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减少官员在地方培植势力,结党营私,维护中央集权的同时保证官吏的清正廉明,他规定地方官员在任职时必须遵循回避制度,坚决避免官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
因此,地方官任职地会远离自己的家乡,除了少部分官员受到皇帝的器重被留在内廷作为顾问外,其余大部分官员退休后必须要返回自己的家乡,这就是明代官员退休后的去处。
明代官员退休后享受的待遇可以分为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经济方面的待遇主要包括一次性赏赐和免除徭役两种。远达西汉,近及宋金,中国历朝历代的退休官员大多可以领取长期的退休金。
在这一点上,明朝和历代都有所区别。明帝国草创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笼络官员,曾经规定给予官员全俸或半俸的退休金。但是在局势稳定后,朝野上下的官员数量急剧增多,文武官员数量多达四万人,在财政的巨大压力下,退休金制度无疾而终。
其后的建文、永乐数帝在位期间基本沿袭了太祖皇帝的做法,皇帝最多会视退休官员的功绩,一次性的发放给他们一定数量的财物作为赏赐,但是却不会给予其定可定期领取的退休金。比如史料记载,明开国功臣李善长,因病退休时,就只有“濠地数顷,守塚户百五十”等一次性赏赐。
大部分底层官员退休后得到的赏赐都远没有李善长丰厚。和唐宋官员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直至终老相比,明代退休官员的经济待遇着实算不上丰厚,部分退休官员甚至可能面对退休后无米下锅的窘境。
这一局面在朱棣即位后有所改善,永乐十九年以后,明政府针对部分退休官员制订了保底政策,规定“子嗣孤独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就是给予没有子嗣后代的退休官员每个月两担的救济粮。
在宣德年以后,能够获得这一福利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够获得的粮食也增多到了四担,形成了“月米拨夫”制度,退休官员的经济待遇才有所提升。
和经济待遇相比,退休官员的政治待遇明显更加优厚。主要包括恩荫、上奏议政、升等退休、冠带致仕等。
恩荫制度是退休官员最大的政治待遇。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学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科举有名,入朝为官,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因此才会有范进应试二十余次,中举险些发疯的故事流传。
恩荫制度可以让七品以上官员的一个子嗣,不经过科举考试就能得到任职的机会,只需要到太学中学习一段时间,经过简单的测试后,就可以入朝为官。实际上保证了官僚阶级的稳定延续,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议论政事的。但部分大臣因为政绩卓越、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等原因,退休后也拥有以庶民身份入朝议政的特权。
如劝学名篇《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告老还乡后被明太祖特许“每岁一朝”,每年可以入京朝见皇帝一次,不但代表着皇帝的宠信,更可以借此机会谏言论政,小到地方盗匪、水旱灾情的民生民情,大到文韬武略、征伐安邦的国家大政,都可以上达天听,是退休官员的第二大政治待遇。
升等退休是指退休时品级在四品之下、正常退休的官员,退休时可以在原有品级上提升一个等级,其退休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会依据品级而有所提升。
虽然不能行使实际性的权力,但也能彰显着统治者对于官吏的宠渥,是退休官员的第三项政治待遇。
“冠带致仕”则是指退休官员的第四项政治待遇。他们在服装,礼遇等方面拥有特权,比如他们可以穿精美的绸缎,普通百姓只能穿粗布衣服。在与人相处时,也会受到特别的尊敬,例如宴会上无官者的位置不能坐在退休官员之上,平民见到其也需用官礼拜见,否则就是僭越。种种待遇,从制度上保证了退休官员的社会地位。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