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较苏教版而言,文章增加了一些内容,其中,或作者对自我身世进行低调的诠释,或是对写作的原因进行阐明。原本,在未增加这些内容之前,学生就编了一句口诀来形容《送东阳马生序》之难背,“背《序》之难,难于上青天”,虽属戏谑,由此也可以见该课文之难背。而现在,增添内容,那么,背《序》之难,不仅难于上青天,更是不敢想象也。然而,细细探究,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脉络,犹如地底管道,只要理清脉络,背诵被迎刃而解。今天,我们就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一起来理理文章脉络,在理清文脉之后,再尝试高效背诵本文。宋濂何许人也?《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宋濂什么来头?你不知道这一点,你就不懂宋濂的自谦,也不懂老宋的低调。宋濂是明代文学家,有人说,这算什么,文学家那么多。别急,往后看。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还家境贫寒,因此,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个皮包骨头、弱不禁风的小男孩便浮上心头,或许,他赤着脚,脚背黝黑,已经开裂。然而,一切都阻挡不了宋濂的聪慧好学。宋濂小小年纪便被当代人称“神童”,魅力可见一斑。长大后,受朱元璋礼聘,被尊称为“五经”师。什么是“五经”师?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你真有这样的疑问,那恭喜你,说明你好学,但是,你还得再掌握读书方法,因为,你不会划重点!重点是:宋濂被朱元璋礼聘,朱元璋,堂堂帝王你不看,你非要问什么是“五经”师?不管这是什么职务,但能被帝王礼聘,待遇自然非同小可。当然,“五经”师做什么呢?就是给太子教书。说通俗一点,就是朱元璋请家教,一对一,请的是宋濂。宋濂绝不是一般的文学家。后来,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高启最有名功业的是入朝修《元史》,或许很多人对他都不甚了解,但没有关系,因为,说起刘基,大家就不陌生了。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官至太师。够霸气。在文学方面,宋濂能够和太师平起平坐,确实不容小觑。更何况,后来朱元璋还亲自誉其为“开国文臣之首”。我们先来解读宋濂,看看他的成就,对他应该有三分敬畏。对他的文章,自然也才有兴趣去阅读背诵。作者为什么要写《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写这篇文章,诚心诚意。因为,题目中的“东阳马生”是宋濂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马生还“撰长书以为贽”,这样优秀的老乡,确实该提拔提拔。所以,如果解题的话,我们就明白了“送东阳马生序”中“东阳”是地点,宋濂先交代一下马生是东阳人。“马生”,真名叫做“马君则”,是一个书生,所以委婉地叫做“马生”。“送......序”就是送给某某的赠序。赠序,即赠言。既然是赠,那绝对应该是真情实意的。宋濂写序赠送给马生,告诉马生,我老宋看好你。但是,宋濂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谦虚低调,和晚生说话,他可以倚老卖老,把现代的年轻人痛骂一顿;也可以老气横秋,直接告诉马生,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可以动之以情:你看,你妈那么辛苦,头发都白了,你就不能好好读书吗?宋濂是聪明人,他不会这样说,也没有这样想。他从自身经历说起,告诉马生,我当时饥寒交迫,但还是学有所成,他还告诉马生,学习和周围环境关系不大,也不要和小伙伴比穿比吃。我们可以贫寒,但不能有贫骨。宋濂的这篇文章有两大写作特色。一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告诉马生,要努力;二是对比,写当年的自己和“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对比,还把现在求学环境和当时自己的求学环境相对比,一切无不在告诉马生,告诉年轻人,要努力,要务实。怎么背诵《送东阳马生序》更有效我们了解了宋濂,了解了他写作动机因,对课文的了解就更深了一步。现在,我们根据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文章第一段,宋濂主要介绍了“读书之难”以及“求师之难”。首先,作者先交代身份,我老宋小时候被人称作“神童”,是有理有据的,因为我“幼时即嗜学”。可惜的是,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书。怎么办?路是走出来的,书是借过来的。于是,宋濂想了一个好办法。既然,买不了书,那就大胆地借。借,也要有人借。借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比如宋濂,书借来后,并不是来装点生活的,而是拿来抄的,于是乎,宋濂一遍一遍地抄。抄书的时候,天公不作美,非寒不可,寒到什么地步,连手指都不可屈伸,厉害了,我的天!宋濂坚持下来了,抄完书后,为了不逾约,宋濂跑着去还书。天大寒,人又瘦小,此处,要给小宋点一个大大的赞。书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有些问题,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宋濂搞不懂。怎么办?要是有老师,肯定更好。于是,宋濂又写“求师”之难,难在哪里?山高路远是其一,生多是其二,师严是其三。但一切都难不倒小宋,于是乎,小宋克服一切困难,“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最终,攻克困难,收获知识。第二段作者主要运用对比,写自己求学时遇到的不公正待遇。求学之路,要行深山巨谷,顶穷冬烈风。到了学舍,已经是人事不省。等醒来后,颤颤巍巍,却发现,身上没有钱,吃的怎么办?“主人日再食,无限肥滋味之享。”穿也穿不暖,吃也吃不饱,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怎么那么难!更让人难受的是,我“负箧曳屣”,同舍生却是“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眼里满是鄙视。还好,当年小宋发挥了阿Q的精神。他“略无艳慕意”,后来,为了找一个借口,他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回忆往事,悠悠。老宋再来补一刀。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天,我老兄混得也不差,有一小点点成就。大家都说,我很棒,但是,这些都是谬赞,其实,我是不行的,毕竟这些人都还是很不错滴。老宋够低调,也够睿智,狠狠地给自己点赞,却不露痕迹。第三段,宋濂主要介绍了今天学生的学习情况。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啊。想当年啊......宋濂看看今天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内心五味杂陈。你看看,我老宋当年读书,就没有一样能比得上今天的的学生。当年,宋濂当年衣不蔽体(“负箧曳屣”),今天的学生“无冻馁之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年,宋濂“尝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去求师,今天的学生却是“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当年,宋濂的老师“未尝稍降辞色”,今天的老师都是研究生、博士生,想问什么就能知道什么。当年,宋濂想看一本书,要跑着去借,今天,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够好了吧,然而有卵用?今天还有学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关键是还怨天尤人。考试差了,就说,是监考老师穿高跟鞋影响自己。考试差了,就说,没有复习到位。借口一大堆。宋濂说:醒醒吧!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最后一段,宋濂是毫不吝辞色地把马生赞扬了一把。宋濂知道,当今主张鼓励教育。而且,我现在来赞扬一番马生,也能让马生身价倍增。况且,马生真不错。宋濂在写序之前,应该是调差过马生的。所以,他说,马生很优秀,很有贤才,关键是,这样的点评都不是我老宋说的,是他的同辈说的。借人之口赞他人,老宋真聪明。接着,老宋就一一二二地点出,马生如何优秀。“生以乡人子谒余”,“谒”字看出马生低调而又不失礼节。“撰长书以为贽”,“长”字看出马生并非敷衍了事,确实是一片诚心。“辞甚畅达”,不仅仅有德,还有才。关键是,“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论辩,即辩论,一般来说,论辩,必然要争得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马生恰恰相反,确实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啊。马生最让老宋欣赏的,不仅仅是以上品质高贵。更是“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两人经历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宋濂看看马生,都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少时用功的神情。最后,宋濂还要解释一下,我给马生写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同乡,而是我想告诉所有年轻人“为学之难”。有人说,我是帮助同乡,帮助年轻人,你们才是真的懂我。但有些人,却说,我是在同乡人,在晚辈面前骄傲,那我想说:你们看错人了!真的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文章写完了,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各位亲。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请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