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初,太子老师宋濂书房口为何悬挂温树 [复制链接]

1#

作为一个文人,写文取悦自己,易;写文感动天下,难;为权贵写文章,尤其让“万人之上”的那个人满意,坦率地说,难上加难。

在封建社会,最后的这一类文人,还有个专门的称谓,那就是“御用文人”。

历朝历代的御用文人往往被正人君子和满朝文武看不起,比如武则天时期的上官婉儿、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许攸、明成祖时期的解缙等。尤其是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立下盖世奇功,结果还是被许褚斩了。

而明初却偏偏有一位御用文人却赢得满朝文武的尊敬,洪武一朝大多文武都被朱元璋收拾了,而他却善终了,实属不易。

他就是宋濂!

一、

宋濂生于年,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这一片段,每每读来都为之动容。

这位浙江金华的勤学苦读的贫寒少年,激励了无数后世学子。他就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

由于宋濂学习刻苦,虽然家贫无钱买书但极其重信用,学者们都愿意借书给他阅读。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当时的大儒们都倾心教导他,时间一长,宋濂的学问与日俱增,成为著名的学者。

元至正九年(年),经人推荐,元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这可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宋濂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元朝统治残暴,红巾农民起义军四起,朝廷的日子恐怕长不了,于是就委婉拒绝了。

而这一年,21岁的朱元璋正在淮西一带做讨饭的和尚。正在为生活奔波的朱元璋,估计也没听过宋濂的名声。而宋濂自然也不认识朱重八。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相逢的人正在路上!

至正十年到至正十六年(-),宋濂为了躲避元朝廷的骚扰,于是出家当了道士,并隐居在仙华山、龙门山一带出书立说。

二、

至正二十年(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刘伯温)、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这一点上李善长起到了伯乐的作用,殊不知仅仅是几年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开始了20多年的相亲相杀。

当朱元璋见到宋濂后,就被他的才华所折服,于是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人人尽皆知的八个字就是出自宋濂之手。

《明史·宋濂传》云:“帝(朱元璋)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这一年的十月,宋濂奉命为朱元璋长子朱标教授“五经”,劝其应该广施仁政。史料记载,皇太子朱标“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这一教就是十余年。而朱标也逐渐倾向于刘伯温、宋濂等文人的浙东集团。

随着官越做越大,熟悉朝廷斗争的宋濂愈加谨慎。宋濂书房门口,悬挂着“温树”两字,每当有学生或官员问其朝廷一些内幕时,他就指指二字,来人就不再多语了。

那么“温树”二字是何来头呢?

汉代大臣孔光是孔子十四世孙,官至御史大夫、丞相。他曾主掌大权十余年,为人谦恭谨慎,遵守法度。休假日回家时,和兄弟、妻子闲谈时,绝口不谈朝廷政事。家中有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里都长着什么树呢?”孔光沉默不答,转谈别的话题,就是这样不泄露朝廷内的事物。从此在复杂的朝局政治斗争中得以善终。这就是温树不言典故的由来。

三、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宋濂,明朝建国后在一些大事上处处咨询宋濂的意见。

比如,建国后如何册封满朝文武,宋濂则提出唐宋元的一些册封案例供朱元璋参考。太祖非常满意,采取了他很多好的建议。

宋濂近距离接触朱元璋,自然早就洞察清楚朱元璋猜忌、好杀的性格,所以他不像刘伯温那样锋芒毕露,为人处世非常小心,不论待谁都谦恭有加。

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抵御陈友谅几十万大军数月时间,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论功行赏时,朱元璋鉴于他是自己的至亲,给他的奖励难免小一些。结果血气方刚的朱文正就要叛变,结果被抓。朱元璋拿不定主意是否要杀了他,于是咨询宋濂。

记载宋濂原话:“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这段话大意是:朱文正犯了死罪不假,希望陛下体谅血缘亲属关系,把他发配远方罢了。

朱元璋就采取了宋濂的意见,此举也为宋濂赢得了满朝文武尤其是武将功勋的欣赏。在后来宋濂倒台后,很多开国将领都暗中帮过宋濂家族。

四、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打算重用宋濂,让他参与到实际的政务中。

宋濂却婉拒了皇帝的美意:“臣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学会治国之策,只懂得一些文墨之道。今天圣上已命臣执掌翰林院,这已经是莫大的荣幸。”

而此时刘伯温已经被朱元璋掌管御史台(后来改名都察院),统率众多御史来纠察百官,权力非常大。此时任命李善长为丞相,两人互相牵制,一时之间斗得非常厉害,而朱元璋也乐得此种局面,只有下边不和皇帝才能睡得安稳。

朱元璋同时又命令锦衣卫暗中监视百官。朱元璋经常召宋濂入宫赴宴,并有意无意询问他对某些大臣的看法,而宋濂只吃菜不饮酒,便问宋濂为何不喝酒。宋濂答道:“臣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但臣害怕在圣上面前失礼。”

面对朱元璋的故意让他评价大臣,他只说熟悉大臣的好话,坏话一句也不提。饼解释说:臣认识的都是一些品格好的人,品格有争议的人臣和他们没有交往,所以无法评价。

朱元璋连声称赞他乃君子也。

五、

洪武十年(),在宋濂近70岁的时候,就提出了回家养老的请求,朱元璋再三挽留,但看着年迈的老者只好允许他退休。并给了宋濂很多的赏赐,让他回家了。

原本一段君臣好聚好散的佳话就要画上句号。

洪武十三年(年),他的孙子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朱元璋本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被发配四川茂州安置。

洪武十四年(年)五月,宋濂因病逝于夔州。

朱元璋从开国一共封了六公爵和二十八位侯爵,除了邓愈、耿炳文、李文忠、汤和四位算是善终外,相对于其他被处死的众多大臣,宋濂也算是善终了。

宋濂一生因学识闻名天下,但有些文章如《阅江楼记》,虽文意畅达,但颇为粉饰太平之辞。如其中名句“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此类文章,成为后来“台阁体”的先声,后来的“三杨”则将台阁体发挥到鼎峰。

宋濂死后,很多人都很怀念他。至今在浙江义乌一带,还流传一种名小吃——宋濂糕,就是为了纪念宋濂的清正廉明。

注:喜欢明史的点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