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孙子业绩,首先应该肯定他的光耀当时,传颂千古的兵法十三篇。
它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到军事的各个方面,并扩展到哲学、经济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许多领域,其深度和广度难以测定。
除此之外,孙子在治军强国的实践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孙子与伍子胥一同辅佐吴王阖闾、夫差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显名中原诸侯,也创造了赫赫业绩。
1、辅佐阖闾,励精图治
吴国自史载首位吴王寿梦开始,历经诸樊、余祭、余昧、僚至阖间共六代君主。
公元前年(吴王僚十二年),阖闾让专诸刺杀了王僚而夺得王位。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阖闾即位后,一面清除王僚余党,一面广招人才,委以要职,议政议军,共创伟业。
阖间启用的首要之人就是伍子胥。
当初,伍子胥察知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有弑王自立之意,便荐勇士专诸作袭僚刺客,自己则退而耕于野,静观专诸装僚之事的成功。
事成,阖间即位后,就把他请入宫中,与谋兴国大计。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曾向伍子胥问以治国之策。伍子胥在经济、军事诸方面卓有建树。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在对越问题上,夫差与伍子胥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夫差认为只要越国能臣服吴国就行了,而伍子胥则看清了越国是吴国图谋霸业的大障碍,认为必须伐灭越国。
一个服越,一个灭越,两种战略思想相冲突。
公元前年夏,夫差伐齐远征归来后,逼迫伍子胥自刎。公元前年冬,越军在姑苏山上活捉了夫差。
勾践欲赐他三百户,让其安度余生。夫差深以为耻,说:“上天降祸吴国,使孤失社稷,孤还凭什么苟活世上以见天下!”
阖闾即位初年,还重用了一个来吴的楚人伯嚭。
伯嚭的祖先原是晋国人。
他的曾祖父伯宗是晋国的大夫,因为“好直言”被当时横行霸道、窃取晋国政权的郤氏“谮而杀之”。
其子伯州犁逃奔楚国。
楚国任伯州梨为太宰,掌管王家的内外事务。伯州梨也为人正直,在楚公子围杀害楚王郏敖的内乱中同时被杀。
事后,伯氏之族仍与“直而和”的郤宛站在一起。
后来,郤宛在楚国的斗争中也被杀害,伯氏之族只得出奔外逃,伯州梨的孙子伯蓄就亡奔吴国。
在伍子胥的推荐下,阖闾同情伯嚭身世,任伯帮为大夫,参与谋划国事。
伯嚭后升为吴太宰,在谋划攻楚的事宜中效劳出力。吴王阖间攻越中受伤身亡,其子夫差即位。
伯嚭在夫差攻越征齐威晋战争中,被越王勾践买通,排斥伍子胥唆使夫差千里远征齐国,给越国灭吴创造可乘之机。
越灭吴后,叛君叛国的伯嚭也被勾践诛杀。
阖间执政时期启用的另一个人才是宋国华登。
华登在吴王僚五年(公元前年),因参与宋国的“华、向之乱”失败而奔吴。
次年,华登在吴王僚的支持下,以吴师攻宋救华氏。因不敌齐、晋、卫等诸侯国的戍宋之师,华氏再次失败。
据《国语·吴语》载,吴王夫差初年在伐越时,华登当时与伍子胥一起训练吴国的士兵,成绩卓著,已名闻天下。
在阖闾启用的诸多人才中,最有才能、最有见识的便是孙武。
经过伍子胥七荐,吴王阖闾同意召见孙子,孙子以兵法十三篇晋献吴王。
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子那不同凡响的议论,哲理闪烁的见解,引起图谋霸业的吴王的深刻共鸣。
他连声赞誉孙子高超的战争见解,横溢的军事谋略才华,当即任命孙子为将军。
孙子任将后,阖闾经常向他讨教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问题。
阖闾特别关心各国的情况,卿大夫的斗争形势,如何能取得人民的拥护,成为强国和霸主。
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吴问》来看,阖闾曾问过孙子,晋国的“六将军”在互相倾轧兼并的斗争中,“孰先亡,孰固成”?
孙子从六卿制田的宽狭、官吏的多少、赋税的轻重和统治者对人民态度的如何等方面,论证了他们未来的成败。
阖闾对孙子的分析连连称“善”。
以孙子为首的人才群体,辅助阖闾励精图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物产丰富,府库充足,强盛才有可靠的物资保证。
孙子协助阖闾吸收中原国家扩大亩制、减轻赋税的经验,又根据处在南方水乡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垦荒的政策。
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吴国的水利事业也陆续地兴办起来。
据说当时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开凿胥河,使皖南的宣、歙诸水与太湖相通,后又置五堰以节制。
开荒种田,兴修水利,使吴国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随着农业的丰收,吴国的畜业也有了大的发展,成立了由国家经营的专门饲养某种家畜、家禽或鱼类的场所。
吴国在致力于发展农业的同时,又陆续兴办许多大规模的饲养牛、马、羊、猪、鸡、鸭、鱼的场所,使农、牧并举,各业兴旺发达。
构筑城堡,加强守备。
春秋列国年代,若要强盛发达,必须在国都及其周围构筑坚固的城堡。
这样,外可以防御邻国的侵略,内可以监视统治本国人民。自寿梦以后,吴国的都城在诸樊执政时迁徙过一次。
至阖闾即位,再次徙都,到达今苏州市。
吴国此次徙都:
一是进一步避开楚国的锋芒,逼近东南方较弱的越国,占据更有利的战略位置;
二是新都的水陆交通更为便利,不论是北上中原、西向伐楚,还是南下征越,都可顺利通达;
三是新都的物产愈加丰富,更接近太湖之滨的鱼米之乡。
吴国新都构造精密,布局合理,在当时来说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据考证,吴都城垣三重,大城内有小城。大城内有热闹的市场,小城是吴王主持朝政的地方。
《越绝书·记吴地传》载,吴小城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在郭内还有姑苏台,是全城的制高点,平时吴王用以监视百姓,战时可用作瞭望和指挥。
在吴国新都的西北,今无锡市的西南,闾江入太湖的河口,阖闾还筑有一座城堡。
据调查,现在土城的周围约有三里,直径一里,高出本地地表二至三米不等。
城的东北和西南,群山环绕,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为防御楚、越的战略要塞,是吴国新都的屏障。
城内迄今还有点将台、操兵场和兵器库等遗址。
除此之外,所筑宿甲、力士、辟塞、船宫等其他城堡以及各种防御设施还很多。
据《湖通记略》记载,在浙江长兴县有“斯圻”。春秋时吴王屯戍之处。步兵屯于城,曰“吴城”;水兵屯于圻,曰“斯圻”。
此外,在太湖周围的山上,有许多石室建筑,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吴国所建的藏军洞和军事堡垒,其说不无道理。
阖闾十分重视太湖周围的战略地位,常在五湖之侧布阵练兵,进行实地演习。
制造兵器,建造舟船。
兴兵作战不可不注意装备。阖闾在孙子、伍子胥等人才群体的协助下,大量制造兵器,建造舟船,以供战争之用。
铸剑是吴国制造进攻准备中最有成就的一项。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用大型的冶炉,众多的人力,以提高炉温。“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相传今浙江避暑胜地莫干山,也是干将、莫耶铸宝剑的场所,当地尚有剑池、试剑石等古迹。
吴国的剑坚韧锋利,在春秋战国间被交口称誉。
传世与出土的铸有铭文的吴剑,以阖闾和夫差时期的为最多。
年,在山西原平县出土的吴王光剑,上铸有“攻敔王光自作用剑”八字。
年,在安徽庐江县出土的吴王光剑,除铭有上述八字外,又加上“起余以至克肇多攻”八字。
年,在安徽南陵县出土的吴王光剑,铭有“攻敔王光自作用剑,以当勇人”十二个字。
除了铸剑以外,阖闾时制造的进攻性装备较著名的还有戈。
《周金文存》和《三代吉金文存》并著录铭有“大王光”和“攻敔王光”的戈。
《楚辞·九歌·国殇》描写军士交战,都提到吴戈精良锐利。
此外,据史籍记载,吴国在春秋后期所造的进攻和防御装备,尚有长钩、长矛、长斧、矢、甲、盾、兜鍪等。
吴国是水乡之国,特别善于舟战,因而造船业是吴国传统而发达的产业。
至阖闾时,由于图谋霸业,更是扩军备战,大造战船。船军都有严格的规定,当时吴国的战船种类之多,堪比陆军之战车。
训卒整军,广交盟国。
吴王阖闾时期,积极推行郡县征兵制,兵员大量增加。
刘向《新序》记“孙武以三万破楚二十万。”
孙子在此役中所率精兵已有三万,则当时吴国的总兵员或应在十万以上。
对于这么多的兵员,训练任务十分繁重。《吕氏春秋·首时》篇记伍子胥奔吴后,帮助阖闾训练士兵战骑射御。
在太湖之滨,阖闾开辟了许多练兵的场地。
今无锡市南晖嶂山,雄峙于太湖边上,传说也是孙子的练兵之处。
现在山上还有方阵里、甲仗坞、教场咀、扬旗、白旄等地名。
阖闾图谋霸业,主要攻击目标是服越伐楚。
为了实现其目标,吴国在外交上积极争取与国,努力结成巩固的联盟。
当时,吴王阖闾结盟的主要对象是位于淮水上游的蔡国。
年,安徽省博物馆清理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铜器近五百件,77件有铭文。
其中有两件吴王光鉴,这是阖闾将自己的女儿(或妹妹)叔姬寺吁嫁给蔡昭侯时的媵器。
同出的“蔡侯尊”、“蔡侯盘”都铭有“康口穆好,敬配吴王”八字。
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年)冬,曾与吴王阖闾一起伐楚,攻下郢都。
足见这个联盟在战争中的作用。
可见,阖闾图谋霸业,孙子、伍子胥人才群体,积极辅佐、策划、参与一系列重大问题。
2克城掠地,五战入郢
孙子辅佐阖闾西破强楚,创建了许多战功,诸史多有记载。
《吴越春秋》卷四记载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年)秋,阖闾以“孙子为将”,指挥三军对楚国发动养邑之战。
此战的目的是攻克养城,擒杀王僚之弟掩余和烛庸二公子,消除王庭后患,剪除政治异己,廓清淮水北岸楚国的势力,为日后破楚入郢扫清障碍。
此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疲楚误楚,第二阶段是突发奇兵,攻陷养邑。
此次出兵打出讨伐徐君欺王罪的旗号,一可以争得出师有名,二可以隐蔽吴军指在攻克养邑,擒杀二公子的战役企图。
所以,吴军这支人马伐夷未果又兵锋急转南下,渡过淮水,长驱五百余里,直达楚国的潜、六地区。
楚军大司马沈尹戌率援军赶赴潜、六地区时,吴军扭头就走,避而远之,不肯于正面冲突。楚军见潜城不宜防守,遂迁至南岗(今安徽潜山县)守备。
与此同时,吴军的次支人马自淮水而上,疾行数百里直扑入楚要邑弦地。
楚左司马戌、右司马稽率领援军急救弦邑。当楚援军进抵豫章地区的时候,吴军又悄然离去。
在此战役的首要阶段,孙子用两支人马袭扰楚军,迫使两支楚军在一个月中,两次救援,一次迁城,辗转数百里,处处扑空。致使楚军将士疲惫恐慌,战力大减。
此战次个阶段,是突击作战。
孙子见楚军将帅恐慌,士气沮丧,便果断命令吴军第三支人马突发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陷养城,擒杀了掩余和烛庸二公子,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克养获胜,阖闾喜形于色,孙武告诫阖闾此战只是小胜,不可再冒进,吴军将士已很疲劳,应休整养锐。阖闾允之,班师返回。
克养回师之后,吴国君臣武将开始图谋江南水乡的越国。
在《越绝书》、《吴越春秋》、《汉书·地理志》诸史中,都有记载。
吴越两国同气共俗,同音共律,君民皆好勇,轻死易发,一直是楚国的两个属国。
公元前年(鲁襄公二十九年)越国跟随楚国攻打吴国。其后三十五年,楚国每次发兵攻吴,越国几乎总要出兵与楚国遥相呼应,从未中断过对吴国的敌视和挑衅。
阖闾在吴王僚时,曾多次领兵挂帅与越国进行过较量。
越人善水战,舟师实力不弱。阖闾、孙武、伍子胥担心,一旦吴军主力西进破楚,越国就会乘吴国内空虚背后侵入。
为了拔除西破强楚,争夺霸业的潜在劲敌,吴国决计攻伐越国。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年)夏,吴国开始攻打越国。
战前,阖间曾派人去越国谈判,希望越国随吴伐楚,却不能说服越国,遂命孙子、伍子胥率领吴军突入越国境内,大败越军。
从此同越国结下深仇。
吴军克养败越,基本平定了淮水北岸和江水南岸两股楚国用以牵制吴国进攻的势力,而大别山以东江淮之间广大的豫章地区还是楚国拒吴西进的主要依托。
为了廓清豫章地区楚国的势力,以便日后大举攻楚奠定基础,公元前年,吴、楚之间爆发了豫章之战。
从此史料看,此战分为三个阶段:
首要阶段,吴军因间惑敌,使楚失去戒备。
豫章地区有潜、六、舒鸠、桐国等几个臣服于楚国的小诸侯国。桐叛楚,楚十分恼火,欲发兵攻伐。
吴国采取用“伐交”手段,将舒鸠争取过来,并派舒鸠人引诱楚说:吴怕楚,如楚攻吴,吴只好代楚伐桐,以保自安。
楚信以为真,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
作为对楚军出动的反应,孙子将吴军舟师派往豫章南部的江水水面上,摆出要讨伐桐国的架势,继续迷惑楚军。
战役的阶段,明为虚,实为暗,潜师待机舟师摆于江面,明为伐桐,主力潜于巢,暗为击楚。此阶段多方误楚,意欲使其进一步的失误。
战役的第三阶段,见机而动,大获全胜。
楚军自秋开进豫章地区观察吴军攻打桐国,以便坐收渔利,直到寒冬十月,仍不见吴军有所动作,早已士卒思归,军心涣散,意欲待机伐吴的锐气大都丧失殆尽。
孙子见战机已到,便指挥吴军主力突然进抵豫章,将楚军包围,只留一逃生缺口。
楚军措手不及,拼命朝缺口逃窜,吴军乘机追杀,楚军大败,残兵败将落荒逃走。
孙子指挥吴军乘胜前进,一举攻克楚国在大别山以东江淮流域的军事重镇巢城,活捉守城大夫公子繁,将他带回吴国充作人质,取得了豫章之战的全胜。
此时,阖闾对孙武、伍子胥说:寡人想借此胜势,乘楚之危,一举入楚,攻下郢城。
并说:不破楚入郢,两位爱卿便不算成功!但孙子、伍子胥都认为时机不成熟,应适可而止,还军备战,阖闾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公元前年,受楚国羞辱三年返国的蔡国蔡昭侯和唐国唐成公发誓要报仇雪恨。
蔡昭侯还派使者四处通报,伐楚盟国犹如自天而降,历史给了吴国伐楚一次极好的机会。
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当时跃跃欲试,召孙武和伍子胥共商伐楚之事。
孙子分析道:楚国令尹囊瓦,贪欲无度,已经得罪了许多诸侯。今年三月刘文公在召陵召集十八国诸侯图谋伐楚,其中近一半是楚国原先的盟国。尤其蔡、唐两国对楚怨恨最深。如君王决心伐楚,联合蔡、唐共同伐楚,定能成功。
伍子胥赞成孙武的分析,认为图谋霸业的时候到了。于是,阖闾派遣使者到唐国和蔡国传达吴国伐楚决心,蔡、唐两国表示愿意随吴伐楚。
吴伐楚,五战入郢,沈尹戌的策略对吴军是极大的威胁,大有陷吴军于进退两难之境。
若战争的过程依沈尹戌的构想而演进,吴楚之间的这场战争孰胜孰负就很难说了。
面对沈尹戌计谋的挑战,孙子采取什么对策,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利欲熏心的囊瓦,听信破坏沈尹戌策略的建议,置已经策定并正在实施的作战计划于不顾,指挥所率楚军贸然渡过汉水,列阵要与吴军决战。
孙武见此,便继续施以“诱敌”和“误敌”策略。
两军在小别打了一仗,吴军与楚军刚一交战,孙武就指挥吴军后撤佯败。囊瓦见吴军不堪一击,遂指挥楚军大肆追击。
自小别至于大别吴、楚两军三次交战,孙武都使用后撤佯败的战法,一步步把楚军引诱至大别山之西的柏举地区。
囊瓦发觉上当后,深恐擅自改变作战计划,兵败城倾吃罪不起,欲退不能,欲进不能,欲逃不敢,被迫在柏举与吴军对阵。
决战前夕,阖闾犹豫不决,夫槩断然率部出击,楚师乱,吴师大败之。
孙武乘机指挥“多力”徒卒五百名和“利趾”徒卒三千名作为大军的先锋,疾速增援夫槩,扩张胜势。
楚军大败,令尹子常弃军逃奔郑国,将军芳射被俘,大夫史皇怀恨阵亡。
楚军残部由芳射之子芳延率领蜂拥向郢城溃退,阖闾与孙武指挥吴军不予楚军片刻喘息的机会,全力追击。
追至清发水边,楚军正要渡河西逃。吴军并不急攻,夫槩采用孙武“半济而击”的战术,再败楚军。
剩余楚军逃到雍澨地区,人困马乏,饥羸疲顿不堪,将军芳延下令部队埋锅造饭,稍事休息再撤回郢城固守,却被吴军袭扰。
孙武指挥的吴军兵士饱餐一顿,杀力大增。芳延见楚军满山遍野抱头鼠窜,惟恐逃之不速,知大势已去,逃往脾泄(楚地,在楚北部,今地不详)去了。
此时,沈尹戌方城援军未及去淮内便从息城(今河南息县西)赶来救援,但为时已晚,主力已被吴军击败,沈尹戌督军厮杀中,身负重伤,怕被阖闾擒获受辱,令手下砍首阵亡。
吴军兵临城下,郢城将破,楚昭王派大夫铖尹固放出火象阵践踏吴师,才得以出逃随(今湖北随县)。
十一月二十九日,吴军经过十天的迅猛追击,终于攻陷郢城。
《左传·定公四年》称此战“五战及郢”,说的就是上述五个战役,也即是吴破楚入郢的五个阶段,《史记》也同意这种分法。
郢城失陷,楚国濒临灭亡之境。楚昭王为复国大业,派大夫申包胥去秦国乞师救楚。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申包胥早年是伍子胥的朋友,伍子胥逃离楚国时,曾发誓要颠覆楚国,申包胥就说过:汝若能颠覆楚国,吾必能复兴楚国。
申到秦国,悦说秦哀公出兵帮楚攻吴之必要,秦哀公信其之理,感其之七日庭墙哭求,“秦师乃出”。
秦、楚联军与吴军几次交战各有胜负。
孙武认为,吴占据楚之郢城,不是长久之计,吴军毕竟还是要回国的,劝谏吴王阖闾班师回朝。
伍子胥说:尽管与秦、楚联军多次交战,我军实力并未受到多少损失,仍可一战。
孙武说:我们身为吴王的将军,率领吴军兴干戈西破强楚,赶走了楚昭王,你也挖了楚平王的墓,鞭尸报了仇,也该知足了,应及时退兵。
伍子胥说:自从有了霸主帝王以来,还没有臣子像这样来报了仇的,我们可以走啦!于是,吴国撤军。
秦、楚联军收复郢城,还了楚昭王复国之愿,吴军得而复失郢城也不失三军凯旋。吴、楚之战得以暂息。
两年后(公元前年)四月,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陆师,太子终累(阖闾子,夫差兄)率舟师再次出兵征讨楚国,大败楚军,于是乎迁郢于都。
至此,吴、楚间八十余年的战事全息,吴国已不把楚国放在眼里,转而与齐国、越国,甚至与盟国晋国争霸了。
3南服越人,北威齐晋
自公元前年吴迫移都之后,吴、楚、越三国在整整八年里没有发生任何战争。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
翌年阖闾乘越国国丧,新君年少,没有战争经验,便贸然兴师伐越,发动了槜李之战,希图一举平定越国。
年约六十岁与楚国、越国征战了一辈子的吴王阖闾,因伤势过重,在陉地军中死去。其子夫差继位。
吴王夫差在父皇忠臣良将人才群体的辅佐下,经过三年的准备,使吴国府库充实,国力大增。
然后由德高望重的伍子胥发令告民,作好了伐越的准备。越国十分紧张,决计采取先发制人的战争行动。
两军在吴国境内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相遇,战于五湖。
对此战《越绝书》有详细记载:两军相与争强,从白天杀到夜晚,未知存亡胜负。
伍子胥运用诈兵计谋,挑选了两队舟师,高举火把,在两翼向勾践发动了进攻。
越军见吴军两翼舟师夜火相应,杀声震天,全军大恐,斗志消沉。吴军发动总攻。
勾践见舟师抵挡不住,只得振旅服降,收拾残军向南退去。夫差指挥吴军紧追不舍,直入越国境内。
勾践退至浙江,便驻师备战,不顾越军中耆老长者的进谏,派贪而好利,且无长策的平庸将军石买指挥防御。
石买到防御前沿,怕士卒不服,就肆意斩杀无罪,欲威服军士,动摇将吏,独专其权。
这使越军将士个个自危,人人恐慌,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
此时,伍子胥觉有可夺之证,便设下奇谋,一方面白天在越军阵地前列下“诈兵”战阵;另一方面,兵分两路,趁夜举火击鼓,突袭越军防线。越军不顾石买号令,纷纷后逃,全线崩溃。
勾践深知大势已去,率残部退回都城会稽。
吴军又追至会稽。勾践怕遭受城破、君亡、国灭的厄运,便带着五千名残兵败将逃出都城,龟缩到会稽山上一座小城中,以避免战祸。
吴军力克越都会稽,又挥戈出城,把会稽山团团围住。日子一长,越军粮食几尽,只得靠饮臭水、吃山草度日,形势危急万分。
为挽回危局,勾践号令于三军:凡我越国父兄,若能在此危难之时设计谋退吴军者,寡人愿拜他为上卿而共掌越国之政。
大夫文种献策,一方面要设兵守备,另一方面用谦卑的言辞向吴求和,使其退兵,徐图霸业。
勾践又与范蠡商量后,派大夫诸稽郢去吴军请和。
夫差准备答应,伍子胥竭力反对,至使越求和谈判归于失败。其后,勾践采纳文种建议,行贿吴太宰伯嚭。
伯嚭受贿,帮助文种劝说吴王夫差答应越国求和。夫差不顾伍子胥再三反对,允许了越国的和议。
对于夫差来说,越国只要臣服于自己就行了,并不苛求伐灭越国。
他认为越国虽然在槜李打败过吴军,但并不具备与吴国竞争中原霸主的实力,何况吴、越同属蛮夷之地,灭亡越国并不能直接成就中原霸业。
夫差把破齐威晋,图谋中原霸业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为达此目的,夫椒之战后,夫差并没急着攻齐,而是经过了十年准备。
夫差准备首先征服鲁国。
鲁国是中原大国,军力坚实,重周礼,著称于时。在地理位置上,鲁国背齐面吴,进军齐国必须先臣服鲁国。
公元前年,夫差和鲁哀公在鲁境部邑(今山东苍山县)会晤,同年秋天,鲁国攻打邾国。
鲁军攻破了邾国都城,俘虏了邾国国君。夫差决定借救邾机会,征伐鲁国。
鲁哀公八年三月,吴军攻占鲁国东阳(今山东费县),两天后又在夷地(今山东泗水县境内)击败鲁军,进抵泗上(今山东泗水县)威逼鲁都曲阜。
鲁哀公慑于吴军的攻势,被迫与吴军订立盟约,承诺此后臣服吴国。
夫差准备再征服陈国。
陈国处在楚国北进中原的咽喉地带,占领陈国即可关闭楚国北进中原的门户,从而保证吴伐齐大军侧翼的安全。
破楚入郢之战虽然使楚国一蹶不振,但楚国决没有忘记伺机报复。
征服陈国根除侧翼隐患,是吴王夫差实施图谋中原战略的重要一环。
早在入郢之战时,阖闾曾经派人召陈怀公入郢臣吴。陈怀公拒入。这是吴、陈两国的旧怨。陈国见大势已去,遂服吴国。
吴军征服鲁国,制服陈国,扫清了进军齐国的障碍。
夫差为了开通吴军舟师转输的水道,征召大量劳工开凿邗沟。至鲁哀公九年(公元前年)邗沟得以竣工。
有了这条邗沟,吴舟师就可从江水出发,一路北上先抵淮水,然后或东入海向北攻齐,或西转泗水北上攻齐,以便最有效地发挥舟船之利。
夫差在邗邑修筑邗城,屯兵戍守,遂使进攻齐国的战争准备趋于完成。公元前年,吴国开始伐齐。
鲁哀公十一年春,齐国为报复前一年吴、鲁共伐齐国,派国书、高元平率师伐鲁,爆发了齐鲁稷曲(今山东曲阜近郊)之战。
此战鲁胜齐败,齐兵被杀八十余人。
夫差见齐国内战耗力,外战受挫,遂认为与齐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挥师进发。
对此,越王勾践十分高兴,便在文种的谋划下率其众以朝,以大量财宝厚献伯嚭,怂恿伯嚭促成吴国伐齐的战争行动。
伍子胥劝说夫差:越是我心腹之患,今大王若偏信浮华之辞,贪利伐齐,很不理智,愿大王释齐而先伐越国。
夫差非但不理会伍子胥,反而要伍子胥出使齐国通报会战约期。
君昏臣佞,伍子胥感到自己在吴国已无出路了,就趁去齐国机会,把儿子更名为王孙氏,拜托给齐卿鲍氏家族,自返回吴国复命。
公元前年,夫差“兴九郡之兵”,会合鲁军和越军三千士卒,千里北征齐国。
伍子胥再劝夫差: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疫,若此时不灭亡越国,吴国则必为越国所灭。
夫差对此置之不理。五月甲戌日,吴、齐两军在艾陵接刃,展开激战。
战后,夫差派奚斯去齐国,威逼齐简公与吴修好。齐简公订立了城下和约。
夫差班师回国,开始逼杀托子齐卿鲍氏、佯病不参加伐齐远征的伍子胥。
吴王夫差信谗疑忠,诛杀两朝老臣伍子胥之后,更加随心所欲地实施他的错误战略计划了。
夫差决意要在会盟中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与此同时,越子伐吴,大败吴师。
吴都陷落,老巢被端,夫差十分恐惧。他怕泄露消息,冤杀七位信使。
君臣商议对策,王孙雒主张以攻为守,虚张声势逼晋臣服,撤军急救都城。夫差采纳王孙雒建议,决定示以强大的方阵威慑晋定公。
《国语·吴语》记载:于鸡鸣时分来到晋军驻地前,列好战阵。天刚亮,夫差就亲操鼓抱,擂动战鼓,一时间四下钟鼓钲铎纷纷响应。
吴军方阵中的士卒都随鼓声进退呐喊,声动天地,晋师大骇,慌忙治军防守,不敢懈怠。
晋定公无奈,承认吴国为伯长。夫差率军回国,“乃使厚币以与越平”(《史记·吴太伯世家》)。
勾践顾忌夫差挟中原霸主和周天子赏赐之威,遂同意了议和。越军还国,圆了夫差强成霸业的梦。
孙武辅佐吴王阖间成就了破楚入郢的大业,使吴国威震中原,扬名天下。
夫差承继父业,后又取得了夫椒败越、艾陵破齐、黄池威晋短暂成功。
司马迁正是指此来评说孙武的功绩:“阖间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