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时
读懂文言文,基础是理解词义,因此,大多重视对词语的翻译,而对词性的把握强调不够。文言词汇发展到今天,有的已经不用了,有的不能单独使用,有的使用受到限制,大部分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发生了变化。为了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我一直强调对词性的辨析。因为把握词性,对朗读时的停顿(断句)、语气以及句子的语法结构的把握具有指导意义,便于掌握一个词的具体语境意义。古今汉语的词性都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所包含的具体类别也基本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古汉语实词有“名、动、形、数、量、代”六类,虚词有“副、介、连、助、叹、拟声”六类。我们要根据一个词在文中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充当什么成分)来正确判断词性。反过来说,一旦把握了一个词的词性,根据它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就可以把握句子的结构、停顿、语调,从而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
出师一表真名世
1.名词:
名词可以同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不与副词结合。
例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业、半、中道、今、天下、益州、秋”为名词。
“先帝”同动词“创”结合,作主语。
“业”同动词“创”结合,作宾语。
“中道”同动词“崩殂”结合,作状语。
“今”同名词“天下”结合,作状语;“天下”同动词“分”结合,作主语。
“益州”同形容词“疲敝”结合,作主语。
“秋”作判断句谓语。
句读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语法结构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名词和介词“于”“与”“为”“以”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
例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臣”主语,“布衣”判断句中作谓语,“南阳”“乱世”“诸侯”和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有的认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例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
“朋友”和介词“与”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名词同表并列的连词“与”“及”构成并列关系的词组。
例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
“由”(季路)“求”(冉有)用“与”连接,作主语。
例5:“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美人”“左右”用“及”连接,作宾语。
欧阳修学写字
2.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依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例如“去”在“有孙母﹝未﹞去”不带宾语,在“逝﹝将﹞去女”中带宾语。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
例1:“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故哂之。”
句中划线标出的“曰”“言”“哂”“为”“让”都是动词,作谓语,只有“让”没带宾语。修饰的副词有“各”“何”“不”。
少数情况动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例2:“学﹝不﹞﹝可以﹞已。”(《荀子》)“学”作主语;
例3: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出”“入”作宾语。
篇幅限制其他不再一一举例。
动词直接做状语:
例4:﹝争﹞割地而赂秦(《六国论》)
例5: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作状语,后用“以”“而”连接动词。
例6:吾尝﹝跂﹞而望矣(《荀子》)
例7: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动词不能与介词结合,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
例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勿从〔〕俱死也。”(《鸿门宴》),介词“与”“从”后省略了宾语“之”。
动词中还有另外三附类: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
1.判断动词: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主要有“为”“是”。
例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例10:“问今是世何,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能愿动词:能愿动词常附在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之前作状语。主要有“欲、能、得、可、足、敢、肯、愿”。
例1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在形容词前。
例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在名词前。
例13: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在动词前。
例14: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在动词前。
3.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就是表示移动的趋向的动词。如“来”“去”等。
例15: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史记·大宛列传》)
每一类词的词性和用法,都存在复杂、特殊的的情况,这里只介绍常见情况,比如本文就没有介绍名词性短语和动宾短语。关于“名词活用”、“名词直接作状语”以及动词活用将在“词类活用”专题介绍。
(说明:例句的语法划分标注的一些符号,加载上传后无法显示,遗憾!)
雪中去读《一卷冰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