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木知识浙江木雕
TUhjnbcbe - 2024/2/23 18:23:00

浙派木雕源远流长,生成于民间文化与地域环境交互作用的土壤,以其原真性、地域性、世俗性而折射出独特的民回艺术之光。

地域文化品性的形成,总与该地域的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人文环境相关,木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亦应遵循这纵横两条线索。

历史地看,浙江木雕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支流,大致经历了初生、生长、发展、成熟、衰落五个阶段。

汉以前为初生期,汉唐为生长期,宋元为发展期,明清为成熟期,民国为裒落期。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浙江先人运用最原始的工具.不忘于器物上进行美的刻画。河姆渡出土的木雕双鸟朝日、木雕鱼、陶器上的猪纹饰,线条稚拙,造型夸张,是浙江现存最早的线刻艺术成品。而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中的玉纹饰,其形象的装饰意趣,线条之匀称流畅,己比河姆渡线刻前进了一步。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古籍中捕捉到雕刻的信息。据《礼记》载,商王室已有六工之设,六工之一即木工,而木工兼作雕刻。

《周礼》中有关于八材的记载,八材即“珠曰切、象曰磋、玉曰啄、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插”。“木曰刻”即在木头上进行镂刻。孔子有“朽木不可雕也”句亦可作为此阶段木雕的佐证。另一方面,同时期浙江出上的青铜器、青铜剑上的纹饰,绍兴印山越大墓出土的由整块木头雕刻而成的独木舟,从中不难看出,该时期木雕文脉仍在绵延和生长中。

明清时期,浙派木雕走向成熟。木雕的主体转为建筑装饰,兼及家具、人物文玩等到并衍生出东阳清水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宁波朱金木雕三种风格。

乐清黄杨木雕约诞生于清中叶,因雕材“千年矮”黄杨木的限制,多雕一些小件人物、文玩及建筑木雕中的嵌件。

乐清黄阳木雕

宁波朱金木雕源于汉代雕花髹漆和金箔贴花艺术,至唐代己成形而普遍应用于建筑装饰,明清以后因建筑制度限制而渐转向家具、屏风、花轿等。民回有“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妆”之说。但朱金木雕着意于“朱金六底坯雕相对显得粗放些。“十里红妆“虽充满富丽、吉样、喜气,其格调上总不及清水木雕的简洁素净、质朴雅致。因而流布范围也不及清水木雕广阔。

宁波朱金木雕

明清浙派木雕的主流是以东阳木雕为主体的建筑装饰木雕

东阳木雕

浙派木雕之所以兴盛于明清,不外乎以下几条理由:

1.经济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末清初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尤其是市镇经济获得发展。浙江的不少村镇成为原材料产地,或为专业市场,或为商埠。如仙居皤滩的盐埠,兰溪诸葛村的中药材市场,诸暨斯宅的竹木桐子生意。二是浙地向有耕读传家的风尚。明清期间民间通过读书仕进的大有人在。经商与做官,手中有了钱,农业社会最好的显富方式是置田、造宅、建祠。而木雕是依附于建筑的,其雕刻的面积、用材,水准大抵与宅主的婀富相联系。

2、建筑制度制约。明承宋制.对官府、仕宅、寺院、民居的建造都有定制,《明史,舆服制》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清以后虽略为宽松,但基本沿袭了明制。建筑面积受到制约,又不许彩绘,于是外朴内华,在木雕上做足文章。清代浙江中部地区如东阳、诸暨一带的部分大中宅院,甚至爱屋及乌,在院内专置花厅。花厅四面及中间顶梁上皆饰以木雕,以示财富与风雅。

3.就地取材。浙江民居多为砖木、土木结构。浙地多山,明清时尚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供民居用材及雕饰

4.在吸收中发展:浙江木雕艺人不但服务桑梓,且走出本土,游艺于江苏、上海、安微、江西等地。清乾隆年间,约有四百余东阳木雕匠帅进京修缮宫殿、雕刻宫灯,现故宫尚存当年东阳木雕产品走出去,既可传艺,又可开阔眼界,吸收异地雕刻技巧。另一点,明清江南地区的中国画、版画、戏曲、志怪小说等艺术样式对木雕多有影响。此一时期,浙派木雕的线刻技法、画面中的人物、山水(如东阳白坦务本堂的西湖十景、宁海黄坛永贞堂的天台八景)、园林、戏曲故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相关艺术启迪,从而使浙派木雕手法更多变,材更丰富,风格更文雅。

民国黄阳木雕十八罗汉

到了民国,浙派木雕渐呈衰落态势。如果说民初多少还继承了清雕文脉,尚有部分可看之处,那么到了民国中后期,因东南沿海地区的建筑形制受西方影响,木雕构件骤减,雕件需求渐由建筑转向家具继而进入市场。

而商品化的急功近利往往导致雕工求量不求质。这可从浙江境内现存该时期一味求俗,繁不胜繁的粗糙雕件中得到印证。另一方面因战乱频仍,经济衰退,大量木雕艺人生存受挫。过去那种受雇于人,不惜工本,不计工时,追求雕件尽善尽美的环境已一去不复返,木雕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

1
查看完整版本: 木知识浙江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