望他提起了多次。
在一次直播中,牛道德还真碰上让他帮忙量刑的警察,这段对话成了天天鉴宝的名场面
这种对于社交性的重视,也体现在他对互联网与艺术品收藏产业结合的认可。
从自身而言,成为天天鉴宝的主播,对于牛道德是摆脱过去一眼望到头那样暮气生活的最佳选项,充满未知,也充满挑战。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而言,他觉得过去电视节目营造出的刻板精英印象,很容易把大众驱离开来,显得高冷,没人爱听。
因此,为了让整个行业变得更有活力,让人们能更轻松地理解这件事,像天天鉴宝这种利用网络跟观众好好聊天、好好介绍的据点,就是让更多人
网络成名之后,家人对他的成绩开始逐渐认可,同时他也成了同学里的红人,没事总有人跟他讨论他的火爆作品;甚至走在马路上,也会有人跟他打招呼,拍照。
当爱好成为事业并赢得尊重的时候,他感到自豪,也感到安慰。
而在艺术品之外,牛道德最大的爱好是修手表,在视频平台里,他多次冲着镜头炫耀着自己修好的一块苏联生产的Poljot手表,非常自豪。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他为什么,他先是用松弛的语气告诉我:“就是想玩点别人没有的。你把从三里屯到静安里再到华尔街所有戴手表的人都抓起来,也找不到同款,这就叫差异化竞争。”然后过了半晌,又用认真的语气给我发了条
“老东西他是有人的手工和感情在的,而且它们背后还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的传承、背书的因素在,很多是不可复制的因素。和新的、标准化的东西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正在修手表的牛道德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