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运河访谈郑春辉木雕山水开宗立派下一站雕刻
TUhjnbcbe - 2024/5/17 17:18:00

大运河传媒讯(朱桂艳)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史造就丹青无数,要从中选出一幅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画作,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了。这幅艺术造诣超凡、历史价值亦独步古今的绝世名画,让我们记住了一位名叫“张择端”的北宋画家。关于张择端的生平记载少得可怜,一幅《清明上河图》让他名垂千古,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多年后,《清明上河图》成就了一位来自莆田的民间手艺人——郑春辉。郑春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传承人,年,他创作的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木雕”。这位原本默默无闻却是山水木雕艺术开宗立派的人物从此声名大振。年,郑春辉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郑春辉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10位入选者中唯一一位民间手艺人。年和年,故宫博物院、中国民协分别为其作了学术研讨会,把他称为工艺美术界的“郑春辉现象”。

艺术探索永无止境,郑春辉正计划创作一件比《清明上河图》更宏大的木雕作品——《京杭大运河》。郑春辉说,《京杭大运河》木雕不只给中国人看,更要给全世界的人看。中国书画艺术早已享誉世界,他希望通过木雕大运河,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木雕艺术,领略绘画艺术与木雕艺术碰撞后妙不可言的另一种美。

雕刻京杭大运河

郑春辉几次强调,决定雕刻大运河是因为“被折服”了。

关于大运河,郑春辉看过很多资料和不少纪录片,形成的初步印象是“运河内容丰富”。作为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大运河是历代王朝的经济命脉,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精华所在。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串起了杭州、苏州、北京多个经济文化重镇,沿线古镇古村、古塔古寺、街市码头更是不计其数。这种精彩斑斓让郑春辉着迷。

“内容丰富”也是他当初木雕《清明上河图》的理由,张择端从市郊、虹桥及汴河两岸,一路画到市区街道,再现了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很少有画家会在一幅画作里作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大运河内容更丰富、更复杂,创作起来难度更大,充满挑战。郑春辉先画了两幅“虚拟”图,一幅从杭州画到镇江,被他称为“江南卷”,另一幅从北京通州画到聊城。“江南卷画了以后,我彻底被大运河折服了,下定决心要干。”

郑春辉口中的“虚拟”图,指根据地理位置初步勾描出来的草图。“虚拟的目的是通过透视,预测能入画的最远边界,比如我最远要画到哪个镇,那么这个镇是必须要去现场看的。”大运河沿线古城古建筑众多,透视精准是木雕创作的关键,郑春辉能创作出《清明上河图》,很大一部分正是源于他对透视的成功运用。“虚拟”的目的还有取舍,如此宏大的木雕作品里,要将运河沿线一景一物入画是不现实的,但运河城市的某些景致又是万万少不得的,比如寒山寺,先不说太多人是通过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有了苏州初印象,单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境美就叫郑春辉割舍不掉。

按照初步构想,郑春辉的《京杭大运河》将是足有米长的木雕作品,预计三年完成。“所以工作量非常大,我迫不及待想赶紧开始实地走访。”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会耗费很多精力。郑春辉底气十足,相信之前积累的技法和经验,已为创作运河木雕奠定了基础,“你只要看过我的《清明山河图》和《千里江山图》,就知道我有这个把握。”

“世界上最长的木雕”

年,郑春辉偶然发现一棵巨大的千年香樟木,他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用来雕刻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绢画《清明上河图》长5.29米、宽24.8厘米,香樟木长12米多、高3米多,为使巨木得到充分利用,郑春辉将木雕画面空间长度放大1倍,高度放大6倍。多余的空间郑春辉雕刻了祥云点缀,他解释:“这样对画面没有干扰和破坏,有的人不懂,雕刻远山啊什么的,开封是平原,没有山。”香樟老木红黄相交,色泽丰富,色调明丽,大气典雅,契合了画卷“清明盛世”的主题。郑春辉及团队历时4年完成创作。年11月,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以“世界上最长的木雕”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全卷所绘人物余位,牲畜50多只,20余车船,远郊、舟桥、城楼、市集及各色人物在画卷中徐徐展开,可谓包罗万象。更不可思议的是,多个人物衣着不同,脑袋比芝麻大一点,却能通过姿态表现出悠闲、急躁、慌张等各种神情。无论从画面体量还是画中细节来看,要将整幅画卷雕刻出来都显得相当不易。

绘画与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的美在线条的粗细转折和笔墨的浓淡之间呈现,后者的韵味则体现在层次感、立体感,及以刀代笔的韵味上。张择端“擅长界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船只、楼房和城门透视准确,造型精致,他将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同一段落内的景物与人物都有不同的视角处理。变为木雕,将平面的人、物、景立体呈现,对透视精确度的要求更高了。“这个错了你就没法补救了,你的整个透视的效果,它的角度就决定了成败。”好在经过多年琢磨,郑春辉已将透视研究透彻,应用得炉火纯青,中央美院一位教授曾说:郑春辉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在45度斜角当中呈现出无限的空间。《清明上河图》木雕里的景中之物,每个角度都给到观赏者不同的空间体验。平面绘画里呈现有限的细微之处,在木雕作品里变得具体,比如船舱中的窗格,窗格里的茶客及装饰摆设,“像是手持放大镜,看到里面原来还有更广阔的、不一样的天地”。观赏郑春辉的《清明上河图》木雕,车船的嘈杂和人物的喧闹如在耳畔,仿佛穿越回北宋开封,亲历了一遍大宋的市井风华。

“二次创作的意义在哪里,一定不是呆板地复刻出来,把名画做成木雕的美在哪里,怎么去呈现,如何在将平面空间立体呈现的时候,给到观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这是创作前就要弄明白的。”《清明上河图》之后,郑春辉又用两年时间用木雕形式创作了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木雕再现了原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和层峦起伏的群山,同时又对原作中粗略带过的水榭亭台和茅庵草舍精细刻画,让人在强烈的视觉震撼之余,对画中景致有亲切具体的感知。郑春辉说,木雕对作品是有选择的,像《富春山居图》就不适合木雕,画中水墨变幻的山水之美,很难通过木雕呈现出来。

开山水木雕之先河

敢于创作《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样的作品,源于郑春辉对自身雕刻技艺的自信。创作中采用了镂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郑春辉得意地说起《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下的那艘大船,长66厘米、直径只有4毫米的纤绳,通过镂空雕雕刻出来,稍有不慎就会开裂甚至折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法和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敢去探索和创新。”

在中国,木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郑春辉出生于中国木雕之乡莆田,18岁开始学习木雕工艺,雕刻一些寺庙的建筑装饰。他喜欢绘画,木雕需要美术基础,由此爱上了木雕。他说,那个年代学修车都比做木雕有“钱”途,他只是出于热爱选了后者,未承想自己日后竟会成为工艺美术大师。不过成功并非简单靠运气。发自心底的热爱让郑春喜欢琢磨,坚持创作,不知疲倦,日久天长量变产生了质变。他从不自我封闭,东阳木雕的近景表现,山水画的线条皴法,甚至是西洋油画的某些技法,他都吸收到自己的创作里。这为他后来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受佛教文化和妈祖信仰影响,莆田木雕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雕刻对象多为佛祖、菩萨、妈祖等神像,只需要用精湛的技艺将神像细腻、具象地雕刻出来即可。放在绘画的语境里讲,是只有工笔没有写意,缺乏对意境的开拓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郑春辉从人物雕刻中练就了精湛的木雕技艺,但他对中国写意山水画更情有独钟。比起对自然景观的忠实描摹,中国山水画更讲究对作者心灵世界的铺陈,方寸间的画卷里有壮阔山河的意境,寄托着或放旷林泉或归园田居的清远志向。这恰是郑春辉最沉醉之处。他走上了以木雕技艺雕刻山水画之路。莆田木雕以人物为主体,脸谱是否惟妙惟肖,衣纹线条是否流畅,是衡量木雕师技艺的标准,而山水在雕刻中是可有可无的配景,没有人将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行创作。“你知道吗,当时在我们莆田木雕行业,我转型雕刻山水画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多年的清寂努力后,终于,《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大获成功。前者虽是市井风俗画,但郊外风景部分用的是山水木雕技法,后者则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山水木雕。郑春辉成为开宗立派的山水木雕大师。

古人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张春辉的艺术理念里,诗画也是不分家的。他对古诗词爱得深沉,看到墙上的书法《题破山寺后禅院》,不由自主吟诵起来,摇头、眯眼,不时啧啧赞叹。他说,很多人只在这首诗中看到清晨的古寺和初升的太阳,少有人真正进入到“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意境之中。对古诗词的热爱让郑春辉在自己的山水木雕中多了一份诗性的表达。“我的木雕作品里有三个我最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木雕技艺、山水画和古诗词。”

郑春辉对创作《京杭大运河》充满期待,认为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甚至邀请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艺术顾问。说起来,他的成名作《清明上河图》和即将创作的《京杭大运河》看似不相干,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很深的勾连。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构成,《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汴京(今开封)是隋唐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换言之,《清明上河图》和《京杭大运河》创作的主体都是大运河。在郑春辉的构想中,《京杭大运河》木雕一定不是简单地对平面地图进行立体呈现,它将像《清明上河图》那样,是大运河风情的艺术再现,如一首高潮错落、一气呵成的交响乐。

(大运河新闻)

见习策划桂艳延晨

实习编辑王伟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军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河访谈郑春辉木雕山水开宗立派下一站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