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
在前面中高考虚词第一弹里,螺蛳君介绍了“之乎者也”四个知名度较高的虚词,但这四个虚词在中高考试卷中,重要性还只是二线的,今天螺蛳文言文虚词第二弹,为大家介绍在中高考虚词考试中站C位的选手:其为所以。
#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鹏。(《北冥有鱼》)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武帝嘉其义(《苏武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②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一人夜亡。(《苏武传》)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今存其本不忍废。(课外《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凿地为坎,置熅火。(《苏武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苏武传》)②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子为父死,亡所恨(《苏武传》)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君为我呼入。(《鸿门宴》)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5.复音虚词,“以为”,把……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课外《〈指南录〉后序》)②臣所过屠者朱亥(课外《信陵君窃符救赵》)
3.“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课外《报任安书》)
#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三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课外《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课外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①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同“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