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扪心自问,你认真读书了么?《送东阳马生序》这么火,为什么?因为他把世间的运转规律讲述的很明白。老师为何喜欢好学生?领导为什么喜欢好下属?父母为什么喜欢好儿女?你怎么向上爬?怎么实现阶级跨越?全部告诉你了,可你一无所知,直到中年蹉跎,才明白其中含义!
影视剧里的宋濂形象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今天是否要求背诵,也不知道今天正在读高中的孩子们,对此文是何感受。觉得是繁重的学业应付了事呢?还是觉得对自己有所启迪呢?
总之我在读书时读到这篇文章,第一印象是由衷的敬佩。
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写给后辈的,更能看出他通透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句话高高在上地向后辈炫耀,也没有任何苦口婆心的碎碎念。只是很谦逊和平和地回顾自己的生平,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宋濂雕像
最近这篇文章很火,咱也来凑个热闹!看到很多的标题:“蹉跎岁月后,才读懂了《送东阳马生序》,教育的滞后性,在这一刻完成了闭环。”
有人喟叹年轻时不好好读书,有人理解了中举的范进,有人理解了孔乙己。
来吧,先复习一遍部分原文!
宋濂故乡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附带解析)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质疑读书能不能改变命运的人,先问问自己:你从小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做到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你是顶呱呱的读书人才。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小小读书郎宋濂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看看宋濂吃的苦,你们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藏书之家的子孙越是不争气,反倒衬托宋濂的品格。
严师出高徒宋濂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穷人家的孩子,想遇到贵人,跳到更高的平台,实现阶级跨越,那就不要怕路途遥远,也不要怕丢人,想法子跟他去见个面。
翩翩少年郎宋濂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老师严厉地批评或指责你时,不要像天塌地陷那样无法承受。你应该学会控制你那可怜的自尊心。
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并不一定会对我另眼相看。毕竟,还有许多达官贵族在排队等待他们的青睐。因此,你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厚脸皮。当他们批评你之后,你可以选择在他们心情愉悦的时候,虚心地向他们请教为何会如此批评。
他们往往乐于分享他们的内心想法和建议。在这些交流中,他们会分享那些不是轻易能教给别人的知识。
穷且益坚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家庭条件虽不富裕,但我深知苦与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出生并没有决定我们的命运,而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勇敢面对挑战,努力追求梦想。
渴望进步的宋濂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想象一下左边是富二代,右边是官二代,你能和他们并肩一坐,并非仅仅靠那一身行头,甚至那些身外之物,对于你来说,它们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你要牢记你的使命,不忘初心。你的同学们并非傻瓜,他们看到你勤奋且坚韧的身影,会相互传递你的事迹。最终上层也会有所耳闻。你的人生就要展翅高飞了!
--------------------------------------------------------------------------------------------------
读完节选文章,我们再回归现代。读一读黄国平博士的《致谢信》,此文被评为现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下图便是:
复习完这两篇文章,稳定下情绪,我们再回归一下自己身上。
许多人第一次读到这篇《送东阳马生序》时,还是个懵懂的中学生,那时候满脑子想的,或许是怎么把书桌上的书堆高些,好挡住老师投来的目光。而对文中的那些话,只是“小和尚念经”般地背着,理解大概是不深的。
而如今,当年的学子大多已经走入而立、不惑之年,几经社会的打磨,重读《送东阳马生序》,竟被宋濂这番饱含苦心的自述震撼得忍不住落泪,直感叹:少不知所云,而今方悟。奈何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所以,读书能改变命运吗?当然能,肯定能,绝对能。但是,你认真读书了吗?就算你做不到宋濂的读书读到书痴闻名于世的地步,但是,如果你真的认真读书了,相信现在一定不会悔恨吧!?
读书当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但是,读书永远是劳动人民逆袭的近乎唯一的出路!
我这样说就严谨了很多,虽然有极小概率不读书的劳动人民也可能改变命运,但大多数需要通过读书来逆袭。
也难怪有人说,倘若人生不如意,不妨读读《送东阳马生序》。每个人的一生,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刻苦不一定有成就,可是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你我,即使出身平凡,最好的办法也是胼手胝足、脚踏实地。
正是由于这些带给人们文化共鸣的传承,《送东阳马生序》成为无数人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写照,也激励后世学子,啃下读书之苦,将治学成果化作利刃,划破重重困局。
#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