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活着人生,无非是笑着哭,哭着笑罢了 [复制链接]

1#

文/长安说书撰

有位作家说过:“一个人,一生如果没有过50次自杀冲动,他不算真正活过。”

人世一遭,是一场历练,是一场修行。谁也无法预知,是风雨灾难多一程,还是欢悲离愁深一层。活着,就像夹心饼干,在生与死中间尽可能地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来源网络

人生,到底可以苦到什么程度?

《活着》,被称为“苦难文学”的巅峰。一本很多读者不敢二读的作品。富贵,没有下限的承受力让每一个置身事外的人悲痛、潸然。

举世茫茫之间,应该没有人会比富贵更悲惨、更凄凉了。有读者甚至抱怨余华残酷冷漠,为什么赋予富贵如此深厚的磨难。

“向前看”的现实版“富贵”

这当然不只是一个文学形象。

十年前,一名“得意洋洋”的男子骑车晃荡在大马路上,车上载满长短参差的木材。木料上又载着黄狗+痴呆男子。

网络

这位“违载”司机,就是现实里的“富贵”。

“万一出了什么事,家里人不会担心你吗?”谭警官问。

不问不知道。原来,男子父亲死了,母亲死了,老婆也死了,哥哥死了,子女也因为难产死了······唯一的亲人,就是坐在车上的弟弟。而且因为吃错药,成了傻子。

男子,现实里的“富贵”,靠捡废品维持生活。虽然不富足,但“富贵”却笑容满面。

网络

《活着》当中,富贵儿子因为吃豆子,被噎死,女儿也被寄送到别人家······悲剧铺天盖地而来——家珍因为疾病死了,女儿也被砸死,女婿被河水冲走,外甥死了······面对这种人生悲剧,富贵的晚年,陪伴他的只剩下一头黄牛。

现实里的男子呢?陪伴他的,也只剩下痴傻的弟弟和一条狗。

有网友说:“车上的一切,就已是他的世界。”

他给自己所遭遇的种种不幸的回应是:往前看···往前看······重复着这几个字的他,不禁令人泪目。

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耗尽全身力气。往前看,另一层意思是生活会变好,也是一种奢侈。

哀莫大于心死。真正可怕的,不是生活的出其不意和意外的猝不及防,也不是掉进泥淖后的不自知;掉进泥淖诚然可怕,但最可怕的是就此沉沦,画地为牢。

余华说:

“也许在面对命运的时候,不能不去感叹人类的无力,但是如果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我们就改变活着的态度。”

或许,这是对于“活着”的最好解析。

网络

回到现实,捡废品的“富贵”那句“往前看”,我思忖良久,人生业已如此落败,到底还能往哪看?

往前的前方,那到底是哪里?真的还会灯火阑珊吗?

“把书读下去”的中科院博士

中国科学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因为钱的原因读不起书。

网络

黄国平,一个真实的写照。“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在农村,有一句话特别贴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超级演说家里,刘媛媛同样的农村出身,但她却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苦难,贫穷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网络

有一个嗜酒如命、以赌为乐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一样的童年,一样的成长环境,然而成年后两个儿子却出现了天壤之别,一个因为耳濡目染习得父亲赌博恶习,另外一个儿子学识渊博,成了被人敬仰的律师。

同样的环境,如何造就了两种不同人生?

对于自己人生,两个儿子的回答一模一样:“我有这样的父亲,还能怎么办?”

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

苦难,是一笔财富吗?不一定!

苦难,是裹着糖、但吃起来却很苦的礼物。它是一些人眼里的苦,也是另外一些人眼里含在嘴里的甜,是一个稍不留神就会玩弄人生的窃贼。

网络

黄国平的致谢信:

最开心的事,是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肚子饿了,就去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崽、租水牛,这些成了果腹的日常。上学没钱交学费,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生活的苦,尚能承受。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读到此处,引人潸然泪下。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不由想起《送东阳马生序》当中的宋濂。文人,坐得十几载的冷板凳;求学,是保护青春之花永不凋零的秘诀

就像黄国平致谢信所言:把书读下去,然后走出去,如果还能帮助别人,给社会提供一点价值,这一生就算是赚了。

寒窗苦读的十几年,有多少个夜晚,可能饿到不能睡去;有多少个冬天,可能就像宋濂一样,冻到手指浮肿,又有多少个瞬间,可能想要随遇而安,但却听到灵魂深处的呐喊······

网络

可能,在所有人看来,他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书读多了。而事实上,是因为他把书读多了,才有了今天。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浮士德VS魔鬼糜菲斯特

讲到这里,不得不说哲学家、诗人的歌德先生。他用一生60年时间写作了《浮士德》。

作品《浮士德》当中,浮士德写血书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糜菲斯特,他和和魔鬼打了一个赌:如果浮士德有知足、停滞的一天,浮士德就要坠入地域。无数个日夜,魔鬼以权、色来诱惑浮士德,然而,浮士德并没有沉沦下去,最终也避免了坠入地域的宿命。他死后的灵魂升入了天堂。

魔鬼与浮士德网络

希望无穷、信仰坚实。《浮士德》精神在于它不断追索,永不懈怠的人生态度。

魔鬼糜菲斯特又是谁呢?难道不是我们身体里的那个小我吗?它总在发出消极指令。当你想要贪欢堕落时,它怂恿你;当你想要开拓进取时,它又以低俗、堕怠诱惑你。

讲到这里,有所恍然。“向前看”,是对未来的希冀,是愿意期待的美好,是留给自己的一份寄托。哪怕它虚幻如我们等待的戈多一样,但这是我们生的本能和倔强。如果没有向好的意志、信念,如何会有向好的人生。

浮士德网络

《活着》当中一个场景:

家珍病危中,躺在病床上,她一一向富贵交代“后事”:我死后不要用麻袋包我,麻袋上都是死结,我到了下面解不开,拿一块干净的布就行了,埋掉前替我洗洗身子……凤霞大了,要是能给她找到婆家我死也闭眼了。有庆还小,有些事他不懂,你不要常去揍他,吓唬吓唬就行了。”

将死之人,这是她生前的最后一点要求,却也看到她对家人的爱,对生命的激情、希望。

网络

然而,当富贵说自己之所以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就是因为心里念着家珍、凤霞,儿子···这是他能存活的唯一原因。如今,家珍却说她要先离开他们。

家珍听闻富贵这样说,自己如同垂死梦中惊坐起一般。第二天,她就对富贵说:我不想死,我想天天看着你们。家珍接下来的几天,神态仿佛毫无预兆地转好···这就是意念的力量,“活着”的力量。

因为读的原著,这一段印象尤其深刻、感动,可能也是因为感同身受······不得不说,余华的文字感染力非常之强!

讲到这里,恍然于“富贵”大爷的向前看···十多年后,当谭乔警官再次找到他后,他已经重新成了家,也有了女儿,虽然依旧捡废品,但生活幸福、精神富足。

讲到这里,有感于“把书读下去”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步行三十里路上学,抓黄鳝、钓鱼充饥,父母早亡,寒窗十几年。

网络

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挑,唯独日子不能挑;世上所有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件事背后都藏着委屈。

现实版富贵大爷的“向前看”,难道不是再说“希望”吗?黄国平的经典人生,难道不是在讲“等待”和“蓄势”吗?

我想起《基督山伯爵》:人类的全部智慧,全都包含在这四个字当中:希望和等待。

长安原创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