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电子课文;
2.考点精讲;
3.重点解析。
一、电子课文
9桃花源记①
陶渊明
预习
◎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
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④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⑤,落英⑥缤纷⑦。渔人甚异⑧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⑨。
林尽水源⑩,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①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年版)。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③〔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④〔缘〕沿着,顺着。
⑤〔鲜美〕新鲜美好。
⑥〔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⑦〔缤纷〕繁多的样子。
⑧〔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⑨〔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⑩〔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要(yāo)〕同“邀”,邀请。
村中闻有此人,咸①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②邑人来此绝境③,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④。问今是何世,乃⑤不知有汉,无论⑥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⑦所闻,皆叹惋⑧。余人各复延⑨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⑩:“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①〔咸〕全,都。
②〔妻子〕妻子儿女。
③〔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④〔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⑤〔乃〕竟然,居然。
⑥〔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⑦〔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⑧〔叹惋〕感叹惋惜。
⑨〔延〕邀请。
⑩〔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足〕不值得,不必。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yì)〕拜访。
?〔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思考探究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积累拓展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②憩(qì):休息。
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ài):遮蔽。
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二、考点精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晋:朝代名,即晋朝(—),三国时司马炎所建。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第二个年号(—)。中:中间,这里泛指一个时期。“太元中”译为“太元年间”。[解析]“晋太元中”采用了年号纪年法,就是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太元中”是指太元年间,即至年,时间跨度为20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带有虚构性质,也就是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为了增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就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明确为“晋太元中”的20年间,同时还设定一个确切的地点,即“武陵”。“年号”就是指封建帝王专门为纪年而取的名号。年号最早出现在汉代,从汉武帝时才开始有年号纪年。在此之前是用帝王的年次纪年,比如九年级下册中的《曹刿论战》有“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句子,这里的“十年春”是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十年”就是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是本地区诸侯在位年数来纪年的,这叫“王位纪年法”。[扩展]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纪年年份是“共和元年”。这就是一个王位纪年法。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年。那一年,周厉王因统治无道被赶下了台,共伯和(西周时共的国君,名叫“和”)摄政(代君主处理政务),代行天子事,于是那一年就纪年为“共和元年”。王位纪年法由此开始。
〔捕鱼为业〕把捕鱼作为一项职业。捕鱼:在句中作状语,要理解为“以捕鱼”,译为“把捕鱼”。为什么这里把“捕鱼”理解为状语而译为“把捕鱼”呢?这是由具体语境决定的,“捕鱼为业”,直译是“捕鱼作为职业”,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就要采用“把……作为”的格式。为:动词,做,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流前行,忘记了路程远近。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缘:介词,顺着,沿着。[辨析]古代说的“行”是现代所说的“走”,而古代所说的“走”是现代所说的“跑”。因此,古文中的“行”解为“走”“行走”,如“三人行”就是指三个人一起走;古文中说的“走”就解释为“跑”,现在的成语中保留了古义,如“走马观花”。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远近。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捕鱼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河两旁的几百步内,中间没有混杂的其他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逢〕动词,遇到。
〔杂〕不纯,混杂。
〔芳草鲜美〕花和草鲜嫩美丽。[解析]鲜:本义是“鲜鱼,活鱼”,引申为“新鲜,鲜嫩”,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美:本义是“味美”,引申为“美好”,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再如下文的“美池”是指“美好的池塘”。[辨析]古今同形异义词:课文中的“鲜美”是两个词,“鲜”指“新鲜”,“美”是指美好;而现代汉语中的“鲜美”是指食物味道好。
〔落英〕落花,即落下的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形容词,繁多。[解析]课本上的注释列出了“落英”的两种理解,说明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落”可以理解为“落下”,叶落、花落都可以说“落”,所以,“落英”一般理解为“落花,即落下的花”,“落英缤纷”是指落下的桃花很多;“落”还有“始,即开始”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把“落英”解释为“落下的花”与“芳草鲜美”的描写不一致,所以,就把“落英”理解为“初始的花”,“落英缤纷”就理解为“初开的桃花繁多”。[辨析]《说文解字》说:“凡草曰零,木曰落。”意思是:草本植物的凋谢叫做“零”,木本植物的凋谢叫做“落”。“落”的本义就是指木本植物的凋谢。古人在讲到草或木凋谢的时候,如果用双声词,就用“零落”,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写梅花,属于木本植物。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认为这地方很奇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尽这一片桃林。
〔渔人〕捕鱼的人。
〔甚异之〕认为这里很奇异。[解析]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异;之,代词,指代这个地方。再如《伤仲永》中的“邑人奇之”,意思是“同县的人认为他奇特”;“稍稍宾客其父”的意思是“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这两句中的“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特”;“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宾客”。由此可见,意动用法就是心里把……当作(看作)……,或“以……为”(认为、以为)。
〔欲穷其林〕想要穷尽这片桃林。[解析]欲:动词,想,想要;穷: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走尽;其:代词,这,这一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捕鱼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解析]尽水源:理解为“尽于水源”。这是文言特殊句式,属于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水源”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把后置的状语提前,可以译为“在水发源的地方结束”。水源:溪水发源的地方。尽:完尽,结束,没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辨析]古今异义:古义是“隐隐约约”;今义有两个,一是“似乎,好像”,如“他干活仿佛不知道累”,二是“像,类似”,如“他俩长得相仿佛”。
便舍船,从口入。
(捕鱼人)就离开船,从小洞口进去。
〔舍〕读作shě,动词,意思是“舍弃”,这里指离开。再如: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解析]下文的“屋舍”的“舍”读作shè,是指房屋。“舍”(读作shè)的本义是指“客舍”,即现在说的“旅社、宾馆”,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就是指住在同一个旅舍的同学;再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就是指旅社,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屋舍”。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很狭窄,仅仅通过一个人。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成语“豁然开朗”出自本篇,现在用来形容忽然明白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平旷〕平坦宽阔。旷:读作kuàng,广大,空阔,宽阔。“旷”的其他义项,如“心旷神怡”的“旷”指“明朗,开朗”;“旷日持久”的“旷”指“历时持久”。
〔屋舍〕房屋。[解析]“舍”读作shè,本义是“客舍”,相当于现在的“宾馆,旅社”,如“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舍”用的本义,意思是“客舍”;《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的“舍”也是指客舍。引申义是“房舍,住宅”。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解析]“俨然”是多义词:一是“整齐的样子”;二是“庄重严肃的样子”,如“望之俨然”;三是“好像”。现代汉语保留这些用法。
〔之属〕之类。之:代词,这;属:名词,类,种类。[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