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称帝后,其猜忌多疑的性格就越发的明显了,很多开国功臣都无法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有一个人,朱元璋对他相当的信任,曾经感叹20年里他没对朱元璋说过一句假话,并誉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此人与刘伯温(刘基)都是江南人,且两个人皆身负盛名。其中刘伯温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此人则自命为儒者,以文学之长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这个人就是宋濂,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讲述了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已成为中国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宋濂精通《五经》,作为顾问随侍朱元璋左右。他经常给朱元璋讲解经典经史书籍,阐述先贤帝王和历史上思想大家的治国理政之道。朱元璋有不少治世思想都是通过宋濂讲解经典史籍,向古代圣贤借鉴过来的。根据《明史》记载,宋濂曾向朱元璋进言,“《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以及“有了《尚书》二《典》、三《谟》,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
博学多才的宋濂饱读诗书,而且不迷信。有一次天气变化,连续多天天降甘露,朱元璋便找到宋濂问他是吉是祸。宋濂则诚恳地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美德的基础不是祥瑞,而是仁义”。
明朝开国之初,有一主事茹太素曾上万言书,朱元璋大怒,问群臣。大臣有的说是大不敬,有的说是诽谤。而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后来,朱元璋发现万言书确有可取之处,于是对宋濂很感激,说要不是你我就错怪好人了(“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在朱元璋身边,时时向其讲述帝王之术,文治之道,在明朝开国之初国家治理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元璋非常欣赏宋濂的才学,让他做皇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也是非常尽职尽责,对皇太子的一言一行都以礼数劝导。皇太子朱标也对宋濂非常的尊敬,每次都虚心的接受他的教导,并且言必称老师。
洪武十年,宋濂年岁已高退休还乡。朱元璋感叹的说,宋濂侍奉我20年,他没有说过一句假话,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贤人啊,并赐给他一块布料做“百寿衣”用。后来,宋濂的孙子卷入了胡惟庸案(明朝“四大案”之一,后续将会陆续讲到),朱元璋本想杀了他,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朱元璋没有杀宋濂。宋濂一生勤奋好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曾主修元史,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