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新闻宣传工作者即将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第二十三个记者节。提起记者节,我们能想到东阳市融媒体中心这些可敬可爱的记者们,却未必知道在近代中国,还有那么一批引领风气之先的东阳籍报界精英……
邵飘萍
一代报人
邵飘萍,年10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的一个寒儒家庭。年底,其父邵桂林带着妻子儿女,迁至浙江金华婺城。在金华,邵家租居在芝英考寓,并顺利办起了私塾。邵飘萍幼承家训,5岁起随父读私塾,他天资聪明,9岁便能写诗作文,14岁考中秀才。
年秋,邵飘萍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在校就读期间,邵飘萍十分钦佩秋瑾献身革命的精神,并与她建立了通讯联系。年,邵飘萍从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毕业后回到金华,被金华中学堂聘为国文和历史教员。不久,他参加南社,投身反清斗争。这时的邵飘萍,思想上已经由崇拜康有为、梁启超转为崇拜孙中山,成为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追随者。
在浙江金华工作期间,邵飘萍每日有大半时间都是在这张简单的书桌旁度过的。从阅读报纸、书籍等大批新文化运动进步刊物,到针砭时弊,撰写署名文章,他在这书桌的方寸之间,不断拓展进步思想的广阔天地,以报人不怕身遭斧钺的勇气,投身到热爱的新闻事业中去,开启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报业生涯。
从这张书桌,到后来的《汉民日报》《时报》《时事新报》《京报》;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邵飘萍“笔杆下”的革命故事始终彰显着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理想的大无畏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4月,毛泽东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年,在邵飘萍诞辰周年、殉难60周年之际,邵飘萍铜像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州公园落成揭幕。位于金华市浮桥街89号的邵飘萍旧居原为邵飘萍父亲邵桂林所有。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邵飘萍旧居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邵飘萍旧居修缮工程通过省文物局验收。
蔡汝霖
创办报纸发革命先声的同盟会会员
舆论工具对革命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可以用“原子弹效应”来形容。
说起革命新闻事业的先驱,许多人会想到东阳人邵飘萍,“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就是对舆论工具“倍数效应”的最好诠释。但在他之前,有位东阳人更早地涉及此业,他参与创办的《萃新报》不仅是金华地区首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而且为辛亥革命光复浙江提前播下了“革命种子”,在舆论上营造了革命氛围。这位东阳人就是蔡汝霖。
年,蔡汝霖出生于东阳虎鹿蔡宅,字雨香,号商卿,谱名人锵。他7岁入塾,被祖父赞为“千里驹”。17岁即考取秀才,光绪二十三年考取拔贡,同年中举人。次年“戊戌变法”,“文艺青年”蔡汝霖受康有为、梁启超影响,认为当务之急是“以教育开民智”,遂于当年出任新昌沃西书院的山长,教诲学生摒弃科举之文,追求进步救国。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惨败后,蔡汝霖深感科学才是救国的正确途径,于是在年东渡日本留学。没想到未满一年,清廷即取消留学,愤慨之余,蔡汝霖读了《新民丛报》,大有所悟,意欲回国办报,宣传科学思想广启民智。回国后,蔡汝霖被任命为金华府中学堂监督。当时,革命党人张恭也有办报之意,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创办《萃新报》。该报以捐认股资的方式募集资金,每股为银5元。年6月27日,《萃新报》出版,报纸为书册式,大三十二开本,木刻雕版,连史纸(后改为蜡光纸)印刷,每月两期,每期50页至页不等,发行于金、衢、严、处四府各县,远销香港和南洋一带。
作为一份宣扬革命思想的报纸,《萃新报》把提倡教育、推广新学、输入西方近代文明、唤起民众爱国思想,作为救亡图存的要点。它大胆地揭露外国对华的侵略事实,如德国行暴山东、英人进占拉萨、日本陆军逼近旅顺等,疾呼民族危机;同时宣传激进的革命思想,把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归结于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统治,进而提出了系列救国主张,“为我桑梓同胞作警醒钟,作渡津筏”。仅仅半年有余,钱塘江上游风气为之一开。
年,《萃新报》以“言论过激”而被当局查封。
年,清廷为欺骗人民,抵制革命,发布了《宪法大纲》,准备“立宪”,蔡汝霖出任浙江省咨议局议员。他旋即看穿清廷“议而不行”,认识到唯有推翻封建统治才能救国,于是在同盟会会员陶成章的介绍下,毅然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工作。
武昌起义后,蔡汝霖暗中策划响应,迎来了杭州光复。
杜越凯
从文士到中共党史军史编研者
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杜越凯是吴宁街道西街人。年东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深造。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杜越凯无心学业,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
其间有个插曲:杜越凯在家中时,爷爷为他起名杜士文,意在让他一生当个文士。但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报名赴延安时,他临时起意改名杜越凯,意为来自吴越地区,参加抗日必定凯旋。
年3月,杜越凯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位于豫苏皖边区的新四军抗大四分校任教育干事、政治教员、主任教员、指导员,到雪枫大学任政治部教育股长、副科长等职。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中,杜越凯积极参加对日伪的军事斗争,为军队干部讲授革命史理论。
解放战争时期,杜越凯历任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政教科副科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其间,他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越凯先后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华东军区高级干部理论训练班、华东军区政治部讲师室任职,在军事宣传方面多有建树。后调解放军报社,任理论主编、副总编辑。曾任中央政治研究室组长、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国革命史编写组组长。他先后主持编写《抗美援朝实施教材》《土改政策教材》《伟大的祖国教材》《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学习提纲》等,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担任《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第一副主编,组织编撰和出版了多位共和国元帅的传记及《解放军卷》《军事卷》《政治卷》《后勤卷》等军史经典。党中央如此评价他:在党史军史编研中,起到了开拓性、奠基性作用。20世纪80年代起,杜越凯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成员,被推选为国务院全军学位委员会委员、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去世后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用耀眼的镜头
呈现社会的风采
向所有
奋斗中的记者们致敬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新莓汇正能量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